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化氢培训课件(修改后)
硫化氢简介
5、硫化氢对人体的危害 硫化氢是一中神经毒剂,窒息性气体,属于剧毒,其毒性几乎和氰化物一样,比一氧化碳的毒 性大5—6倍。 人们对硫化氢的敏感性随其与硫化氢接触的次数的增加而减弱,第二次接触就比第 一次危险,依此类推。 硫化氢中毒的途径 硫化氢只有进入人体并与人体的新陈代谢发生作用后,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硫 化氢侵入人体的途径有三条: 1、通过呼吸道吸入。 2、通过皮肤吸收。 3、通过消化道吸收。 硫化氢中毒主要是口鼻吸入和皮肤接触。硫化氢经粘膜吸收快,皮肤吸收较少。 硫化氢作用的主要靶器是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 对粘膜的局部刺激作用系由接触湿润粘膜后分解形成的硫化钠以及本身的酸性所引起的。 由于中枢神经对缺氧最敏感,因而首先受到损坏。 硫化氢中毒的生理反应及危害
硫化氢简介
刺激呼吸道:
使嗅觉钝化、咳嗽、咽喉灼痛、嗓音嘶哑、胸闷、呼吸窘迫等等,严重者可出现肺水肿。
刺激神经系统:
表现为头痛、头晕、丧失平衡、呼吸困难、全身乏力、心跳加速、意识障碍、抽搐、昏迷、大小 便失禁等等,严重时可导致心脏缺氧死亡。
刺激眼睛:
刺痛、异物感、流泪、怕光、视物模糊、结膜充血、水肿,角膜浅表浸润及糜烂或角膜点状上皮 脱落及混浊。
第七步:取得医疗帮助
边抢救中毒者边向最近的医生或医院求助直至到达。医生抢救不但是中毒者,也包 括其他可能被毒害的人。
应急管理
现场施救中毒者的搬运方式:
1、拖两臂 2、拖衣服 3、两人抬四肢
应急管理
拖两臂: 单个人抢救有知觉或无 知觉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体中毒者,可 在水平地面采用此方法 进行。
应急管理
拖衣服:这种救护方法的好处是不用弯曲受害者的 身体就可以立刻将一个受害者移开。
2、硫化氢相关安全管理规定 一、阈限值 硫化氢的阈限值为: 10ppm(15 mg/m3) 工作人员可以长期暴露在此环境中工作而不会产生危及健康的最大浓度。 此浓度也是硫化氢监测的一级报警值;二氧化硫阈限值为 2ppm(5.4 mg/m3) 。 二、安全临界浓度: 硫化氢的安全临界浓度为 :20ppm(30 mg/m3) 工作人员在露天环境中安全工作 8 小时可接受的最高浓度。 此浓度也是硫化氢监测的二级报警值,达到此浓度现场作业人员必须佩 带正压式空气呼吸器。 三、危险临界浓度 硫化氢的危险临界浓度为:100ppm(150 mg/m3) 达到此浓度时,对生命和健康产生不可逆转的损伤。此浓度也是硫化氢 监测的三级报警值,到达此浓度,现场作业人员应按应急预案立即撤离现场。
应急管理 3、现场急救七步法 工作中一旦发现人员中毒,可采用以下“七步法”来进行抢救:
第一步:离开毒气区
了解硫化氢气体的来源地,判断风向(室外),逆风走出毒气区,避免自身中毒。
第二步:及时报警
按动报警器报警,如果报警器在毒气区,附近也没有其它报警装置,就大声喊叫警告 他人。
第三步:评估危险程度 第四步:佩戴呼吸器
其它表现:
可表现为支气管炎、肺炎、喉头水肿、急性呼吸综合症,严重时可伤害心肌和肝脏。 “闪电式死亡”: 如果吸入高浓度硫化氢时,中毒者会立刻倒地,失去知觉,伴随剧烈抽搐,瞬间呼吸停止,继而心 跳停止。 硫化氢可以溶于水形成弱酸,对金属产生腐蚀。对金属的腐蚀形式主要有:电化学失重腐蚀、氢脆 和硫化物应力腐蚀开裂,以后两者为主,一般统称为氢脆破坏。 氢脆破坏往往可以造成井下管柱的突然断落、地面管汇和仪表的爆破、井口装置的破坏,甚至发生 严重的井喷失控或着火事故。
应急管理
两人抬四肢法:当有两个救护人员时,可对无知 觉和神智不清的中毒者采用此方法。
应急管理
4、心肺复苏(CPR) 心肺复苏(英文简称CPR)是一项非常实用和有效的急救方法。 现代 CPR技术是从1958年逐渐发展而来的。当时美国的一位医师利用口对口 呼吸法救活了一个呼吸骤停的病人。 1960年另一医师利用胸外心脏按压的方法救活了一个心跳骤停的 病人。 两种方法的结合被称为CPR。 一般心跳骤停发生得十分突然,而又多发生在医院外,所以现场抢救 常处于无任何设备的情况下进行,而且大多是非医务人员。因此,学习 和掌握心肺复苏的抢救方法就非常重要,只要抢救及时,多数是可以救 治的 。所以,赢得抢救时间是复苏的关键。
事故案例学习
罗家16号井
事故案例学习
井口周围被烧光
事故案例学习
24日上午继续疏散的人们
受硫化氢伤害的儿童
事故案例学习
高桥镇空无一人
武警在掩埋动物尸体
事故案例学习
在医院抢救的母子
疏散的难民
八个月儿童
痛失亲人
事故案例学习
事故原因: 主观疏忽和违章操作,未能及时发现溢流导致井喷直至井喷失控 事故定性: 重大责任事故罪 法院判决结果:
硫化氢的危害与防护
采气管理一区安全办公室 2016年11月
主讲内容
一、硫化氢简介 二、事故案例学习 三、应急管理 四、直接作业人员注意事项
一、硫化氢简介
硫化氢简介
