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精品课程《大学英语》课程介绍
一、课程简介与特色:
课程简介
本课程将改革传统单一的语言技能课程模式, 以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为先导,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将文化知识与语言技能融合起来。
以文化为依托(culture-based)的教学模式强调文化与语言结合,依托学科内容,由技能导向(直接法、口语法、情景法、阅读法、听说法、暗示法、交际法)转向合作学习导向(智能的运用和发展;小组协作、沟通能力的培养),即,以文化为依托+语言+学习技能+认知能力+专业意识+综合素质,逐步构建全新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坚持互动与协作学习的教学理念以及融人文素质教育于大学英语教学课堂内外的教学实践, 通过我校大学英语精品课网络平台与学生资源共享,在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同时,使教学内容得以延伸与拓展。
课堂教学实践中,以问题驱动与输出驱动为导向,指导学生进行有关西方文化主题式阅读,以看原版电影、课外阅读、课堂演讲、表演、讨论等形式,将语言技能的培训与文化素质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全方位提升理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程特色
多元模式探究创新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在教学中,唯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使课堂永葆活力。
由于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勤恳敬业,坚持不懈地潜心研究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充分利用新的多媒体技术手段,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除完成每年既定的授课内容外,从2013年开始,相继率先开出《跨文化交际》、《欧洲文化入门》、《美国社会与文化》、《美国历史与文化》、《第二语言习得》、《西方哲学思辨》等内容依托课程,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
更新语言教学理念构建内容依托课程与语言课程融合的课程体系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的目标定位一直是基础英语,这种一成不变的基础英语定位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应试教学,造成学生学习懈怠,教师机械授课,系统上费时低效。
自06年以来,我校大学英语虽然经历了几次改革,但实际采用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传统的以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为纲。
很显然,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并没有脱离以语言本体为核心。
它重视语言运用,凸显了外语教育的外部目标,却忽视了外语教育的内部目标,即,英语作为一门课程对学生认知能力和精神发展所起的作用;它重视语言技能训练,却忽视了英语与学科内容之间的关联,使学生在智力上得不到满足。
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大学英语课程背后的哲学假设和价值取向,即本能地把英语作为一门工具课,反映了一种实用主义的哲学观和价值观,却忽略了英语教育的内在目标,包括心智的发展,精神世界的追求,思维方式的培养,对不同文化宗教的宽容等等。
为了改变这种教育误区,本课程针对现有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特别是课程内容做了以下大胆的尝试:
(1)必修课时内增添文化依托课程。
2013级新生进校参加分级考试后,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所提出的“大学英语也是一门素质教育课,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本着以内容为依托的(CBI)教学理念,我们抽选了提高班中的17个班作为试点,改革传统单一的语言技能课程模式, 在保持原有新视野大学英语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分别添加了“跨文化交际”、“美国社会与文化”、“欧洲文化入门”等文化知识课程,其目的是以英语为媒介,系统教授文化知识,增强文化意识,同步提高学生素质修养,特别是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实现内容与语言课程的融合。
(2)后续课时增添专业依托课程。
2013年秋季在对行政学院11级对外汉语班的“二语习得”教学中,以英语为媒介,系统教授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不仅增强了学生二语习得的专业知识,同时也使学生能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有效提高外语技能,拓展其知识面,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3)开设专业依托的公选课程。
哲学启迪人生,没有智慧的人是糊涂的、烦恼的、浮躁的、冲动的,而受过哲学熏陶的人是明白的、宁静的、理性的、自足的。
2014年春季,被学生们称为高大上的“西方哲学思辨”双语课程在我校开设,作为大学英语的补充,这门公选课程实现了把西方哲学知识和语言技能两种模块的融合,受到了不少本科生的青睐。
大学英语基础及其他的内容依托课程全部以英语授课。
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改革了传统单一的以语言技能为导向的课程模式,不仅关注综合语言技能的训练,更强调学科知识的掌握和思辨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内外两个层面把学科知识和语言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学生通过不同哲学命题,激发兴趣,拓展人文知识,培养多元文化意识和创新、思辨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并通过讲解、分析提问、辩论等基础训练,同步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
