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肝硬化和肝性脑病复习题

肝硬化和肝性脑病复习题

肝硬化的定义及分类
由一种或多种病因导致的肝脏组织炎症、坏死、进而弥漫性肝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形成为特征的慢性肝病
临床以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为主要表现
晚期常出现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自发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依据结节形态分类
小结节型;大结节型;混合型;不完全分隔型
肝硬化病因
病毒性肝炎;酒精中毒;中毒;胆汁淤积;淤血;
血吸虫病;代谢性;营养障碍及其他
肝硬化临床表现
代偿期
失代偿期:肝功能损害的临床表现---全身症状、消化道症状、出血倾向与贫血、
内分泌失调
门静脉高压---脾肿大、侧支循环建立与开放、腹水
肝脏改变
肝硬化并发症
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由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或门脉高压性胃病引起
肝性脑病:最严重的并发症;最常见的死亡原因
感染: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致病菌多为G-杆菌,表现为发热、腹胀、腹痛、腹壁柔韧感、腹水迅速增多而顽固,腹水化验介于渗出液与漏出液之间肝肾综合征:肝硬化大量腹水,有效血容量和肾血流减少→GFR下降→发生肝肾综合征/功能性肾衰;
临床表现为少尿、无尿、氮质血症、低血钠、低尿钠
肝肺综合征:门-体分流和肝功能下降→血管扩张物质增多→肺血管扩张、动静脉分流、动脉氧合不足;
表现为呼吸困难、低氧血症
原发性肝癌:短期内进行性肝肿大、持续性肝区疼痛、迅速出现大量腹水或腹水转为血性;
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低钠血症:钠摄入不足、长期利尿、大量放腹水等;
低钾低氯血症与代谢性碱中毒:摄入不足、长期利尿、
继发醛固酮增多等;后者易诱发肝性脑病
肝硬化门脉高压腹水形成的机理
门静脉压力增高,>300mmH2O可以产生腹水;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Alb<25~30g/L时血液成分外渗;
肝淋巴液生成过多,肝静脉血流受阻,血浆自肝窦壁渗透至窦旁间隙,形成大量肝淋巴液超过肝导管引流能力,淋巴液自肝包膜表面和肝门淋巴管壁漏入腹腔;继发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雌激素增高,有效血容量和心钠素活性减低;
感染因素,细菌内毒素吸收入血,可加重腹水形成
肝硬化实验室检查(失代偿期)
血常规:贫血,脾亢时Plt↓、WBC ↓;尿常规:有黄疸时尿BIL(+)、URO↑肝功:转氨酶轻、中度增高,以ALT增高较显著;肝细胞严重坏死时AST>ALT;
胆固醇酯↓;白蛋白↓、球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III型前胶原肽、透明质酸、层粘连蛋白↑
免疫功能检查:T细胞数↓;IgG、IgA,以IgG显著;
可出现非特异性自身抗体,入ANA、AMA等
腹水检查:一般为漏出液;并发SBP时介于漏出液与渗出液之间,
WBC>500×106/L,其中多形核WBC>250×106/L;
并发结核性腹膜炎时以淋巴细胞为主;血性腹水高度提示恶变
发生肝性脑病的主要学说和分期
主要学说:氨中毒学说;假性神经递质; GABA/BZ复合体学说;
色氨酸;锰的毒性
分期:根据意识障碍程度、神经系统表现、脑电图改变,分为四期
一期(前驱期);二期(昏迷前期);三期(昏睡期) ;四期(昏迷期)
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临床表现:
急性:见于暴发性肝炎所致的急性肝功能衰竭,诱因不明显,昏迷前无前驱症状,数周内昏迷直至死亡
慢性:见于肝硬化和门腔分流手术后,起病缓慢,昏迷逐渐加重最后死亡
根据意识障碍程度、神经系统表现、脑电图改变,分为四期
一期(前驱期)
轻度性格改变和行为失常,如欣快激动或淡漠,衣冠不整、随地便溺;
回答尚准确,但吐字不清且较缓慢;可有扑翼样震颤;脑电图多数正常二期(昏迷前期)
意识错乱、睡眠障碍、行为失常为主;
定向力、理解力减退,对时、地、人的概念混乱,不能完成简单的计算和智力构图、言语不清、举止反常;睡眠时间倒错,昼睡夜醒;甚至有幻觉;
明显的神经体征: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踝阵挛及Babinski征阳性;扑翼样震颤存在;脑电图有特征性异常
三期(昏睡期)
以昏睡和精神错乱为主;神经体征持续或加重,扑翼样震颤仍可引出;脑电图有异常波形
四期(昏迷期)
浅昏迷:对痛刺激等尚有反应,腱反射和肌张力仍亢进,扑翼样震颤无法引出;深昏迷:各种反射消失,肌张力降低,瞳孔散大;
脑电图明显异常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主要诊断依据:严重肝病或广泛门体侧支循环;精神紊乱、昏睡或昏迷
肝性脑病的诱因;明显肝功能损害或血氨增高;
扑翼样震颤和典型的脑电图改变有重要参考价值
鉴别:精神病;低血糖、尿毒症、脑血管意外、镇静药过量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 ---去除诱因
药物---减少肠道氨的生成和吸收;促进体内氨的代谢GABA/BZ复合受体拮抗剂;减少或拮抗假神经递质减少门体分流;人工肝;肝移植;肝细胞移植其他对症治疗: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保护脑细胞功能
保持呼吸通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