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单元小结教案(含解析)鲁教版必修3第二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1.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分布 特点含义表现地区 主要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地域 性各地区由于经济结构、产业政策、环境政策的不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有所不同城市 环境污染 交通、工业活动、人类聚居地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集中 乡村 生态破坏 资源利用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 发展 中国 家 较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①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没有足够的能力保护环境和处理环境问题;③发达国家污染工业的转移发达 国家以环境污染为主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利用强大的经济实力对环境问题进行防治,使环境质量有所好转全 球 性有些环境问题不但影响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可能影响到其他国酸雨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城市垃圾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破坏问题家甚至全球(1)东北地区:大气污染、水污染、水资源短缺、土壤退化、森林面积减少、湿地和沼泽减少、部分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严重等。
(2)华北平原: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水资源短缺、水污染、水土流失、土壤退化、沙尘暴、土壤次生盐渍化等。
(3)黄土高原: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荒漠化、沙尘暴、水土流失等。
(4)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沙尘暴、土地盐碱化等。
(5)柴达木盆地:土壤次生盐渍化等。
(6)东南丘陵:酸雨、大气污染、森林减少、水土流失等。
(7)西南地区: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森林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导致石漠化问题等。
[对点演练]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μm的颗粒物。
下图为北京空气质量指数播报图。
据此完成1~2题。
1.北京市PM2.5的主要来源是( )①固体垃圾②汽车尾气③沙尘④燃煤A.②② B.①③C.①④ D.①④2.下列可减轻北京市PM2.5污染的合理措施是( )A.市中心垃圾外运B.限制汽车工业发展C.大量使用洒水车D.发展燃煤脱尘技术解析:1.C 2.D 第1题,据题意分析可知,PM2.5是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 的颗粒物,其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和燃煤。
第2题,可通过发展燃煤脱尘技术减少颗粒物排放量。
3.下图是亚、欧、非地区环境问题分布略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序号代表的环境问题。
(2)图中反映的欧洲与非洲环境问题表现的突出差异是什么?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是什么?(3)图中②所示环境问题的污染源是什么?在我国,这类环境问题主要出现在________地区。
(4)对环境问题的治理,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但有的同学认为,图中③所示的环境问题不适用该原则。
对此,阐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根据环境问题的分布地区及各分布地区的地理特征可判断环境问题的类型。
第(2)题,欧洲主要为环境污染,非洲则主要是生态破坏,这主要与两个区域的生产活动相关。
第(3)题,酸雨是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酸性气体与大气中水汽结合形成的。
因此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生产、汽车尾气、家庭生活排放的废气。
在我国南方有色金属冶炼地区较为突出。
第(4)题,雨林地区的木材主要销往发达国家。
答案:(1)①—荒漠化问题、②—酸雨问题、③—原始森林破坏问题、④—水土流失问题、⑤—海域污染问题。
(2)差异:欧洲环境污染严重(大气污染严重),非洲生态破坏严重(生态问题严重)。
原因:欧洲经济发达,工业化水平高,非洲经济落后,工业化水平低。
(3)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家庭炉灶废气。
南方(4)仍适用该原则。
理由:该地森林破坏的原因主要是采伐、出口木材,而木材主要出口到发达国家,因此该环境问题是由发达国家消耗木材资源所导致的。
1.区域调查的方法区域调查的方法包括野外实地考察、调查访问、问卷调查等,具体比较如下表:依据调查内容,小区域调查可分为综合性调查和专题性调查两类,具体内容如下表:1.2010年“长江源综合考察团”对长江源进行了第三次全面考察。
科考活动往往分为两组:一组以登山为主,将登上各拉丹冬主峰(海拔6 140 m);一组以科考为主,沿途对格尔木—沱沱河—尕尔曲—各拉丹冬附近进行长江源近代冰川变化、草场退化及其原因、长江源主要环境灾害、长江源地貌与自然环境变化以及牧民的生存状况进行调查。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长江源头位于________省__________山的南坡,以______________补给为主。
(2)本次区域调查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次区域调查采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等,对牧民生存状况的了解需通过________________才能获得。
(4)对长江源科考的调查研究属于________性调查的内容。
解析:第(1)题,长江源头主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
第(2)题,依据所给出的材料,得出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长江源近代冰川的变化、草场退化及其原因、主要环境灾害、长江源地貌与自然环境变化、牧民的生存状况。
第(3)题,区域调查的方法有野外实地考察、调查访问和问卷调查,对牧民生存状况的了解需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才能获得。
第(4)题,此次区域调查的内容包含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人口生存状况、长江源自然条件及其变化对区域的影响等,属于综合性调查。
答案:(1)青海唐古拉冰川融水(2)了解长江源近代冰川的变化、草场退化及其原因、长江源主要环境灾害、长江源地貌与自然环境变化以及牧民的生存状况(3)野外实地考察调查访问问卷调查(4)综合2.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甲中字母________所示区域位于西北地区,图丙所示结构反映出区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区域的 ________性。
(2)图甲中A地区目前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B地区目前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
(3)请参考图丙,根据图甲中C区域特征,判断图乙中数字所表示的含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甲中字母A所示区域位于西北地区,图丙所示的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特点,构成区域的有机整体。
第(2)题,图甲中A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B地区是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目前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
第(3)题,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特点,结合青藏高原的高寒特征推测图中数字所表示的含义。
答案:(1)A 整体(2)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3)①地势高②高原③河谷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大孤山铁矿所在的矿区,距离鞍山十几千米,因丰富的铁矿储量被称为“十里铁山”。
经过近百年的开采,大孤山从一座海拔近300 m的山变成了海拔-300多米的大深坑。
如图为大孤山铁矿遥感图。
读图完成1~2题。
1.这种“人造天坑”的形成出现在( )A.采集渔猎时期B.农业文明时期C.工业文明时期D.环境文明时期2.该地质奇观形成的背后隐藏的环境问题有( )①植被破坏②水土流失③地面塌陷④滑坡与泥石流⑤水污染A.②②④B.②④⑤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解析:1.C 2.D 第1题,工业文明时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为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人们不惜一切代价,改变自然面貌。
第2题,矿山开采地区的土地资源、植被遭到破坏,从而易引发水土流失;采矿坑周围容易引发地面塌陷;开采出来的废矿石堆积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也会对土地和地表水、地下水造成污染。
人类社会从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人口增长越来越快,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据此回答3~4题。
3.发展中国家较之发达国家更容易引发环境问题,尤其是生态环境破坏,其主要原因是( )①人口分布不均②人口数量大,增长快③经济技术水平低④环保法规不完善A.②④ B.②③C.①② D.①④4.下列四种生产方式或有关生产的叙述,同人地关系演变的四个阶段(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顺序相对应的是( )①轮作、间种,生态种养②人口增加,生产以粮为纲③驯养野兽,种植禾谷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A.②②③④ B.①④③②C.③④②① D.①②④①解析:3.B 4.D 第3题,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多,经济技术水平低,承受人口与发展的双重压力,因此比发达国家更容易引发环境问题。
第4题,①后工业化社会对应谋求人地协调,②农业社会对应改造自然,③原始社会对应崇拜自然,④工业社会对应征服自然。
如图中M地区是我国最先实行“保护性耕作法”的地区。
“保护性耕作法”是指对耕地实行浅耕或免耕措施,并在农作物收割时,用秸秆粉碎机将农作物秸秆粉碎回田(地),或将庄稼茬子留在田(地)里过冬的耕作法。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N地区也开始推行这种耕作法。
据此回答5~6题。
5.“保护性耕作法”在冬、春季可能增加( )①土壤水分②土壤空气③土壤有机质④大气悬浮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