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第二章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第二章

平均聚合度与基团数比、反应程度的关系。
考虑两种极限情况: ➢两单体完全等摩尔,即 r=1 ,则:
1-2官能度体系 例:辛醇与邻苯二甲酸酐(官能度为2)反应形成邻苯 二甲酸二辛酯(DOP)。
二元反应体系中若有一原料的官能度为1,则缩合后只能 得到低分子化合物,称为缩合反应。
2-2官能度体系
2官能度体系 2-2或2官能度体系的单体进行缩聚,形成线形缩聚物。
2-3(4)、3-3等官能度体系缩聚,形成体型缩聚物。
当正、逆反应达到平衡时,总聚合速率为零
若反应体系部分排水 反应平衡时:
小 结:
线形缩聚分子量影响因素 若反应体系封闭 若反应体系部分排水
•3)基团数比对聚合度的影响
例如:aAa 和 bBb缩聚体系,使bBb 稍过量
官能团摩尔比 r =
起始的A(或B)官能团数Na(或Nb) 起始的B(或A)官能团数Nb(或Na)
2.3.2 线形缩聚机理特征:逐步的、可逆平衡 1、逐步性:以二元酸和二元醇为例:
通式为:
缩聚反应的单体转化率、产物聚 合度与反应时间关系示意图
反应程度p: 参加反应的基团数占起始基团数的分率。 N0:起始的基团数
N:反应到 t 时体系中残留的基团数
以等摩尔的二元酸和二元醇缩聚为例: N0:体系中的羧基数或羟基数,等于二元酸与二元醇的分子总数, 也等于反应时间 t 时的二元酸和二元醇的结构单元总数。 N:反应到 t 时体系中残留的羧基数或羟基数 ,等于聚酯的分子数, 因为一个聚酯分子平均带有一个端羧基和1个端羟基。
2
2.1 聚合反应类型及特点
1、聚合反应按单体和聚合物的组成和结构变化分: 加聚反应
缩聚反应
2、按聚合机理或动力学分: 连锁聚合(Chain Polymerization)
活性中心(Active Center)引发单体,迅速连锁增长。
逐步聚合(Stepwise Polymerization)
低分子单体转变成高分子的过程中反应是逐步进行的。无活性中心, 单体中不同官能团间相互反应而逐步增长。大部分缩聚属逐步机理。
二级反应
分离变量并积分: 引入反应程度p,并用羧基浓度c0 、c代替羧基数N0、N
由图可知,当p=0.8到 0.99,线性关系良好, 说明官能团等活性概念 基本合理。由图中直线 部分的斜率可以求速率 常数k’。
自催化缩聚 包括羧酸不电离和羧酸部分电离
(1)羧酸不电离
2分子羧酸同时与1分子羟基参与缩聚
该反应事实上包括n-1个反应,当然就存在n-1个平衡常数,
对n-1个平衡常数测定与数学处理无法完成。
23
P. J. Flory提出官能团“等活性理论”: 在一定条件下, 官能团的化学反应活性与分子链的链长无关。
反应1: 反应2: 反应3:
表:反应速率常数k (104L/mol.s)与反应物分子链长的关系:
聚合时避免化学降解,因为化学降解可使分 子量变低。废旧聚合物回收利用时利用化学降解。
(3)链交换反应
同种线形缩聚物受热时通过链交换反应使相对分子质 量变窄,而不改变大分子数目。
O
O
O
O
H [ O C R C O R' ]n [ O C R C O R' ]m OH
O
O
O
O
H [ NH R'' NH C R''' C ] p [ NH R'' NH C R''' C ]q OH
2.3.3 缩聚中的副反应
缩聚反应温度较高,往往伴有消去、化学降解、链交 换等副反应。
(1)基团消去反应:
HOOC(CH2)nCOOH
HOOC(CH2)nH + CO2
羧酸酯比较稳定,用其代替羧酸,可避免脱羧反应的发生。
2 H2N(CH2)nNH2
CH2 2 (CH2)n NH + 2 NH3
H2N(CH2)nNH(CH2)nNH2 + NH3
➢ K较小:反应可逆。如聚酯化反应(K≈4), 低分子副 产物水的存在限制了分子量的提高,须在高度减压下脱出。
➢K中等:如聚酰胺化反应,K=300~400,水对分子量有所 影响,聚合早期,可在水介质中进行;只是后期,需在一 定的减压条件下脱水,提高反应程度。
➢K很大: K> 1000,可看作不可逆反应。如聚砜、聚碳酸 酯等反应。
解决:避免过高的反应Biblioteka 度和反应体系局部过热,并惰性 保护。
(2)化学降解
聚酯化和聚酰胺化是可逆反应,可发生水解反应。醇 或羧酸可使聚酯醇解或酸解,聚酰胺可进行氨解。
O
O
O
O
H [ O C R C O R' ]n [ O C R C O R' ]m OH
+ HO R' OH
O
O
O
O
H [ O C R C O R' ] n OH + HO R' [ O C R C O R' ]m OH
∴定义平均聚合度:大分子链的平均结构单元数。
聚合度与反应程度p的关系: 反应程度p:
聚合度:
符合此式须满足官能团数等 摩尔的条件;聚合度将随反
应程度而增加。
聚合度将随反应程度而增加。
聚合度与反应程度的关系
2、可逆平衡 如聚酯化反应:
可改写为: 平衡常数为:
根据平衡常数K值大小,线形缩聚大致分三类:
三级反应
分离变量后积分得: 引入反应程度p:
自催化作用下的聚酯化反应,1/(1-p)2 或聚合度平方与t 成线 性关系,即聚合度随 t 缓慢增加。
自催化缩聚 (2)羧酸部分电离
依据:
[H

