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中国历史地理学基础理论

第一章中国历史地理学基础理论

中国历史地理学概论讲义李新贵宁夏大学历史系2009年8月14日中国历史地理通论提纲一、绪论1、历史地理学基础理论2、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二、上篇历史自然地理1、气候2、水系湖泊3、海岸线4、沙漠的变迁三、下篇历史人文地理篇5、疆域与民族的分布;6、行政区划的演变;7、人口与移民的分布;8、交通道路的变迁;9、都城与地方城市的发展。

四、参考书目与相关网站1、《中国历史地图集》八册,谭其骧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1987年;2、《中国历史人文地理》邹逸麟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3、《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82年;4、《历史地理学四论》侯仁之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5、《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论》靳生禾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6、《中国历代的地理学和要籍》萧樾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7、《中国历史地理学》蓝勇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8、《中国区域历史地理》李孝聪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9、《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修订版)邹逸麟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年;10、《中国历史地理学论著索引(1900-1980)》朱玲玲、杜瑜,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11、《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1949-1999)华林甫编,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12、《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

13、历史地理专业期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季刊)、《历史地理》(不定刊)、《九州》、《环境变迁研究》等。

14、赵济主编:《中国自然地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0年。

15、曾昭璇、曾宪珊著:《历史地貌学浅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年。

相关网站:北京大学史学网、河山网(陕西师范大学)、禹贡论坛网(复旦大学)、舆地网(暨南大学)、四川大学“天圆地方”网站。

五、课程考查要求一、平时成绩(一)平时课堂提问、讨论占10%;(二)试卷自拟,占20%;要求:所拟试卷类型不限,内容均为课堂上所讲,并覆盖所讲内容的90%。

而且,所拟的所有试卷,若有两份内容相同超过30%以上者,两份试卷得分均为〇。

课堂结束前一周须全部交齐。

(三)小论文(20%)写出自己家乡(市、县、乡或村)的历史地理变迁情况,内容可以选择:A、政区;B、人口;C、城市建设;D、工商业;E、交通;F、地方风俗;G、名胜古迹。

以上任选两三个作为重点。

附考察图片或历史变迁示意图者尤佳。

不少于3000字。

引文请注明出处,并附资料长编。

课堂结束前一周须全部交齐。

主要参考书:A、各省、县(市)地方志;B、各省、县(市)旧地方志;C、《读史方舆纪要》、嘉庆《大清一统志》;D、各省、县(市)文史资料;E、各省地图集;F、走访调查资料二、期末闭卷考试占50%。

第一章历史地理学基础理论第一节历史地理学研究对象与性质一、历史地理学研究对象(一)历史地理学定义历史地理学(Historical Geography)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迁及其规律的科学,这个地理环境既指自然地理环境,也包括人文地理环境1。

1、历史时期指全新世以来至民国这段历史时期。

全新世,是地质年代的名称。

第四纪最新的一个世,具体就是从12000以来以至现在。

之所以以全新世作为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开端,因为“若干现代的地形、水文网的变化和动植物的分布,都与最近地质历史年代——全新世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最为重要的是人类社会也是在这一时期内形成的。

”2可以说,当前社会的一切发展、进步、繁荣、富强都根植于全新世。

譬如以四大文明古国:两河流域、埃及、印度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中国。

此前,则属于“古地理学”研究的范围。

*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根据地层自然形成的先后顺序,将地层分为5代12纪。

即早期的太古代和元古代(元古代在中国含有1个震旦纪),以后的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共7个纪;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共3个纪;新生代只有第三纪、第四纪两个纪。

附表:地质年代简表2、地理环境指地球表层的地理环境,是由许多要素如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动物和土壤等组成的。

3、人文环境指人类作用于地表所形成的各种景观,如城市、道路、建筑、渠道等等。

1史念海对中国历史地理学是这样下定义的:“中国历史地理学时探讨中国历史时期各种地理现象及其和人们的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的相互影响,并进而探索这样的演变和影响的规律,使其有利于人们的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科学”,见氏著《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上册)第一章绪论,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2周昆叔:《对北京市附近两个埋藏泥炭沼的调查及其孢粉分析》,《中国第四纪研究》,1965年第4卷第14、变迁与规律指地理表层的地理环境及人类作用于地表所形成各种景观的变迁,而历史地理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尽量“复原”或“再现”那时的各种变化,然后把不同时代已经复原了的事物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寻找其发展演变的规律,阐明今天这些事物的形成和特点。

如灵州城的变迁,宁夏川区的变迁(不同时期的舆图)。

(二)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从历史地理学的定义来看,历史地理学主要研究地理环境的变迁,地理环境又可进一步分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因此,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可区分为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

