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力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

大力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

大力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潘云鹤中国社会素有轻工商的传统,缺乏对产业和商业的研究,以及对高水平企业家和商人的培养。

最近党和国家开始重视这个问题,提出要培养高水平的企业家。

从本质上讲,现代企业家和商人需要具备工程的知识与思维,现代产业和商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基于严密的设计与实施能力。

因此,我们要造就大批有经营头脑的工程师和有工程素质的经营者,使得未来中国的产品以信誉度高、科技水平高、附加值高而享誉世界。

在当今社会,其实只有市场化了的知识才能成为财富。

其中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尤其成为了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所在。

关于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现就四个方面做如下探讨。

一、中国工业化面临的形势建国后我国工业化发展基本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在苏联的帮助下开始建立工业化的基础。

第二阶段:上世纪50年代末,我国主要依靠自力更生模式进行发展。

第三阶段:到了70年代末,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下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

第四阶段:90年代中期至今,特别是加入WTO 后,我国形成了经济全球化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如今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我国工业化发展的现状:规模远胜于水平。

我国制造业规模目前居世界第三,位于美国和日本之后;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大量工业产品的产量不仅世界第一,且占世界份额的50%以上,如电风扇、VCD、收录机、水泥、拖拉机、摩托车等,共计60多种。

目前世界上约30%的日用工业品为中国制造。

除产品制造之外,在过去的20年中,我国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方兴未艾,被国际建筑界称之为“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工地”。

去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高达10亿,房屋建筑施工面积高达45.76亿平方米。

2005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达3.45万亿元人民币,比2004年增长20.2%;我国铁路营业里程7.7万公里,居世界第三;公路里程达到36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53万公里,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民航客运量为1.6万亿人次,居世界第二;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达34.22亿吨,居世界第一。

此外,我国的人力资源规模也十分巨大。

2005年,我们拥有科技人力资源总量3500万人,其中1/3是工程人员;全国工学本科以上毕业生65万人,专科以上65.5万人,共计130.5万人,已居世界首位。

从当前的情况看,我国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高潮在未来15-20年的发展中不会有明显减缓的趋势。

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生产规模巨大、科技水平偏低。

究其主要原因有以下5点:一是我国仍在走发达国家工业化已经走过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老路。

我国能源消耗增长过快,主要耗能产品的单位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20%-40%,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严重,2006年燃煤23.8亿吨,生产水泥12.35亿吨,共排放二氧化碳60亿吨以上,排放二氧化硫2589万吨,位居世界前列。

二是企业科技创新的愿望和能力双重薄弱,核心竞争力不强。

2006年中国有80%的企业对设备进行更新,其中77%的设备达到国际国内的先进水平,但43%的企业没有新产品推出。

51%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中,自有品牌产品的收入所占比重不足50%,其中34%的企业产品无品牌。

企业面临的技术环境十分堪忧。

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近年支付给国外的知识产权使用费不断提高。

世界经济论坛的2006年全球竞争力排名显示,在125个参加国家和地区中,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从2005年的49位降到54位,落后于印度的第43位,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对新技术的贡献较低。

近来在欧美所发生的中国出口食品与玩具质量安全事件也说明,贴牌生产企业其实是国际产业界的三等公民。

三是科研经费支出仍不足,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研发投入尤为缺乏。

我国研发经费总支出在过去五年快速增长,从2000年的896亿元,占GDP的0.9%,大幅增加到2006年的3003亿元,占GDP的比重上升为1.42%,但仍大大低于美国的3125亿美元(占GDP的2.16%)和日本的1459亿美元(占GDP的3.13%)。

我国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位于冰岛、韩国、法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之后。

此外,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的支出呈现“跛脚”现象。

2005年,政府645.4亿元的研究开发经费主要集中在前沿技术和高技术,而在经济建设主战场和迫切需要的应用技术研究上却十分短缺,致使经济发展支撑产业的科技创新不足。

例如,到2005年全国建成的各类桥梁约为43.5万座,大部分桥梁为近十几年建成,每年我国建桥数量世界第一,但使用的桥梁建造的设备、模型、算法却都来自发达国家。

大中型企业的研发投入也表现出明显不足。

国际上有关的研究显示:R&D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小于1%,企业将难以生存;达到2%企业可以勉强维持;只有达到5%以上企业才有较强的竞争力。

2005年全国28,567个大中型企业的R&D经费支出达到1,250亿元,大大高于2000年的354亿元,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从0.7%增加到3.3%,但总体上仍处于勉强维持的水平。

从1998年到2005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总数从23577个增长到了28567个,但是有科技机构的企业总数却从7220个下降到了6775个,比重由30.6%下降到23.7%,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总数从11529个下降到11060个,比重由50%下降到38.7%,这种情况非常值得担忧。

