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寄生虫病班级:姓名:学号:中药治疗寄生虫病摘要:作为几千年来中国古老文明的代表中医学在治疗典型的寄生虫病时,有其独特的治疗方法,从所周知中药以其多靶点,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和作用于多种有效途径,以破坏寄生虫的各种生活环境进行杀驱,配以泻下药促进虫体排出。
相对于西医来讲中药在治疗寄生虫病更安全,副作用更小。
关键词:中药寄生虫主治功能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正文:医学寄生虫学是研究与人类健康、疾病有关的寄生虫科学。
它主要研究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特征、生活活动和繁殖规律,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寄生虫病的目的。
这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是学习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础。
寄生虫病是我们学习医学寄生虫病的重点,它是指一些寄生虫在人和动物的身体里所引起的疾病。
寄生虫病是世界上分布广、种类多、危害严重的一类疾病。
作为几千年来中国古老文明的代表中医学在治疗典型的寄生虫病时,有其独特的治疗方法,众所周知中药以其多靶点,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和作用于多种有效途径,以破坏寄生虫的各种生活环境进行杀驱,配以泻下药促进虫体排出。
相对于西医来讲中药在治疗寄生虫病更安全,副作用更小。
下面例举一些常用于治疗寄生虫病的中药及其主治功能、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百部为百部科植物直立百部、蔓生百部或对叶百部的块根。
主产于安徽、江苏、湖北、浙江、山东等地。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置沸水中略烫或蒸至无白心,取出,晒干,切厚片生用,或蜜炙用。
药性:甘、苦,微温。
归肺经。
功能主治温润肺气,止咳,杀虫。
治风寒咳嗽,百日咳,肺结核,老年咳喘,蛔虫、蛲虫病,皮肤疥癣、湿疹。
主要成份块根含多种生物碱。
蔓生百部:根含百部碱。
百部定碱、异百部定碱、原百部碱、百部宁碱、华百部碱等。
直立百部:根含百部碱、原百部碱、百部定碱、异百部定碱、对叶百部碱、霍多林碱、直立百部碱。
对叶百部:根含百部碱、对叶百部碱、异对叶百部碱、斯替宁碱、次对叶百部碱、氧化对叶百部碱。
尚含糖2.32%,脂类O.84%,蛋白质9.25%,灰分12.1%,以及乙酸、甲酸、苹果酸、琥珀酸、草酸等。
药理作用蔓生百部与其他种百部(品种未鉴定)的水浸液及乙醇浸液,对蚊蝇幼虫、头虱、衣虱以及臭虫等皆有杀灭作用。
高浓度百部(品种不明)在体外且能杀死鼠蛲虫。
临床应用本品具有杀虫之功效。
治蛲虫病:配苦楝皮、乌梅,煎水,临床前保留灌肠。
治滴虫病性阴道炎,单用本品煎水,冲洗阴道。
治头虱、阴虱,用酒或醋浸泡本品,涂于患处。
鹤虱为菊科植物天名精或伞形科植物野胡萝卜的干燥成熟果实。
前者主产于华北各地,称北鹤虱,为本草书籍记载的正品;后者主产于江苏、浙江、安徽、湖北、四川等地。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
生用或炒用。
药性:苦、辛,平。
有小毒。
归脾、胃经。
功能主治蛔虫、蛲虫、绦虫等诸虫腹痛及小儿疳积病,配伍使君子、槟榔以驱虫消疳。
化学成份根富含胡萝卜素,并含挥发油。
挥发油中主成分为蒎烯、柠檬烯、胡萝卜醇、胡萝卜次醇、细辛醚、细辛醛等。
根中尚含胡萝卜酸。
叶含多量胡萝卜素,可作为制取胡萝卜素的原料;尚含胡萝卜碱、吡咯烷。
花含山柰酚-3-葡萄糖甙、山柰酚-3-_二葡萄糖甙、芹菜素葡萄糖甙。
又含大量苹果酸。
