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新旧课程标准比较

小学语文新旧课程标准比较


修订工作结束后,教育部又再次向全国 32个省级教育行政部门、16个大学课程中 心以及11家出版社教材主编征求意见,得 到反馈意见两万余条。此外,教育部还向 89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以及专家咨 询委员会委员等征求了意见,就文科课程 标准向中宣部、外交部、中央党史研究室 征求了意见。审议工作坚持综合审议与学 科审议相结合,最后投票表决的方式进行, 审议机制初步建立。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 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既符合 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 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 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 径,应该积极提倡。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
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 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 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 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 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 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 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 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 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 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 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 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 程的变革和发展。
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
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
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
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
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
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
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
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
重要地位。
新修订《语文课程标准》关与课程的性质所做的表述:语文 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 中的独特体验。
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
语文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
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
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新旧课程标准比较
• 一、新课标颁布的背景 • 二、新课标颁布的意义与价值 • 三、《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的指导思想和整体
思路
• 四、新修订《语文课程标准》最突出的变化
• 五、与实验稿《语文课程标准》对比学习新修 订《语文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
一、新标准颁布的背景
经历了:
• 8年修改、完善; • 10年学校实践的检验; • 国家《义务教育法》的颁布;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针对目前电脑普及之后,学生写字能力普遍下降问 题,此次修订特别加强了写字教学的重要性,从小学 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都有相关规定。
日本小学生的书法课:
3、针对课改实验中的问题,进一步强调改革的新 理念。
例如,关于阅读教学,更加突出地强调阅读是 个性化行为,要尊重学生阅读的感受,教师应加强 指导,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思考。重视 给学生提供阅读各种各样类型的文章和材料的机会, 并强调阅读材料一定不仅仅局限在文学性文章,新 闻报道、随笔、杂谈、图表、宣传手册,包括各种 说明性、论说性的文章等在内的广泛的多样化的读 物,只要是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经常用到的都应成 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予以重视。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 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 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 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 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 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 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 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 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 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 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 性和健全的人格。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
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 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 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 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 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 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 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 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 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 倡。
(二)课程基本理念
•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
习方式
•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 程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
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 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 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 (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 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 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 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 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 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 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4.回应当前社会关切的热点、焦点问题
2011版新课标的出台在全社会强烈的 对推进素质教育、对教育公平和质量的 期待,特别是减轻学生负担的背景下出 台,必将回应这些社会关切的重要问题。
如修订后的英语课程标准里明确提 出不同地方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 定英语课程开设的起始年级。删去了原 “实验稿”中有关“从小学一年级起开 设英语课程”的表述。
调研与回应各方意见。
对原来课标中教师感到表述不清或容易产生歧 义的地方,重新作了清楚的描述。对课程实施 中容易产生的困惑和问题,在教学建议中作了 进一步的说明。
3.课程建设走向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完善过程,记载了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建设走向更加法制化、 科学化和制度化的过程。 • 《义务教育法》的颁发,标志着我国基 础教育向法制化的迈进。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的研制与颁布,经 历了前所未有的民主、开放的过程。
4、写作教学方面坚持的理念。
课程标准将一二年级写作定位为“写话”,三年级开始是“习作”,初中才 是“作文”。另外强调作文教学一定要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注意引导鼓 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写真话、实话、心里话,不写假话、空 话、套话。
5、关于语文知识的问题。
现在教师还受制于应试教育,很注重做题,注重讲授和操练所谓系统性
这一命题主要表达了两层意思:
1、说明这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课程的目标和 内容须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
2、说明这门课程具有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
说明它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并不是指在这门课程里, 学生要学习的只是“语言”和“文字”,还有“语言文字的运用”;要 学会语言文字的运用,需要掌握一定量的字和词,包括它们的读 音、字义、字形、结构、用法。我们需要掌握一定量由字词构成 的言语运用范例,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等等。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学习资源和实践 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
机会无处不在,无时课程不有。因而, 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
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
语文课程还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
(2010-2020年)》的研制与实施;
• 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减负……
二、意义与价值
1. 坚持改革不动摇,新标准的颁布是对10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向的肯定与坚持。
2. 充分吸纳了10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 经验与教训。
2003年开始启动修订,确保了充分的总结、调 查、分析、论证的时间。
•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 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 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 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 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 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 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 位。
四、新修订课标的突出变化
1、适当减负 这个减负不完全是学习负担的减轻,更是追求学习
效率的提高,以及激发兴趣,教学生学会学习。比如 小学生的识字写字教学,过去一二年级的识字量就要 求2000多字,现在减少识字量,改为认识常用汉字 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提倡多认少写等。 2、更加重视写字与书法的练习
的语法修辞知识,这并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而且容易让学生 厌烦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摆脱对语法修辞等概念定义的死板记忆, 必要的语文知识的学习还应当保留,但不赞成刻意追求系统性,注意随文 学习。
6、关于教材。
关于语文教材的争议不断(如关于文白之争、鲁迅作品编选问题、围绕
《开明国语读本》讨论等),很多传媒进行炒作,对于语文课改以及教学 是有负面影响的。此次修订,根据语文实际运用的需要,对于编写教材又 补充提出一些建议。
三、《语文课程标准》修 订的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
•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 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 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 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 域。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 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 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 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 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 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 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