1、硫化氢的分布 硫化氢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化学气体。在石油钻井行业中,高压、 深井的钻探就会经常遇到含有硫化氢的地层。在石油工业的生产中,硫化氢 存在于各个环节,如钻井、试油、采油(采气)、油气集输、炼化等等。在 这些环节中最容易产生硫化氢气体的地方主要有:钻井、修井、采油(采气) 和炼厂等。 在非石油工业中,动物养殖加工、塑胶生产、开挖沼泽地、沟渠、水井、下 水道、涵洞、隧道以及清除垃圾、污物、等场所,也常有硫化氢存在。
硫化氢简介
• 密度:硫化氢是一种比空气重的气体,其相对密度为1.189。因此,它常
聚集在地势低洼的地方,不易扩散。如地坑、地下室、大容器里等等。 因此,工作时你应处于地势较高的上风头。 爆炸极限:当硫化氢气体以适当的比例(4.3%—46%)与空气或氧气混 合就会发生爆炸。 可燃性:完全干燥的硫化氢在室温下不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但点 火时能在空气中燃烧,燃烧时产生蓝色火焰,并产生有毒的二氧化硫气 体。 沸点:液态的硫化氢沸点很低,因此,我们通常讲的是气态的硫化氢,其 沸点为-61.8度,熔点为-82.8度。 可溶性:硫化氢气体能溶于水、乙醇及甘油中,硫化氢能在液体中溶解, 就意味着它能存在于某些存放液体的(水、油、乳液、污水等等)容器 中。硫化氢的溶解与温度、气压有关,只要条件适当,轻轻地震动含有 硫化氢的液体,也可使硫化氢气体挥发到大气中。
固,而这口井恰好含硫化氢。因井口压力大,很快就将焊口蹩破,井口被抬起,引起爆炸 着火,火焰高达100米,3分钟后井架倒塌,烧了44天,损失1亿多元。
事故案例学习
重庆开县12.23井喷事故
2003年12月23日,重庆市开县高桥镇罗家寨发生了特大井喷事故,是建 国以来重庆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损失最重的一次特大安全事故,造成 243人不幸遇难
破裂而泄露硫化氢,在露天情况下,3名现场巡线工在距破口15米处中毒死亡,其它人员乘 车前去察看,5人相继中毒,到次日凌时30分,7人死亡,1人深度中毒。
——1997年,中原油田采油三厂在管道清洗中产生硫化氢气体,致使工人张某、技术员袁 某、司机王某三人相继中毒死亡。
——四川局威远23井,下入7″(N-80)的技术套管,对丝扣连接不放心,在连接处电焊加
三、应急管理
应急管理
1、硫化氢泄漏基本程序 发生硫化氢泄漏(20ppm,达到安全临界浓度)——拉响警报——操作人员 接到警报做出初步反应(如确定是不具危险性的小问题就解除警报),否 则就启动应急预案——所有车辆熄火,做好撤离准备、告之当地公共安全 部门(组织撤离危险区域并封锁该区域)
应急管理
二氧化硫浓度单位(ppm与mg)的换算 1ppm=2.7mg/m³
硫化氢简介
3、硫化氢的特性 硫化氢是一种无色、剧毒、强酸性气体;其化学分子式是H2S,由两个氢原 子和一个硫原子组成;其分子量为34.08。 硫化氢的相对密度为1.189,较空气重,燃点为250度,燃烧时带蓝色火焰, 并产生对眼和肺非常有害的二氧化硫气体。 硫化氢是仅次于氰化物的剧毒物,是极易致人死亡的有毒气体。全世界每年 都有人因硫化氢中毒死亡,已成为职业中毒中仅次于一氧化碳中毒死亡的第 二大杀手。 颜色:硫化氢是无色、剧毒的酸性气体,人的肉眼是看不见的。因此,用肉 眼无法判断硫化氢的存在与否。 气味:低浓度的硫化氢有一种令人讨厌的臭鸡蛋味,可以损伤你的嗅觉。当 闻到这种气味时,就意味着有硫化氢溢出,继而闻不到了,就意味着危险。 因此,绝对不可以用鼻子来检测这种气体。
二、事故案例学习
事故案例学习
1993年9月,华北油田赵48井,在试油射孔起电缆时发生井喷失控,硫化氢气体大量喷出, 当场死亡6人,500多人中毒,造成20余万人紧急疏散,直接经济损失60多万元。 ——四川高含硫化氢气井垫25井井喷失控,迫使方圆数公里内的居民弃家逃难。
——1997年11月12日新疆局采油一厂稀油作业区3号站,在进行管线酸洗过程中,由于管线
吴斌,钻井12队队长,有期徒刑6年
王建东,井场技术组负责人,有期徒刑5年 宋涛,钻井12队技术员,有期徒刑5年
吴华,公司副经理,总工程师,应急指挥中心主任,有期徒刑4年
向一明,12队副司钻,有期徒刑3年 肖先素,地质工,有期徒刑三年,缓刑4年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总经理马富才,对这起震惊中外的恶性事故负有不可推 卸的领导责任,最终引咎辞职.
硫化氢简介
6、450mg/m3(300ppm) 立即危及生命和健康的暴露值。 7、750mg/m3(500ppm) 失去理智和平衡力,呼吸困难,必须做人工呼吸。 8、1050mg/m3(700ppm) 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立即抢救,否则 死亡。 9、1500mg/m3(1000ppm) 立刻丧失知觉,立即抢救,生死难定。 10、3000mg/m3(2000ppm) 立即死亡。
在安全区域都备有空气呼吸器,要按要求正确佩带呼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