药理作用驱虫作用:用1%天名精子酊5滴加入生理盐水25ml中, 加温37℃再放入犬绦虫, 结果1~2分钟死亡.鼠蛲虫在50%及25%浓度的鹤虱液中, 于20小时后, 仅有少数死亡.在10%、5%、1%的较低浓度内24小时无死亡现象.临床应用治疗钩虫病取鹤虱3两,洗净后水煎两次,药液混合浓缩至60ml(每10ml 相当原生药5钱),过滤,加少量白糖调味,成人每晚睡前服30ml,连服两晚。
小儿及年老体弱者酌减。
观察57例,治疗后15天复查大匣,钩虫卵阴性者45例,阳性者12例,阴转率79%。
治疗前合并蛔虫感染31例,治疗后复查大便,结果有19例蛔虫卵阴转。
说明鹤虱亦有驱蛔作用。
少数病例服药后数小时或第二天有轻微头晕、恶心、耳鸣、腹痛等反应,可自行消失。
治蛔咬痛:鹤虱十两,捣筛,蜜和丸如梧子。
以蜜汤空腹吞四十丸,日增至五十丸。
慎酒肉。
治小儿多吐蛔虫:鹤虱、大黄各0.3g,朴硝15g。
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鹤虱散(《太平圣惠方》)使君子为使君子科植物使君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主产于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等地。
9-10月果皮变紫黑时采收,晒干。
去壳,取种仁生用或炒香用。
药性:甘、温。
归脾、胃经功能主治杀虫消积。
用于蛔虫、蛲虫病,虫积腹痛,小儿疳积。
化学成分种仁含使君子氨酸,约0.5%,以钾盐形式存在,即使君子酸钾;脂肪油23.9%,油中含油酸48.2%,棕榈酸29.2%,硬脂酸9.1%,肉豆蔻酸4.5%及花生酸、甾醇等药理作用 10%使君子水浸膏可使蚯蚓麻痹或死亡;使君子仁提取物有较强的麻痹猪蛔头部的作用,麻痹前可见刺激现象,其有效成分为使君子氨酸钾;其所含吡啶类及油对人、动物均有明显的驱蛔效果;其粉有驱蛲虫作用。
临床应用驱蛔虫、蛲虫:使君子仁3—5岁3g,6—8岁4.5g,9—12岁6g,13—15岁7.5g,成人9—12g。
每日量1次嚼服,连服3天,最后1日服药后3小时服硫酸美15g。
使君子酸岬剂量0,025—0.125g;儿童酌减,服药3小时后服硫酸镁15g;亦可用使君子与其他驱虫药配伍应用。
苦楝皮为楝科植物楝或川楝的干燥树皮及根皮。
四时可采,但以春、秋二季为宜。
剥取,晒干,或除去粗皮,晒干。
鲜用或切片生用。
药性:苦,寒。
有毒。
归肝、脾、胃经。
功能主治蛔虫病、虫积腹痛,可单独应用或合槟榔、使君子等。
胆道蛔虫症,与茵陈、郁金、青皮、木香等同用。
头癣、疥疮,可将苦楝皮研末,醋或猪脂调擦,对某些皮肤真菌、疥癣虫有所抑制和杀虫作用。
钩虫、绦虫、鞭毛虫及阴道滴虫病,亦有一定的驱杀作用。
,可配伍其他驱虫药同用,以增强疗效。
此外,尚可用于阴囊湿疹,接触性皮炎,外痔等疾病,均以鲜用效佳。
化学成分苦楝含有多种苦味的三萜类成分.在根皮、干皮中的主要苦味成分为苦楝素.亦含印楝波灵、印楝波灵B、葛杜宁、苦里酮、苦内酯、苦洛内酯、苦楝子三醇等.在干皮中还有正卅烷、β-谷甾醇、葡萄糖和其他微量成分.种子油含多种脂肪酸,主要成分为亚油酸、油酸.果实油含肉豆蔻酸、亚油酸、油酸、棕榈酸、棕榈油酸.药理作用驱虫作用川楝、苦楝的根皮或干皮中所含的苦楝素有驱蛔作用.其酒精提取物在体外对猪蛔,特别对其头部有麻痹作用.川楝素的作用较酒精提取物为强.与山道年相比,川楝素对蛔虫的作用慢而持久.川楝素低浓度(1:5000~1:9 000)时对猪蛔及其节段(头部及中部)即有明显的兴奋作用,表现为自发活动增强,间歇地出现异常的剧烈收缩,其运动的规律被破坏,并持续较长时间(10~24小时).此种兴奋作用是苦楝素透过虫体表皮,直接作用于蛔虫肌肉,扰乱其能量代谢,导致收缩性疲劳而痉挛,最后使虫体不能附着肠壁而被驱除体外.较高浓度(1:1000以上),则可麻痹猪蛔,特别是麻痹其头部的神经节.所谓麻痹作用,可能是虫体长期受药物作用后而呈间歇性痉挛收缩的貌似静止状态.25%~50%苦楝皮药液在体外对小鼠蛲虫也有麻痹作用.苦楝皮提取液尚有一定的抗血吸虫作用临床应用蛔虫病治疗本病可单味煎服或研末服;亦可与黄连、槟榔、芜荑等驱虫消积药配用以增强疗效。
蛔虫性肠梗阻,还可用本品煎汤保留灌肠。
