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化学教学疑难问题及教学策略

初中化学教学疑难问题及教学策略


【追问】请仔细观察下列方程式: 点燃 (1) C+O2 CO2 (2)NaHCO3+HCl →NaCl + H2O + CO2↑
同样是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观察到的现象是 否一样?表示的方式是否一样?为什么?
【演示实验】①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②向硫酸铜溶液中投入铁粉
【讲解】下面的化学符号和文字描述的都是上述反 应,仔细分析符号和文字表述是如何相对应的: 化学符号:CuSO4+NaOH → Na2SO4+Cu(OH)2↓
15、什么情况下化学方程式中生成的H2O标“↑”?

化学方程式是描述化学反应的语言,反应物、产物、 反应条件、部分现象(气泡、沉淀)等可以描述, 有些现象不能描述(颜色变化) 国际通用s、l、g、aq表示反应物、产物状态 △ 高中教材中:2Fe(OH)3==Fe2O3+3H2O 水在常温常压下是液态,所以一般不标“↑”


从热力学角度分析,该反应能够自发进行,是放 热反应 但是却并不意味着该反应能够立即发生。





从动力学角度分析,反应要发生,需要足够多的高 能量的活化分子 为了提高反应速率,需要升高温度,克服活化能 所以该反应需要加热才能引发反应 类似的反应还有C+O2=CO2

14、指导书写钠与盐酸的反应方程式和锌、镁 那些类似,这样写合理吗?


3、双氧水是指过氧化氢还是过氧化氢溶液?


4、不同状态溶质溶于水后,溶质以分子或离子 状态分散其中,溶剂和整个溶液是液态,那溶质 在溶液中是什么态?

固态、液态、气态是大量微粒聚集的宏观状态,是由 微粒间的间隔决定的,单个微粒不呈现宏观状态 溶液中溶质已经被溶剂分散了,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 分散在溶剂分子间隙中,不再聚集
不是 + 中和反应的本质是:H +OH == H2O


13、如何确定一个化学反应是吸热或放热反应?见 某资料谈到“木炭与氧化铜的反应在高温加热引发 后,却是较强的放热反应。”

反应能否发生,是热力学问题;反应进行的快慢, 是动力学问题
恒温、恒压下,体系自由能变化是判断化学反应自 △ G= △ H — T △ S 发性的判据: △ H <0时,放热;△ H >0,吸热 △ S是熵变 当 △G <0时,反应自发进行;当△ G > 0时,反应不 能自发进行
文字表述: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了 硫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铜固体。 化学符号:CuSO4+Fe →FeSO4+Cu
文字表述:硫酸铜溶液与铁粉反应生成了硫酸亚铁 溶液、固体铜粉。
【设问】请仔细观察下列方程式: (1)CuSO4+NaOH →Na2SO4+Cu(OH)2↓ (2)CuSO4+Fe →FeSO4+Cu 同样是生成了固体,表示的方式是否一样?为什么?

能从“质”与“量”的角度说出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根据化学方程式列举化学反应的有关信息
教学环节一:初步了解化学方程式是描述化学 变化的语言,知道化学方程式可描述哪些反应 事实。 【实验视频】木炭在氧气中点燃后燃烧

【讲解】下面的化学符号和文字描述的都是上述 反应,仔细比较符号和文字表述,填写下表: 点燃 化学符号:C+O2 CO2 文字表述:碳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生 成了二氧化碳气体。


下列反应如何写化学方程式?

Ca(OH)2+H2SO4==CaSO4 ? +2H2O

澄清石灰水
石灰乳

石灰浆变硬:CO2+Ca(OH)2==CaCO3 ? +H2O

教学目标:

知道化学方程式是描述化学变化的语言。化学变化 过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组成(即质的关系)、 各物质间量的关系、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现象等都 可以通过化学反应方程式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描述。


5、氧气不易溶于水,可否说成微溶于水?一氧 化碳难溶于水,可否说成不溶于水?

理论上绝对不溶的物质是没有的。 一般 称为 难容 微溶 可溶 易溶
化学式 AgCl AgNO3 CaCO3 BaCl2 O2 溶解度/g 1.5×10-4 222 5.29×10-3 35.7 0.0044 化学式 Ba(OH)2 BaSO4 Ca(OH)2 CaSO4 CO2 溶解度/g 3.89 2.4×10-4 0.165 0.21 0.145
溶解 度/g <0.01 0.01~1 1~10 >10
20℃101.3kPa时几种物质的溶解度

6、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所得的溶液中的溶质是 二氧化碳?碳酸?二氧化碳及碳酸?
一种溶液可以有多种溶质,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描 述。例如NaCl溶液,可以说溶质是NaCl(初中生 从物质层面),也可以说溶质有Na+和Cl-(高中及 以上从微观粒子层面)。 二氧化碳通入水中,既发生溶解过程,又发生化学 反应。


17、检验Cl—、SO42—时,加酸的顺序有区别吗?

