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积极、消极两方面谈谈电视、网络在青少年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958年,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北京牌14英寸黑口电视机在天津712厂诞生。
1970年12月26日是,我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在同一地点诞生。
从此拉开了中国彩电生产的序幕。
电视作为一种在众传播工具,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
1994年中国邮电部投资建设的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启动。
为中国公众用户提供internet的各种服务,推进信息化产业的发展。
据《广州日报》报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 18亿。
其中,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2年年底的74. 5%提升至81%,手机网民人数达到5亿。
2013年全年中国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 8%o网民的主体是30岁及以下的年轻群体,这一网民群体占到中国网的68.6%,超过网民总数的2/3。
对青少年而言, 网络俨然己成为他们的“生活必须品”,为他们学习知识、交流思想、展现自我提供了一个绝好的舞台。
网络上几乎可以获得人们想要的所有信息。
比如:在电脑、手机上收看电视节目,和朋友聊天,查找需要的信息等等。
自从有了互联网,中国人业余生活,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等都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
而青少年是大从传媒受众中最为特殊的一个群体。
他们正处于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时期,社会化过程尚未完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学习社会的各种价值规范和行为模式是他们的主要任务。
他们的思维方
式和行为方式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模仿。
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随时可能造成青少年心理的不健康发展。
比如:广告的直观动感,以逼真的表演、高超的动画设计、夸张的解说、奇妙的构思,将产品展现青少年眼前。
网络对于青少年的影响重大,具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一.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作用
1、为青少年开拓了求知求学的广阔空间。
当代青少年生长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对各种信息具有一种天生的敏感。
他们的关注点十分广泛,渴望通过捕捉身边的信息来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网络的兴起正好给他们提供了便利。
网络使青少年放眼时间,最大程度地满足了青少年的各种需求,基木可以获得他们想要的所有信息。
比如:作业不会做可以问网友,总有热心的网友为其解答,为他们开拓了一个无限的未知空间。
2、满足了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需求。
随着升学、就业、代沟等压力越来越大,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也越
来越多。
在现实生活中无处倾诉的情况下,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宣
泄个人情绪、探索自多认同、吸引别人注意的场所。
在这里,青少年
可以摆脱现实社会角色的束缚,可以舒张个性、大胆宣泄,尽情地挥
洒自我,可以把平常生活当中不能与人诉说的个人秘密告诉不认识的人,不必担心影响到自己的日常生活。
3、扩展了青少年的社会交往空间。
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实时性为青少年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社会交
往机会,使他们的社会性得到空前的延伸和发展。
在网际交往过程中,青少年拓宽了眼界,树立了自信,打开了世界沟通的桥梁,逐渐形成一种独立意识、开放意识、全球意识,通过网络,青少年叮以和世界各地的人进行沟通,就算不会外语,还可以利用翻译软件,为成长和意识打下一个良好的社会基础。
4.为青少年成才提供了便利条件。
教育的网络化、现代化为受教育者提供了崭新的教育平台,使教育在时间、空间和观念上发生了根木变化。
在网络教育平台上,由于信息的快速传播,青少年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知识、学习技能,极大提高了学习能力,也扩大了受教育的范阖。
比如:可以在网上获取到世界知名大学的公开课,TED演讲等等。
同时,在网络环境中,青少年不用再受传统的论资排辈的观念的影响,可以大胆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把自己的设想付诸实践,青少年的白主选择性达到了最人化。
而在有规律的家庭生活中,在制度化的学校进里很难有机会来满足这样的心理需求。
二、网络对青少年心理成长的消极影响
1、网络的信息量极其庞大,“信息污染”形势严峻。
但是,网络上的信息并不是真实有益的。
一些组织和个人出于各种原因,不断在网制造虚假信息、不良信息和非法内容。
由青少年由于缺乏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污染”对象,青少年有可能会模仿网络示范,迷失自我,进而做出一些不道德的
或违法的行为。
比如:某地初中学生看到网友上传的有关聚众殴打同学的视频,也集结了好几个社会青年,对其同班同学进行污辱和殴打,还把整个过程用手机拍摄下来传到网上,以为这样的行为很解恨, 很酷。
青少年往往在己经犯下错误后还懵然不知。
2、网络成瘾,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也使一些青少年荒废学业。
许多青少年迷恋网络游戏,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第三次网瘾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城市青少年网发中网瘾青少年约占14.1%,约有2404余万人;在城市非网瘾青少年在,约有12.7%的青少年有网瘾倾向,人数约为1800余万。
青少年身心发育不成熟,自控能力较弱,辨别能力有限是上网成瘾的主要原因。
一旦成瘾将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难以适应,失去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力和参与意识,并出现孤僻、冷漠、不合群等心理疾患,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沉溺在虚拟空间中以后,青少年不愿面对生活,对日常学习、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荒废学业。
3、各种类型的网络犯罪日益增多。
某些人利用网络实施诸如诈骗或性侵害之类的犯罪;还有就是花色垃圾暴力对青少年的危害。
而对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网上信息,青少年的辨别能力、选择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还不中以抵御其中不良信息的负而影响,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不良信息的“污染”对象。
随便在任何一个网站键入“网络犯罪”的字样,都能搜索到几百甚至上千条相关新闻事件。
比如:北京一 17岁少年小新(化名),为偷钱上网,将
奶奶砍死,爷爷砍成重伤。
在网络色情、网络诽谤、网络恐吓、网络赌博、网络诈骗等一系列网络犯罪中,强奸、抢劫、绑架甚至杀人等传统犯罪形式卷土重来,己经成为网络虚拟空间中的致命毒瘤。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对青少年的影响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影响,二者都不可忽略。
既不能因为它的积极因素而放任不管,也不能因为它的负而影响因素而因噎废食。
我们一方而要加强建设,努力使互联网成为青少年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一个新窗口;另一方而要加强管理,趋利避害,积极防范互联网给青少年带来负而的影响,正确引导青少年使用网络。
这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为青少年营造一个绿色的上网环境。
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将青少年的网络活动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提高全民信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