二、课程目标
大学英语是武汉理工大学课程教学必修基础课程之一,是我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其教学目标是为学生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培养具有扎实的外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三、课程内容
本课程分为两个阶段,即,内容分别为基础英语课程和提高阶段的CBI课程,目的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保证英语教学四年不断线。
两个阶段的课程设置如下:基础英语课程兼顾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的通用大学英语课程。
普通班基础英语课按三个学期分为(64+64+64学时), 提高班按两个学期分为(64+64学时)。
提高阶段的CBI课程,即在基础英语之上,传授、培养专门语言知识或技能的课程,主要分为文化类和学术类,开设跨文化交际、欧洲文化入门、中国文化等,以及应用文写作、科技翻译和学术英语视听说等课程。
四、达成课程目标的途径与措施
以文化为依托,关注文化和语言的融合。
课程内容既包含综合英语中的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训练,又包括多国历史文化内容;不仅关注系统的学科内容,也关注综合语言技能的培养。
在课程内和课程外两个层面把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不同文化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扩展学生的人文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多元文化意识。
以英语语言知识为媒介,系统地介绍他国不同的文化与习俗,将改变传统的组织模式,重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新颖的栏目板块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通过问题驱动、输出驱动等活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把启发式、任务式、讨论式、结对子、小组活动、课堂展示、多媒体手段等行之有效的活动与学科内容教学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和合作、创新、思辨等综合能力。
同时,通过课外看电影、读小说等渠道了解不同文化在降低焦虑感、提高学习动机、激发兴趣、保证输入量、消除人为的语言和内容隔阂等方面具有很大优势。
更新大学英语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激励大英教师开始英语文化,积极进行知识储备,寻求获取信息的渠道,开阔视野,做到教与学相辅相成。
同时为青年教师开拓广泛的学术研究空间:如,文化依托(Content-based)、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教材的开发,内容依托课程体系的完善、文化课、选修课中的语法教学研究,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在内容依托模式中的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运用、学生文化意识研究、文化依托教学策略研究、文化依托教学和ESP课程师资的培养和自我提高、西方文化对学生情感影响分析,文化学习策略研究、合作学习在文化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研究,以及人文教育研究、跨学科课程、语言内容融合教学等等。
本课程充分里利用多媒体教学,结合现实案例,课外作业以及丰富的网络资源,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附:任课教师---谭颖介绍:
谭颖女,教授,大英一部主任,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
学和翻译专业硕士生导师。
198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外语
系英美语言文学专业。
1997年获华中师范大学英美语言文学
专业硕士。
于1994年在德国海德堡大学访学,2005年曾任湖
北省大学英语研究会理事,翻译协会理事,武汉理工大学科
技协会委员,湖北省高教厅中等职业学校英语等级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
先后为本科生讲授公共课《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学》、《欧洲文化入门》、《中国传统文化》、《第二语言习得导论》等课程;为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双语讲授《西方哲学导论》、《语言与文化》以及全校本科生公选课《西方哲学思辨》、文化素质教育精品化建设课程《中英词汇内涵文化差异比较》等多门基础课程与专业必修课程。
研究方向:第二语言习得、跨文化交际、中西方文化比较。
在《武汉大学学报》、《武汉理工大学学报》、《华中农业大学学报》、《外语教学与翻译》等核心或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省级项目1项,参与湖北省科研项目5项,主持校级项目3项;编著教材3部,主编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3部,主编其他教材5部。
2014年获“湖北省教学名师”; 2013年获武汉理工大学精品课程名师; 2014年获年度校级优秀党员;2009年获武汉理工大学教学名师奖;2007年获武汉理工大学师德标兵。
2016年分别指导语言学专业硕士宋蓓蓓和翻译专业硕士张华获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协助指导13级硕士杨文婷获全国英语口语比赛湖北赛区一等奖;指导多名本科生2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NECCS)一、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