检验Cl—、SO42—时,加酸的顺序有区别吗?
检验SO42—时,为了防止溶液中含有的SO32—被氧化,不 能用HNO3酸化,常用HCl酸化;为了防止有Ag+干扰, 需要先加HCl酸化。 检验Cl—时,常用稀HNO3酸化,顺序没有影响



20、稀有气体是由单原子形成的分子,能告诉 学生是原子构成的吗?

【讲解】下面的化学符号和文字描述的都是上述反应,仔 细比较符号和文字表述是如何对应的。 化学符号:NaHCO3+HCl →NaCl + H2O + CO2↑ 文字表述:碳酸氢钠溶液与盐酸溶液反应生成了氯化钠溶 液、水、二氧化碳气体。 【设问】 1.有哪些是方程式中告诉了你,而且你又观察到了的信 息? 2.有哪些是反应方程式中没有说但你观察到了的信息? 3.有哪些是反应方程式中告诉了你,可是实验中没有观 察到的?

这两种问法有 区别吗?

10、CO2和NaOH、 CuO与H2SO4的反应是复 分解反应吗?

复分解反应定义的背景:溶液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 广州中考复分解反应的考查范围:酸、碱、盐之间的反应。

11、碳酸钠与稀盐酸的反应是不是复分解反应?



12、CuO与H2SO4反应属于中和反应吗?
19、“足量”“过”是什么意思?
这是汉字的魅力 初中生可视为意思相同

在某些特定情景中,“足量”也是相对的,例如: 取少量碳酸钙粉末于试管中,加足量的水,碳酸 钙能够完全溶解吗?上层清液中有Ca2+和CO32-吗? 因为情景已经限定在试管中,再足量的水也是有 限的,而少量样品,也不可能全部溶解。
能 教材上册p15图1——15收集呼出的气体使用排水法


用哪种方法收集气体取决于实验目的(定性实验、 定量实验)

8、少量的微溶物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溶解后, 会不会还有不溶于水的固体产生?
微溶物能否完全溶解?例如是否存在CaSO4溶液? 一定温度下,当离子积大于溶度积(Qc >Ksp)时, 就会有沉淀析出;当Qc < Ksp时,没有沉淀析出 2+ 2-5 25 ℃时CaSO4溶度积Ksp=c(Ca )c(SO4 )= 7.1 ×10


9、教材中关于海水中得到实验,蒸发池和结晶 池的区别在哪里,如何让学生分辨?
海水→蒸发池→结晶池→粗盐和母液 先将海水(或海水地下卤水)引入蒸发池,经日晒蒸 发水分到一定程度时,再导入结晶池,继续日晒, 海水就会成为食盐的饱和溶液,再晒就会逐渐析出 食盐来。 蒸发池:面积要大,快速蒸发水分,得饱和溶液


化学反应分类的目的是什么?
把握反应规律——预测物质性质 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初中根据反应物和产物的表观组成来分类,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 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在高中将上升到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本质分类。

基本反应类型的说法是为了叙述的方便而提出来的,并 不是一个严格的定义。
建议测试命题中将测试的重点放在考查学生是否理解反 应规律,而不是是否记住“基本反应类型”的概念 例如:反应Fe+CuCl2==Cu+FeCl2的基本类型是 。 Fe+CuCl2==Cu+FeCl2的反应类型是 。

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所得的溶液中含有的微粒有: H2O、CO2、H2CO3、HCO3-、CO32-、H+、OH 实验测得[CO2]/[H2CO3]=600 从宏观物质层面溶质有CO2、H2CO3;从微观粒子 层面溶质有CO2、H2CO3、HCO3-、CO32-、H+


7、二氧化碳能用排水法收集吗?
教学环节三:巩固练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 变化。 【设问】你觉得化学符号:Mg + O2 → MgO是否 同时描述了下列两个实验所进行的反应?为什 么? 1.光亮的镁条放入装有氧气的集气瓶中,镁条 表面变暗,表面生成氧化镁固体。 2.在空气中点燃镁条,镁条剧烈燃烧,发出耀 眼的白光,燃烧停止后有白色氧化镁粉末生成。

16、氯化钙与硫酸钠溶液放在一起反应生成微溶 物硫酸钙,这个反应如何解释?
CaCl2+Na2SO4==CaSO4? ↓ +2NaCl 如何判断是否反应? 离子反应的本质是平衡向着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移动 当Qc >Ksp时,有沉淀析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2+ 2-5 25 ℃时CaSO4溶度积Ksp=c(Ca )c(SO4 )= 7.1 ×10 CaSO4 + Na2CO3==CaCO3 +Na2SO4 能反应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