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
2、“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对文化大革命的评价: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的运动。它被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和国家带来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使我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更大了。
教师准备具有层次性的题目。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板书设计:
第8课 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一、经济形势的恶化
二、周恩来调整经济和邓小平的全面整顿
三、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和某些成就
四、“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预习下节课
学生回答
学生活动:根据教师的提示问题,学生自学课本,并总结答案。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或讲述自己知道的小故事。活跃课堂气氛。
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
学生摩拳擦掌准备接题
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总结。
△简单的提问式导入新课,将学生的注意力拉进课堂。
复习文革开始以来的动乱情况,从红卫兵运动到全面夺权,这样的动乱局面为野心家的夺权提供了方便。
一、经济形势的恶化
1967——1968,经济恶化及主要表现
讨论:P38问题
二、周恩来调整经济和邓小平的全面整顿
1.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1)林彪反革命集团的形成:1969年,党的九大把林彪确定为接班人,从此势力大增。
认识动乱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严重破坏,增强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重
点
动乱对国民经济的破坏。
难
点
理解经济发展与政局稳定的相互关系。
课
前
准
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教材、相关的文章、图片
2.教师的教学准备:研究课标、教材、学生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张贴相关的挂图
4.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多媒体课件
题目
第八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总课时
一课时
学校
星火一中
教者
刘远航
年级
八年级
学科
历史
设计来源
自我设计
教学时间
2011年3月23日
教
材
分
析
简述“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
学
情
分
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对历史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的能力。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形成自己的见解,他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分析理解能力日渐增强。但由于缺乏足够的生活经历,实践经验,其思维方式,思维角度不够全面。这就要求教师能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掌握丰富的课程资源,巧妙设计问题,多角度引导探究。鼓励他们多多参与课堂.
(2)“九一三事迹”:1971年9月13日
分析:这一事件是否是必然的?这一事件给人们什么警醒?
2.周恩来调整经济
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主持日常工作,在批林时,提出批极左思潮,着手恢复国民经济,积极解放干部。到1973年,国民经济形势出现了复苏的局面。
3、邓小平的全面整顿
思考:文革时期经济建设能取得一定成绩的原因?
①周恩来、邓小平主持工作时的努力。②广大干群对左倾错误的抵制。
三、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和某些成就
1、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
2、经济建设的某些成就
四、“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1、“四五运动”的性质和意义的什么?
(其性质是广大人民群众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的革命运动,所以遭到“四人帮”的镇压。其意义在于奠定了粉碎“四人帮”的群众基础。)
△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
△及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
△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生的合作意识。
△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教师对此环节进行细致的讲解
△激发学生去主动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的斗志。
◇教师注意设计具有层次性的题目。
△锻炼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教学流程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具体授课节次
导入新课(3分钟)
活动探究
(25分钟)
应用巩固
(10分钟)
小结
(5分钟)
作业
(2分钟)
预习问题
1、“文革”期间本地区人民生活、经济状况
2、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调查、文革的一些特有的时代词汇
3、周恩来、朱德、毛泽东等领导人的生平
教
学
目
标
基础知识:经济形式的恶化、国民经济的破坏和复苏;周恩来调整经济和邓小平的全面整顿;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和某些成就;“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能力培养:
1.感知“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的严重破坏,理解经济发展与政局稳定的相互关系。
2.讨论两个反革命集团先后覆灭的原因以及“文革”的历史教训。
情感、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