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护中传承岭南建筑文化
岭南建筑是岭南文化的精髓之一,因其兼容、务实、创新等特点蜚声海内外。
广州作为具有2000多年建城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长期以来一直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地,遗留下来大量优秀的岭南建筑。
一、岭南建筑是传承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传承岭南文化的实物资料,是文物保护的主要对象。
目前,在我市已公布的500多处文物保护单位和3000多处文物普查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中,大部分都是具有岭南传统风格的建筑。
其中,可分为传统建筑(包括祠堂、庙宇、学宫、会馆、书院、牌坊、桥梁、井泉、园林、民居等多种类型)、近现代代表性建筑(包括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纪念性建筑、民居、宗教建筑、工业建筑、金融商贸建筑、医疗卫生建筑、文化教育建筑等多种类型)两个部分。
这些建筑,都包含有丰富的历史信息,反映了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记录着当时当地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及科技进步、社会变革等状况,体现了同时期广州乃至岭南地区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
也有很多建筑具有比较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给人以美的启迪和艺术的享受,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反映了岭南地区人们的
审美情趣和建筑技术历史及其进步,是人们认识岭南文化传统艺术的重要资料,也是不竭的艺术创作源泉,对建筑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象南越国宫御苑遗址发现的石构水池和曲流石渠,以及遗址出土的大量石构建筑材料,表现出了与同时期中国中原地区截然不同的建筑风貌,石渠内有弯月形水池、“渠陂”,渠边有石板平桥和步石,及回廊散水等遗迹,共同组成园林景观,这也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园林建筑遗址之一,对研究岭南地区乃至中国的园林建筑艺术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光孝寺大殿梁架为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较多地保留了侧昂、梭柱、側脚、升起、举折、叉手等早期做法,保留了南宋建筑的风格,又具岭南特色,是研究岭南早期建筑的标本。
从化太平钱岗村的广裕祠刻记有6次修建的准确年代,为省内现存祠庙建筑中首见,可作为确定省内明清建筑的一根年代标尺。
陈家祠堂(陈氏书院)规模宏大,装饰华丽,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其丰富细腻的灰塑、陶塑、砖雕、木雕、石雕、彩绘等建筑装饰具有典型的地域风格,代表了当时岭南地区的传统建筑水平,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被誉为岭南建筑明珠。
番禺区南村镇的余荫山房布局十分巧妙,园中亭台楼阁、堂殿轩榭、桥廊堤栏、山山水水尽纳于方圆三百步之中,砖雕、木雕、灰雕、石雕等雕刻作品丰富多彩,更有古树参天,奇
花夺目,顿使满园生辉。
园中的“夹墙竹翠”、“虹桥印月”、“深柳藏珍”、“双翠迎春”等景观,使人大开眼界,乐而忘返。
它是广东四大名园中保存原貌最好的古典园林,是岭南园林建筑的代表。
沙面建筑群、孙中山大元帅府旧址、伯捷旧居等近代建筑是西方建筑师结合岭南地区的气候环境创造出来的具有地方特点的西式建筑,既反映了当时他们本国的建筑技术与艺术,也有对广州文化的吸收,对广州近代建筑有着重要影响。
中山纪念堂等建筑则是中国建筑师将中国传统建筑与西式建筑风格和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此外,广州最具地方特色的西关大屋建筑、骑楼建筑更是深刻地反映了广州的经济、文化和环境风貌。
二、对岭南建筑的保护是传承和弘扬岭南建筑文化的前提和基础。
目前,我市留存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岭南建筑,是在历史长河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而遗留下来的,很多重要的建筑都是在得到了不同方式的保护之后才得以留存。
特别是作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岭南建筑,通过不改变文物原则的方式进行保养、修缮维护,使之延年益寿,继续发挥着宣传、教育和科研等作用,成为传承岭南建筑文化的物质载体。
通过这些实物资料,进一步宣传岭南文化的特色,展示岭南文化的魅力,加深人们对岭南文化的印象。
利用这些实物资料,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人民爱家、爱乡、爱国的热忱,加
深对岭南文化、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通过对岭南建筑的研究,促进文物保护技术的发展,提供艺术创作、建筑设计的灵感,从而创造出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点的建筑艺术精品,使岭南建筑文化在传承中进一步深化和提高。
如果这些优秀的岭南建筑不能得到保护或采取了错误的方式进行保护,将使它们逐渐濒临消亡,甚至产生错误的、假的岭南建筑,从而使传承和弘扬岭南建筑文化成为一种奢望和空想。
三、当前广州在保护岭南建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虽然我市长期以来对包括岭南建筑在内的各种文物保护给予了高度重视,但仍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亟需解决。
首先,是认识不到位。
一方面是对岭南建筑的研究不够深入,对建筑本身的认定和价值判断、保护利用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存在不足,更重要的是对其在弘扬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从而缺乏保护的意识和保护的动力,在保护与建设的矛盾中,常常牺牲保护来达到建设的目的,直接拆除或者是拆除原真性的文物,而建设不在原地、不用原材料、不具原形制的假“文物”,从而使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严重失真。
其次,是保护经费投入不足。
现有的政府经费投入与文物保护实际所需经费仍有较大差距,且经费来源单一,仍以
政府投入为主,部分文物因缺乏经费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修缮保护。
再次,是保护的人员不足。
随着认识的深化和文物普查工作的开展,近年来我市的文物数量急遽增加,文物保护单位由2002年的219处增加到了530多处,另有138处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和2325处区县登记保护文物单位及大量的文物普查发现不可移动文物,而且社会对文物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全市开展文物保护工作的人员并没有大的变化,文物保护行政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执法人员都严重不足,限制了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
第四,管理机制混乱。
目前,我市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其它不可移动文物都分别由各种政府行政机构、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或宗族、家族集体管理,政府采取的是控制为主、保护管理所有人或使用人负责制的管理方式,而缺乏必要的经费、技术支持和其它激励手段,导致权利和义务的严重失衡,其所有人或使用人失去了保护的积极性,甚至与保护部门矛盾重重,有意或无意破坏文物建筑的事件时有发生。
要解决上述问题,应做好以下事项:
1.要在法规和政策方面强化和规范对文物保护的要求,加强对相关部门和个人的约束力。
2.进一步加大经费和人员投入,加强对文物所有人和使用人保护管理文物的经费和技术支持,提高其保护文物的积
极性,加大对文物违法案件的打击力度。
3.强化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
文物保护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各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共同推进。
4.鼓励发展民间文物保护组织,拓展保护渠道。
5.将文物保护真正作为一项公共文化事业来做,学习香港等地的经验,加大对文物保护的扶持力度,理顺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