胆道蛔虫症,则与木香、郁金、青皮等同用。
钩虫病用鲜苦楝皮60g,水煎2~3小时,得药液20~30ml,1次服完。
对钩虫转阴有满意疗效。
蛲虫病常配百部、乌梅等煎汤,与每晚睡前作保留灌肠,连用2~4日;或配苦参、蛇床子、皂角等,炼蜜为丸,纳入肛门中。
阴道滴虫病常以本品配蛇床子、苦参等煎汤作阴道冲剂用。
槟榔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成熟种子。
产于海南、台湾、广西、云南、福建等地区。
一般采收分两个时期,11~12月采收青果加工成槟干,3~6月采收成熟果加工槟玉。
药性:苦、辛,温。
归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杀虫,破积,下气,行水。
治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泻痢后重,疟疾,水肿,脚气,痰癖,症结。
化学成分:含生物碱0.3%~0.6%,主要为槟榔碱,其余有槟榔次碱,去甲基槟榔碱,去甲基槟榔次碱,槟榔副碱,高槟榔碱,异去甲基槟榔次碱等,均与鞣酸结合而存在。
又含脂肪油14%,其中脂肪酸有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十四碳烯酸、油酸、亚油酸、硬脂酸等。
尚含鞣质及槟榔红色素。
药理作用:槟榔能使绦虫虫体引起驰缓性麻痹,触之则虫体伸长而不易断,故能把全虫驱出;槟榔碱对猪肉绦虫有较强的麻痹作用,能使全虫各部都麻痹,对牛肉绦虫仅能使头节和未成熟节片麻痹;槟榔对蛲虫、蛔虫、钩虫、肝吸虫、血吸虫均有麻痹或驱杀作用;对皮肤真菌、流感病毒、幽门螺旋杆菌均有抑制作用;槟榔碱有拟胆碱作用,兴奋胆碱受体,促进唾液、汗腺分泌,增加肠蠕动,减慢心率,降低血压,滴眼可使瞳孔缩小。
临床应用:1.治疗绦虫病:槟榔对猪肉绦虫,治愈率多在90%以上。
2.治疗姜片虫病:治愈率自47.2~90%以上不等。
3.治疗鞭虫病槟榔切片或打碎,取100克,加水500毫升浸渍12小时以上再煎至100~200毫升,分红2~3等份于清晨空腹时分次眼下,以防呕吐。
南瓜子为葫芦科植物南瓜的种子。
主产于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地。
夏、秋果实成熟时采收,收子,晒干。
研粉生末,以新鲜者良。
药性:甘,平。
归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主治绦虫;蛔虫;血吸虫;钩虫;蛲虫病;产后缺乳;后手足浮肿;百日咳;痔疮主要成分: 含南瓜子氨酸(Cucurbitine)、脂肪油、蛋白质、及维生素A、B1、B2、C, 亦含胡萝卜素(Carotene).脂肪油中的主要成分是亚麻仁油酸、油酸、硬脂酸等的甘油酯.药理作用: 1. 驱虫作用南瓜子乙醇提取物有驱虫作用.南瓜子浓缩制剂100~300mg/kg给猫一次灌胃, 对绦虫、弓蛔虫等均有明显的驱虫作用.40%的南瓜子粉煮液和30%南瓜子提取液在体外对牛肉绦虫或猪肉绦虫的中段及后段均有麻醉作用, 使之变薄变宽, 节片中部凹陷, 而对头及未成熟节片则无此作用.体外实验证明: 1:500溶液使犬绦虫明显兴奋, 甚至挛缩, 并与氢溴酸槟榔碱有协同作用.2. 抗日本血吸虫的作用南瓜子有遏制日本血吸虫在动物体内向肝脏移行的作用.在小白鼠感染血吸虫尾蚴的同时, 给服南瓜子共28天, 有预防作用;但对成虫无杀灭作用.小鼠实验证明: 口服南瓜子能抑制和杀灭体内日本血吸虫幼虫, 对雌虫作用更强;但对血吸虫成虫无杀灭作用, 只在服药第一周后(每天3g), 开始发生形态上的退行性变化.南瓜子浆粉与生南瓜子仁同样有抑制和杀灭血吸虫幼虫的作用.有报告指出, 防治血吸虫的有效成分为一种水溶性物质, 即南瓜子氨酸.南瓜子对幼虫的抑制作用主要在性发育期前;在宿主肝内能杀灭部分幼虫, 表现为炎性反应及虫体的退行性变化.南瓜子氨酸不能杀灭成虫, 但能使虫体萎缩, 生殖器官退化, 和子宫内虫卵减少.临床应用:1.治疗血吸虫病临床试用南瓜子仁治疗血吸虫病,具有一定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