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建筑名词解释

古建筑名词解释

1.分心槽(分心斗底槽)
宋代殿阁内部空间划分四种方式之一。

即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一般用作殿门。

如天津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辽)。

2.月梁
天花下面的明栿。

为取得柔美的效果,将梁的两端加工成下弯的曲线。

汉代称为虹梁,宋代称月梁。

明代以后南方建筑中保留此法,而北方已不用。

与之相对的称直梁。

3.天宫楼阁
用小比例尺制作宫殿木制模型,置于藻井,经柜(转轮藏,壁藏)及佛龛之上,以象征神佛之居所,多见于宋,辽金,明的佛殿中。

4.勾阑
木制,石制的栏杆,宋称勾阑。

5.乌头门
两门柱上架一横木,设双开门,门扇上部安直棂,可透视门内外。

柱顶套瓦筒,染墨,故称乌头门。

横木上长安日月板。

次门用于官邸及寺庙,陵墓之前。

6.平坐
高台或楼层用斗栱,坊子,铺板等挑出,以利登临眺望。

7.四阿屋顶
四面坡的庑殿顶,宋称四阿顶,或五脊殿。

8.生起
屋宇檐柱的角柱比当心间的柱高2~12寸,其余檐柱也依势逐柱升高。

因而宋代建筑的屋檐仅当心间为直线段,其余全由曲线组成。

屋脊也因此而用生头木将脊榑的两端垫高,形成曲线,与檐口呼应。

其他各榑的生头木则使屋面形成双曲面。

清代建筑无此形式。

9.平棋
唐宋时使用的大方格天花,格内贴络木雕花饰。

后代沿用较多。

10.当心间
建筑物中间的一间。

11.华栱
宋代斗栱上外跳之栱。

12.抄
宋代斗栱出一跳华栱称为‘一抄’或‘一卷头’。

或写作‘杪’。

13.刹
佛塔顶上所立之柱及相轮,宝盖等附属物。

原为佛祖墓顶的伞盖,示尊崇之意,至中国则安于塔顶。

佛寺,佛塔也可别称为刹。

14.卷杀
宋代栱梁柱等构件端部作弧形(其轮廓由折线组成),形成柔美而有弹性的外观。

‘卷’有圆弧之意,‘杀’有砍削之意。

15.明栿
与草栿相对而言,指天花下的梁。

宋代明栿长做月梁式,以增加美感。

16.抱厦(龟头屋)
在主建筑的一侧突出一间(或三间)。

或指两建筑作丁字相交时,插入的部分。

17.金厢斗底槽
宋代殿阁内部空间划分四种方法之一。

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外层环抱内层。

如山西五台山唐佛光寺大殿。

18.栌斗(宋)
一组斗栱最下面的构件,或称大斗,坐斗。

斗正面的槽口叫斗口,是清代衡量建筑尺寸的标准。

19.草栿
天花板上面的梁,做法较自由,加工较粗糙,故称草栿,是和天花板下的明栿相对而言的。

20.鸱尾
汉至宋宫殿屋脊两端的饰物。

汉时方士称,天上有鱼尾星,以其形置于屋上可防火灾,遂有鱼尾形脊饰。

或称鸱是‘蚩’之转讹,蚩是海兽,其尾能却火,故以之为脊饰。

唐时鸱尾无首,宋时有首有吻,明清时鱼尾形仅在南方建筑中存在,官式建筑用兽吻。

21.副阶周匝
塔身,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

22.棱柱
柱子上下两端(或者仅上端)收小,如梭形。

六朝至宋官式建筑上见之,明代仍见于江南民间建筑。

23.阙
宫殿,陵墓,官衙大门前两侧各立一座建筑,形如门楼而中缺门扇,故称阙(缺)。

天子用三出阙(每侧三层阙体组成),诸侯大臣用二出阙。

24.叠涩
以砖石层层向外出跳之法,用于砖石建筑的出檐,或须弥座束腰上下枋的出跳。

25.腰檐
塔与楼阁平坐下的屋檐。


宋代殿阁类建筑的术语,指殿身内由一系列柱子与斗栱划分空间的方式,也指该柱列与斗栱所在的轴线。

《营造法式》载有殿阁分槽平面图四种:金厢斗底槽‘;分心斗底槽;单槽,双槽。

单槽与双槽:以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区或三区。

前者如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宋),后者如西安唐大明宫含元殿,北京清故宫太和殿。

26.平闇
唐宋间使用的一种小方格天花,规格较大方格平棋稍低,密且小,一般不作华丽的彩画。

27.三朝五门
‘天子诸侯皆三朝’;‘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诸侯三门’是三朝五门的由来。

