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概论复习资料绪论写作具有创造性、实践性、个性化的特点第一章·观察感受与写作1、怎样理解“人情练达即学问”?这句话本意是说只要能熟悉、通达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和感情,就能获得“学问”、“化”出文章。
实际上就强调了广泛接触社会、观察和体验生活的重要性。
要从事文学创作,就要有意识地观察和感受生活,以利于熟悉生活、积累生活和反映生活,真正从中得到“学问”。
2、文学创作为什么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感受?观察体验是作者写作活动的出发点,作者在观察过程中获取信息、产生感受,只有善于观察,一个人才能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得到许多写作素材。
感受是从事写作的必要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对生活熟悉、了解、认识的过程。
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始终是作者写作的源泉。
善于感受生活,才能从生活中获得许多有益于写作的启示。
观察和感受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引发写作冲动、有助于作者的思考记忆和想象,因而文学创作无法离开对生活的观察、感受。
3、你认为应该怎样观察、感受生活?A观察:观察的面要广、内容要多、程度要深。
有效观察生活应做到——①观察要全面②观察要细致③观察要善于比较B感受: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也要接触阅读和听闻。
即将直接感受与间接感受相结合,缺一不可。
4、间接感受生活的局限何在?1、难以深刻体察生活2、难以直观具体感受生活3、局限于别人对生活的理解第二章·多读与多写1、多读于写作有什么作用?应该怎样多读?A作用:①增加知识②借鉴别人观察感受生活③借鉴别人的表达方式B怎样多读:①多读名家作品②兼读各种书籍③多读是为了活用2、你怎样看待多写?多写可以化用多读借来的功夫,同时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功夫。
多写是写作能力提高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只有多写,才能真正熟悉写作的规律和方法,悟出写作之道。
3、写作为什么不能急功近利?多写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写作能力,写出像样的甚至优秀的作品来。
如果把多写当做获取名利的一种途径,就无法达到这一目的。
因而在写作中,我们不能急功近利,而要扎扎实实地做学问,重视根本的培养,自然会结出果实。
4、为什么提倡放胆作文?只有放开胆子不畏难,思路才不会拘谨,情绪才不会压抑,平日积累的所见所闻所感才会如泉喷涌,才能做到下笔如有神。
写作时的作文不能要求过高,要再放胆作文中总结经验,逐渐克服写作中的弊端,由粗入细,提升自己。
5、习作阶段,为什么提倡尝试多种体裁与手法?在习作阶段尝试多种体裁,更容易了解和掌握各种文体的的构成因素和各自的艺术特色;尝试多种手法,可以体味他们在不同文体中的特殊作用,这样才能兼收并蓄,触类旁通,是自己具有适应多方面的写作能力,也有利于了解自己写作的长处与不足。
第三章·文无定法与创造能力1、你怎样理解文无定法?答:人们的写作活动,是从无法到有法的,即是从没有写作方法而逐渐积累到有写作方法的。
写作有法而无定法。
文章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写作没有一蹴而就的方法。
写作方法是在不断模仿与创新之中总结提炼得出的。
2、你认为模仿对写作有益吗?答:大凡写作的人都要经历一个由模仿到创新的过程。
所谓模仿就是参照他人作品的选材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表现方法进行仿写。
对于缺乏写作经验的人来说,模仿是提高写作能力探索写作方法的一个可行途径和有效方法。
但同时,模仿的对象应该选择优秀的作品。
3、比较鲁迅的《药》和屠格涅夫的《做粗活的人和不做粗活的人》的题材、立意、表现手法有哪些异同?答:A同:题材上,二者都结合时代背景,对现实题材进行选择加工;立意上,二者都对强权黑暗统治加以尖利的批判;表现手法上,二者都具有强烈的讽刺性;B异:题材上,《药》与《做》的故事背景与写作素材不尽相同;立意上,《药》对强权统治的批判更为深刻,并揭露了国民素质的劣根性所在,《做》则仅仅停留在对时代现状的讽刺与慨叹;表现手法上,《药》以小说为体裁,以叙述展开情节阐述故事,《做》以全篇对话的形式展开全文。
4、什么是创造性思维?答:创造性思维包括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
其中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成分。
创造性思维要求以一个问题为中心,联系相关意义,摆脱经验定势,打破常规,甚或反其意而行,形成全新的自我认识,从而把握问题的特殊性、灵活性、多向性。
5、你怎样培养自己的写作创造能力?答:多读书,提高阅读质量与效率。
注重模仿与创新的联系,掌握前人总结的值得借鉴的写作方法,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写作方法与技巧,开发创造性思维,不拘泥于固有模式。
多写作,重感悟重反思,结合自身感受,勤于挖掘社会生活的广阔素材。
要重视内部推动力的积极作用,要乐于写作,以兴趣为前提写作,而非将写作视为外部环境强迫的被动行为。
第四章·作品的主题1、中国古代文论对文章的立意有哪些主要的观点?答:曹丕、杜牧“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词为卫。
”范晔“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
”刘攽“诗以意义为主,文词次之。
或意深义高,虽文词平易,自是奇作。
”赵秉文“文以意为主,辞以达意而已。
”黄子肃“大凡作诗,先须立意。
”刘熙载“古人意在笔先,故得举止闲暇。
后人意在笔后,故至于手忙脚乱。