它们的研究对象又包括哪些呢?历史自然地理的研究对象,可通过上个世纪编撰《历史自然地理》3目录知其大概。

前言第一章总论第二章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讲)第一节历史时期的温度变迁第二节历史时期湿润状况的变迁第三章历史时期的植被变迁第一节历史时期的天然植被概况第二节植被类型的变迁第三节结束语第四章历史时期的水系变迁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黄河(讲)第三节长江第四节海河第五节珠江第六节辽河第七节塔里木河第八节运河第五章历史时期的海岸变迁第一节下辽河海河的历史变迁第二节渤海湾海岸的历史变迁第三节苏北海岸的历史变迁第四节长江口岸和长江三角洲的历史变迁(讲)第五节钱塘江河口和杭州湾的历史变迁第六节珠江三角洲的历史变迁第七节基石海岸的历史变迁第六章历史时期的沙漠变迁(讲)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历史时期草原及荒漠草原地带沙漠化的发生第三节历史时期荒漠地带沙漠的发展附录历史度量衡换算简表由此看来,历史自然地理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历史时期的气候、植被、水系、海岸、沙漠等的演变。

历史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可通过邹逸林主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4目录得以管窥。

《中国人文地理丛书》序一《中国人文地理丛书》序二前言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形成的历史过程第三章历代行政区划的划分和结构、职能的变迁第四章历代政治中心都城的分布、转移和都城内部布局的变化第五章人口的增长、分布和迁移第六章中国古代农业的地区开发与地域特征第七章历代工矿业的分布、兴衰及其社会经济意义第八章城市兴起发展的地理分布和交通路线的变迁第九章古代商业的发展与空间布局演变第十章历史文化景观形成的地理与历史背景据此可知,(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历史时期的国家疆域形成和行政区划的变迁,人口、民族的分布与迁移,工商农矿诸业的发展与演变,城市的选址、形态和兴衰,文化景观的形成和演变等。

二、历史地理学的性质通过以上对历史地理学对象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历史地理学具有这样一些特点:1、从研究时段的上,历史地理学介于“古地理学”与现代地理学之间。

古地理学侧于人类历史时期以前的地理现象的变化,由于古地理时期的人类活动很弱,所以人为地理的内容很少。

现代地理学是研究最近一个时代的地理现象,由于涉及时间历程比较短,所以其变化的过程往往忽略不计,现代地理学的目光更注意区域空间的差异。

2、从研究对象上,历史地理学注重是对历史时期自然地理现象或人文地理现象的复原研究和规律的探索总结。

同时,历史地理学更要探究历史时期人类群体为生活如何组织空间这一现象,也就是“人地关系”,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相互的作用和影响。

人地关系是历史人文地理研究的中心课题。

历史地理学这些研究成果可以为现代地理学的研究提供直接的研究提供参考作用。

由此看来,历史地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它介于古地理学和现代地理学之间,是地理学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有了历史地理学,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才显得完整而富有整体性。

但是在目前中国学术部门的学科分类法中,却将历史地理学划入历史学科(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

这与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有关。

中国历史地理学,脱胎于沿革地理。

如二十四史中都有地理志一项。

从这些地理志记载的内容来看,它不能归属于历史地理学。

如:敦煌郡,武帝后元年分酒泉置。

正西关外有白龙堆沙,有蒲昌海。

莽曰敦德。

户万一千二百,口三万八千三百三十五。

县六:敦煌。

中部都尉治步广候官。

杜林以为古瓜州地,生美瓜。

莽曰敦德。

冥安,南籍端水出南羌中,西北入其泽,溉民田。

效穀,渊泉,广至,宜禾都尉治昆仑障。

莽曰广桓。

龙勒。

有阳关、玉门关,皆都尉治。

氐置水出南羌中,东北入泽,溉民田5。

这里主要记载和讲述了敦煌郡的设置、属县、人口等,并没有涉及我们所讲历史地理学基本内容。

但是目前现存的这些地理志却是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最为基本的史料。

三、历史地理学与历史学的关系1、历史地理学有助于从空间上把握中国历史研究的整体性;历史是由时间、空间和人类三大要素交织而成,就是说,历史是人类在前后时间上与空间中的活动。

研究历史需要注意时间的延续性,但是也不能忽视空间的延展和差异性。

如:北宋熙宁时期的王韶开边,为什么没有越过黄河?中国从比较早的时代开始就是一个国度广大的国家,在广袤的疆域内,无论地貌形态还是气候环境,各个地区之间的地理差异比较大。

中国又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度,独处与杂居,反目与融合,固定与迁移,从未间断。

所以,研究中国历史,就地理空间而言,不能忽略中国境内各区域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

譬如:某些学者只讲中原或京畿核心地区的社会发展,忽视周边偏远社会的状况;比较多地研究中央政权的历史,少有涉及地方机构的运作;重视大城市里知识精英的活动,疏于了解乡野百姓的日常生活;以主体民族的发展为历史主线,将非主体民族的成长当作主线的注脚。

倘若人们这样研习中国历史,那是无法全面地掌握中国历史的整体。

造成这种偏向的原因之一,就是在历史研究中忽视地理空间问题,不仅没有对历史时期自然环境影响的分析,而且也缺少人文景观的区域性比较。

历史地理学有助于从空间上把握中国历史研究的整体性。

2、历史地理学有助于对历史学具体问题的理解与判断历史地理脱胎于沿革地理,而沿革地理又是史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沿革地理所涉及历代疆域的消长、行政区划的变迁、古今地名的更易、城关都邑的兴衰、地方民族的移动等内容,都是王朝统治者及史学家所注重的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