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必然性
张璐(长江大学湖北荆州434023)
摘要:2007年起。
中国正式实施新会计准则体系。
这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的步伐有了历史性的迈进,对中Ill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将会起到决定性的促进作用。
回顾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过程,分析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必然趋势,并对其前景做了一定分析。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化会计改革
世界贸易的飞速发展和国际资本的快速流动将世界经济带入了全球化时代。
在
这个时代.任何一个国家要脱离世界贸易市场和资本市场谋求自身发展是非常困难的。
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市场参与者也对其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日益加剧和资本的全球化.与之息息相关的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已成为世界各国必须直面而且无法回避的一个客观现实。
1、会计准则的国际化
会计准则国际化是指在制定、修正和完善会计准则的过程中.充分借鉴国际通
行的做法.体现国际会计惯例.使会计准则指导下的会计信息在世界范围内可比和有效。
随着人类社会通信、信息、网络等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普及.全球资本的统一成为可能。
当资本要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时.作为资本计量标准的会计准则逐渐走向全球化.则是资本运动从较小范围的经济合作秩序扩展到全球范围时所发生的必要沿革之一。
会计准则的资本计量功效内在地决定了会计准则亦必须全球化。
2、中国会计准则发展历程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走的是一条渐进式的道路。
1949.1978年,中国一直执行的
是计划经济体制。
自1978年开始,中国执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的基本取向是逐步增强市场在调节经济和配置资源中的作用,提高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
我国的改革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92年11月前.我国会计准则的筹建阶段。
其间财政部成立了“会计准则课题组”(后改成“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会计准则(草案)提纲》征求意见稿。
第二个阶段是从1992年11月至1997年4月.宣传落实我国基本会计准则的阶段.也可以理解为中国会计制度的转换阶段。
这里所说的转换是从由计划经济阶段的会计模式转向市场经济的会计模式。
其最根本的是确立了资产、负债及所有
者权益等会计要素.这些要素是计划经济所没有的。
而是市场经济所特有的。
1992
年11月30日后财政部陆续发布了“两则”、“两制”。
出现了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的局面。
第三个阶段是从1997年5月至2006年1月,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阶段。
1997年5月.“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发布.揭开了我国制定具体会计准则的序幕。
随后陆续发布了9项具体会计准则。
而2000年12月企业会计制度颁布后.除了在2001年发布了“无形资产”等6项具体会计准则外.直至2005年底没有再出台新的具体会计准则.我国的会计建设偏向了以会计制度为核心。
第四个阶段是从2006年2月以后.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阶段。
2005年6
月至2006年1月.我国先后分五次向各界发布了1项基本会计准则、2l项具体会计
准则的征求意见稿.修订了原先16项具体会计准则。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同年11月,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标志着历经3年构建的会计准则体系最终完成.会计制度又重新回到了发展会计准则的轨道。
3、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资本市场的开放、贸易壁垒的逐步消除已使我国融人世界经
济中。
与国际惯例接轨。
3.1跨国公司的要求
国际竞争的加剧、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加快以及市场的变化无常.使得
跨国公司作为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得到了飞速发展。
现代跨国公司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在国外拥有企业资产控制权和生产经营决策权。
这就要求跨国公司按国际惯例提供会计信息和处理利润分配等会计事务.消除各国之间会计的差异。
按照国际上公认的原则和方法来处理和报告跨国公司的经济业务。
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初衷之一.就是规范跨国公司的会计与财务报告。
这不仅是东道国对跨国公司实施监管的必然要求。
也是
跨国公司进行投资决策、加强成本管理和考核经营业绩的需要。
3.2资本市场国际化的要求
目前.跨国上市和发行债券等国际性筹资活动日益增多.资本市场国际化的程
度正在不断提高。
资本市场的国际化的表现形式有跨国上市、跨国兼并、跨国交易所联盟等。
在国际资本流动的过程中。
不仅资本的供需双方需要了解彼此的财务状况.满足各自需求.而且国际证券监管机构为实施有效监管.也要按照国际标准.严格审核跨国筹资公司的财务报告。
这就要求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的公司按照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而无须对原有财务报告进行重编或调整。
这样。
对于减少跨国发行证券和股票上市的成本、提高证券市场效率以及跨国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3.3 日益国际化的会计组织的要求
国际会计组织(尤其是跨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分支机构遍布全球各地。
尽管会计师事务所的经营强调本土化.但同时也注意树立统一的管理意识.即不论其分支机
构处于哪个国家.都应遵守相同或相似的职业标准.向客户提供相同或相近的服务。
3.4区域性、全球性经济贸易组织的要求
随着综合国力和国际经济地位的显著提高.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这已
成为当今国际贸易环境中的一个显著特征。
我国积极参与区域经济贸易、世界经济贸易一体化的进程.现已加入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组织(APEC)和世界贸易组织
(WTO)。
这些组织因此成为推动我国会计准则向国际化方向迈进的重要因素。
3.5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要求
会计准则国际化是为投资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资料、避免资源浪费的需要。
统一的会计、审计准则有助于加强投资者对财务信息的信心.从而促使投资者进行海外投资。
不同的会计准则所产生的财务资料是不同的.投资者的资金是有限的.而市场需要的资金是无限的.怎样把稀缺的资源配置到效率更高的地方.这就需要为投资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资料.方便他们做出投资选择。
在全球采用统一的财务系统不仅有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而且能为公众提供更多的保障.因为它可以使公众相信世界各地的商业活动均受到统一的、高质量准则的约束。
4、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前景
中国经济的全球化催生了中国会计的国际化:与此同时,中国会计在经
济社会发展的坐标系中找准了自身的历史方位.赢得了前所未有的上升空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支持和制度保障。
制订国际化的会计准则.目标是为发展中国经济服务.具体讲就是要使中国企业在海外融资、跨国经营、参与国际资本市场等方面能推动中国的经济腾飞。
会计国际化、会计准则国际化需各国共同努力.国际会计准则不应该只照顾某些发达国家的需要而忽视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应该加强会计的国际协调.逐渐缩小各国会计实务的差异.进而实现各国会计的标准化——国际化.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多年来.在会计准则国际化的问题上,我国始终支持IASB及其准则。
在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趋同的问题上.一方面.应当积极参与IASB的各项活动.大力引进、吸收和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努力与会计国际惯例接轨;另一方面.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会计环境与国际会计环境有着很大的
差异,不能全盘照搬国际会计准则,应循序渐进、稳步推进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要考虑自己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趋利避害.扎扎实实地搞好我国的会计改革。
制定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应国际会计发展的高质量的中国会计准则.使我国的会计准则日臻完备.科学并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会计法规体系.
参考文献
l 冯淑萍.关于中国会计国际协调问题的思考.会计研究,2002(11) 2邓丽平.从新会计准则看我国会计准则固际化.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