”2、主题对于作者构思行文的具体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答:(一)主题决定着材料的取舍(二)主题制约着作品的结构安排(三)主题支配着语言的运用3、你认为主题的酝酿与提炼有哪些基本要求?答:(一)长期积累偶然得之(二)由表及里开掘至深(三)独具视角立意要新(四)集中命意含蓄显示4、你怎样理解意多乱文?答:主题的酝酿与提炼要求我们注重集中命意,为文章设置一个突出显着的主题。
而所谓意多乱文,即指创作者在创作之初缺乏一个具体集中的立意,以至创作时任由杂念纠缠,作品中出现内容杂芜,意思凌乱的现象。
克服“意多乱文”,就需要创作者在创作前形成一个明确的主题,在行文中树立一个一以贯之的集中的立意,注重文章主要意旨与次要意旨的区别。
5、为什么说王蒙的《手》是一篇命题集中,显示含蓄而又发人深省的作品?答:略第五章·写作材料的运用1、怎样理解题材这一概念?作者从素材中整理、取舍、加工而成为与作品主题有关的内容。
2、文章怎样做到言之有物?首先要具备丰富实在的素材,然后将其选择、取舍,加工成进入作品的题材。
3、爲什麽提倡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只有熟悉的题材,我们才了解它的形式、内容、性质,并容易产生深刻的感受和丰富的联想,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就能充分运用、发挥那些题材的作用。
4、围绕作品主题选材是否有必要,爲什麽?有必要。
在作品中,主题和题材互为作用、和谐融合。
主题从题材中提炼出来,又反过来统帅题材;题材受主题支配,同时又支撑和表现主题。
5、怎样看待题材的典型性?典型题材就是在同类题材中具有代表性,最能反映事物的特征和本质、使作品最富表现力的题材。
典型题材应该是个别的,具有个性的题材,能够启迪人们善待人生的凡人小事也可作为典型题材。
选材是要处理好题材的个性与一般性、特殊性与普遍性、典型性与共性的关系,让个性与共性多方面、多角度的融合,从具有典型的个性材料入手,尽可能生动地、形象地、新颖地、有表现力地体现自己的构思和立意。
6、爲什麽说能出新意的题材既包括新鲜事物,也包括陈年旧事?新鲜事物作为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无疑蕴含着一定的新意;陈年旧事往往被岁月所淹没,一经发掘也自有新意,即便是被人写过的相同题材,只要站在与人不同的角度、获得与人不同的感受,也同样能写出新意。
第六章·结构的运用一、结构的涵义是什么?文学作品的结构是指作品内部的组织构造,是作者根据自己对作品内容的艺术表达需要,对所写内容进行有机和谐完整的组合编排。
(可联系文学理论中关于结构的知识。
)二、结构的作用是什么?最重要的作用:将作者在作品中要进行艺术表达的内容/因素有序连结成生动活泼、富于变化、具有形式美感而又严谨的整体,同时也能使作者得以更好地表情达意,从而实现主题与材料的沟通、作者与读者的沟通。
三、为何结构的安排应契合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结构不是凭空产生的,离开具体事物,就难以谋篇布局。
叙事性作品中由开端、发展、高潮至结局的常见结构应当是事件发展规律的自然体现。
只有契合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作品才可能具有更完善、更富表现力的艺术结构。
四、如何理解结构的严谨、自然、完整?a所谓严谨,是指作品的结构严密稳妥。
内容上没有顾此失彼,互不关联或是破绽百出;层次上没有颠三倒四、无端交错的问题。
b所谓自然,是指作品的结构不露凿痕,随势赋形。
没有东拉西扯、生拼硬凑之感。
c所谓完整,是指作品的结构首尾圆合、浑然一体。
内容上没有残缺不全、轻重详略失调之感,形式上没有前后割裂、上下冲突的弊端。
五、指出常见的结构及其特点。
a事件发展结构:按照事件发展的自然进程来安排结构,来龙去脉清晰。
b空间变换结构:按照空间位置的转换来安排结构,往往以移步换景的方式,让人能随着作者游历的移动空间不断观赏到新的景象和了解作者的感受。
c时空交错结构: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纵横交错地安排结构,使作品的容量增大、形式更富于变化。
多为中长篇小说所运用。
d并列组合结构:将并无直接关联的人物或事物并列组合布局来安排结构,以表达某一主题或同一种情感和认识倾向。
所写的人物或事物相对独立,并没有时间和空间上的联系,内容及性质上也没有轻重主次之分,但它们都与立意紧密相关。
小说一般不在总体结构上采用这种机构。
e情绪变化结构:以作者的情绪和认识走向为线索来安排结构,淡化时间与空间框架的痕迹,而主要根据作者对事物所产生的情绪、认识和思绪来构架作品,不需要容纳事件的全过程和人物、景物的全貌,而侧重于附事言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表现。
这种结构往往随作者的意识流动而呈现。
多为随笔所运用。
六、《曾祖母的书》在结构安排上可如何被借鉴?在顺叙的基础上,巧妙地插叙、补叙和设置伏笔,造成了情节的委婉曲折,实现了故事结局的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
第七章·表达的基本方式一、为何叙述是最基本的表达方式?记叙作品都要服从“记事清楚明白”的基本原则,而比较完整的事情所必备的要素在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结果六方面。
要交待清楚它们,依赖于叙述的表达方式。
二、指出常见的叙述方式。
a顺叙:运用时间线性的叙述方法,有利于首尾连贯、来龙去脉清晰,也便于安排作品行文线索、结构层次,利于让读者逐步了解人物或者事件发展过程。
但在顺叙中,应善于运用人物自身的变化、人际关系的变化、事件发展的曲折,来造成行文的起伏多姿。
b倒叙:将事件的结局或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某阶段提前写出,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也能起到突出关键、重要的部分,加深读者对其印象的作用。
顺叙与倒叙手法的交叉使用,有利于结构的变化而紧凑。
但是在运用倒叙时,应力求叙事线索清楚明白。
c插叙:在顺叙中中断叙述,插进与所叙事件有关的内容,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来起到衔接事件的前因后果,推动事件发展、了解人物或人物关系的背景的作用,使前后行文得体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