四是工程科技人员未受到足够重视。

受传统文化观念影响,轻“工”轻“商”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工程科技人员待遇以及社会地位较低,影响了他们创新能力的提高,也影响了优秀人才的选拔和脱颖而出,最终影响了工程科技人员积极性的发挥,特别是在条件艰苦地区的工程科技人员。

2002年度《国际竞争力报告》中的“国内市场上是否有合格的工程师”一栏显示,在参与排名的49个主要国家中,我国排在末尾。

除合格工程师外,还缺乏技师。

2004年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对我国40个主要工业城市进行的调查显示,企业中技师与高级技师占全部工人比重是4%,而实际需求高达14%。

五是工程科技人员和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

当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着诸多的弊端:工程设计和实践教育环节缺失,工科教师队伍的非工化趋向严重;评价体系错位,学位设计错位,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专业目录与课程体系设计落后,学科交叉欠缺,导致创新与实践双向不足,得不到产业界的认同和重视;基础教育缺乏对工程科技与创新的兴趣培养,青少年想当科学家的多,想当工程师的少。

目前的“科学教育”只重知识的传授,严重缺乏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导致与高等工程教育无法衔接。

以上情况表明,我国工程与教育的规模之宏大与水平之不足的对比十分明显,改革的要求十分迫切,创新和发展的空间非常大,只要措施得当,未来必将会大有作为。

二、我国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虽然我国在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但同时正面临着诸多机遇。

一是我国科技创新的目标已经确立。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目标: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均进入世界前5位;核心竞争力要有“质”的提高。

二是中国宏大的工程建设为中国工程科技人员的成长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古今中外发展的经验表明,没有需求和工程实践提供的工作岗位,不可能产生有作为的工程科技人才,这是工程科技人才成长的一条基本规律。

美国正是通过上世纪40年代的曼哈顿原子弹工程、60年代阿波罗登月计划、90年代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等重大工程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工程科技人才,同时成为世界最强的大国。

三是全球短缺工程师。

全球近40%的雇主难以在市场上找到合适人才填补空缺,最缺的前三名人才是业务代表、工程师和技术人员。

德国急缺1.5万名工程师,其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连年下降,2005年减少8.7%,很多“理论型”人才无法适应新市场,而许多本国的大学生又不愿意学工科,工程教育领域被外国学生“占领”,外国公司则争相高薪挖人。

不仅在德国,在英国、澳大利亚、南非、巴西、波兰等许多国家都存在工程师短缺的问题。

在工程师短缺的同时,工程师素质正处于换代升级之际。

美国工程院提出了面向2020年的工程师必须具备的关键特征是:分析能力、实践经验、创造力、沟通能力、商务与管理能力、伦理道德、终身学习能力等。

四是我国工程科技人才有可能成为世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不同,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工程专业学生的生源好,规模大,就业市场广阔。

如能激发出其创新的潜力和国际竞争力,中国的工程科技人才在量和质上很有可能成为世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值得研究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把握好创新型工程人才的培养问题,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是工程与科学的关系。

当代工程常常基于科学的应用,但工程的范畴远远大于科学的应用,且往往早于科学而出现。

当代工程与科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但工程除了理论外,还要基于经验,这就是老工程师的宝贵之处。

而且,工程的成功还需要科学技术以外的大量社会人文知识和实践技能,其成功必须依靠团队,必须与市场和社会密切配合。

因此,工程师不等于应用科学家。

他既基于自然科学,又基于社会科学,还要基于所积累的实践经验。

我国基础教学的传统观念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实际情况是,仅学好数理化是不够的。

工程师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与科学家有相当大的差异。

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在面对认识世界的种种问题时要回答yes或no,工程师在面对各种工程问题时则要千方百计解决问题,而远非回答yes或no。

如今我国中小学考卷中有很多yes或no的问题,这对创新型思维的培养是不利的。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

但在当今,只有工程化的知识才能成为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

二是工程与市场的关系。

工程具有为社会服务和创造财富的明确目的。

因此工程和市场关系密切。

工程的发展既受科学、技术与经验的引导,又受经济与社会发展要求的引导。

当前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企业家和商人的素质可能会影响中国的未来的发展。

一小部分劣质造假、不守信用、缺乏责任感的投机型和关系型的企业家和商人已经严重地损害了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形象。

中国迫切需要造就大批高素质的企业家和商人。

中国社会素有轻工商的传统,所谓“士农工商,四民有业”。

我国传统上缺乏对产业和商业的研究,以及对高水平企业家和商人的培养。

最近党和国家开始重视这个问题,提出要培养高水平的企业家。

过去我们经常把商人和企业家简单看成是创造利润的群体,而著名的管理学家熊彼得则认为,企业家是创新精神的人格化。

从本质上讲,现代企业家和商人需要具备工程的知识与思维,现代产业和商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基于严密的设计与实施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