宋代即:大规模礼仪性朝会:日常议政朝会;定期朝会。

28.如意踏步
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见于住宅或园林建筑。

29.礓石察(慢道)
以砖石露梭侧砌的斜坡道,可以防滑,一般用于室外。

31.辇道(御路)
倾斜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32.开间(面阔)
正面相邻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

在汉之前有奇有偶,汉之后常用十一以下的奇数:民间建筑三,五;宫殿庙宇,官署用五,七;十分隆重的用九。

十一开间的建筑:西安唐大明宫含元殿,麟德殿(满堂柱式),故宫太和殿。

开间的名称:正中一间称为明间(宋当心间);其左右侧的称次间;再外的称梢间;最外称尽间。

九开间以上的建筑增加次间数。

33.步
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

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进深’,即前后檐柱间的水平距离。

有时则用建筑侧面间数或以屋架上的椽数来表达通进深,这时常简称为进深。

34.侧脚
为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均向内倾斜柱高的10/1000,在两山向内倾斜8/1000,而角柱则两个方向都有倾斜。

35.都柱
秦汉宫室建筑和崖墓中,有的于厅堂平面中央仅设一根柱子,汉文献中称都柱。

36.移柱造与减柱造
宋辽金元建筑中,常将若干内柱移位或减少部分内柱的做法。

如山西大同华严上寺金代的大雄宝殿。

37.斗栱
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栱及斜置的昂组成。

一般用在高级的官式建筑中,大体分为外檐斗栱和内檐斗栱两类。

具体分法:柱头斗栱(宋柱头铺作,清柱头科);柱间斗栱(宋补间铺作,清平身科);转角斗栱(宋转角铺作,清角科)。

38.栱
置于斗口内或跳上的短横木。

宋将‘材’的高度划为十五分,单材上加‘’谓之足材。

跳上置有横栱的叫计心造,不置的叫偷心造。

39.昂
是斗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

40.推山
庑殿顶(宋四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

由于立面上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与步架距离不一致。

41.收山
歇山(宋九脊殿)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

使屋顶显得不过于庞大。

42.多层木建筑
是若干单层木构架的重叠(有的在其间施以暗层,斜撑等加固措施)。

正定隆兴寺慈氏阁(金)内柱采用通柱,内柱直通至顶。

43.叉柱造
将上层檐柱底部十字开口,插在平坐柱上的斗栱内;而平坐柱则叉立在下檐柱斗栱上,但向内退进半柱径。

44.缠柱造
将上层柱立在下层柱后的梁上。

45.庑殿顶(宋四阿)
单檐的有正中的正脊和四角的垂脊,共五脊,又称五脊殿。

46.歇山顶(宋九脊殿)
等级仅次于庑殿,由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

47.悬山
是两坡顶的一种,也是一般建筑中最常见的形式。

特点是屋檐两端悬伸在山墙以外(又称为挑山或出山)。

48.檐口曲线
汉代石建筑中及明器中,未见建筑檐口有成曲线的,屋角也没有起翘。

唐佛光寺大殿有很明显的檐口曲线。

在宋《营造法式》中更有详细阐述。

元代檐口又渐恢复平直,仅末间至屋角才有起翘,明清亦如此。

檐口曲线的形成是由于檐柱逐间升起的结果。

49.屋面曲线
包括纵向曲线和横向曲线。

汉文献中有‘反宇向阳’的说法。

屋面曲面的形成,不仅有利于排水,而且还为室内争取到较多的阳光,屋面外形也因此变得更加柔和秀丽。

50.藻井
是高级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间的正中。

形式有方形矩形八角形圆形斗四和斗八形等。

51.工官制度:工官市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集制定法令法规,规划设计,征集工匠,采办材料,组织施工于一身,施行了一揽子领导和管理。

1)隋代宇文恺:新都(隋都大兴城,后唐长安),东都洛阳。

大兴城的规划是古代城市建设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成功范例之一。

2)宋代李诫:编修了《营造法式》。

3)明代蒯祥:永乐时参与宫殿,长陵的建设;徐杲:北京前三殿,西苑永寿宫。

52.大木作:构件建筑中承重的构件。

分为大木大式和大木小式。

使用斗栱的大木大式建筑有时又称为殿式建筑,一般用于宫殿官署,庙宇府邸中的主要殿堂。

面阔自五间至十一间,进深可至十一桁。

可使用周围廊,单檐或重檐的庑殿顶,歇山顶,筒瓦或琉璃瓦屋面,兽吻。

大木小式建筑用于上述建筑的次要房屋和一般民居。

面阔三至五间,通进深不多于七檩,大梁以五架为限。

只用单檐悬山和硬山以下屋顶。

53.举折(宋):屋顶曲面的工程作法,先举后折,坡度平缓。

54.举架(清):屋顶曲面的工程作法,坡度平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