]

[ A_
]

K
1/ 2 HA
[HA]1/
2
所以
dc kc5/ 2 dt
积分得:
3/ 2
Xn

3 2
ktc03/ 2
1
二级半反应
无外加酸的自催化缩聚到底是二级半反应还是三 级反应,曾经是长期争议的问题。
由图可知,当p>0.8,线性 关系良好,由直线斜率可 以求出速率常数k’;p<0.8, 不呈直线关系,这不是聚 酯化特有,而是酯化反应 的普遍现象。原因有:
1、催化机理变化;
2、反应体系极性变化;
逐步聚合反应的分类:
逐步聚合反应
缩合聚合 逐步加成 开环聚合 氧化偶合 Diels-Alder加成聚合
✓ 缩聚:
✓聚加成:形式上是加成,机理是逐步的。
聚氨基酸酯,简称聚氨酯
✓开环反应:部分为逐步反应。 ✓氧化偶合:单体与氧气的缩合反应。
✓ Diels-Alder加成聚合:单体含一对共轭双键,如:
➢水部分排出时:
代入,则 代入 表明:总反应速率与 反应程度 p 、低分子副产物浓度nw及平 衡常数K 有关
当 K 值很大时,上式右边第二项同样可忽略,即 二级反应
小结:
(1)羧酸不电离
不可逆反应体系
自催化缩聚:
dc kc5/ 2
dt
(2)羧酸部分电离
3/ 2
Xn

3 2
ktc03/ 2
如邻苯二甲酸酐(官能度为2)与甘油(即丙三醇, 官能度为)或季戊四醇(官能度为4) ,除线形方向缩 聚外,侧基也能缩聚,先形成支链,而后进一步形成体 形结构,故称为体形缩聚。
注意:考虑官能度时,需要以参与反应的基团为准。例如苯酚 在一般反应中,酚羟基是反应基团,官能度为1;而与甲醛反 应时,酚羟基的邻、对位氢才是参与反应的基团,官能度为3, 而p-甲酚的官能度只有2.
n HOOC-R-COOH + n HO-R'-OH
OO HO ( C R C OR'O )nH + (2n-1) H2O
共缩聚 由两种以上的单体参与、所得聚合物分子中含有两种 以上重复结构单元的缩聚反应。所得聚合物是共聚物。如:
m HO R COOH + n HO R' COOH
H ORCOm OR'COnOH + (m+n-1)H2O
2.3 线形缩聚反应
2.3.1线形缩聚形成条件
➢ 必须是2-2、2官能度体系;
➢反应单体不易成环或其他副反应。
一般情况下:五、六元环的结构比较稳定,例如: ω-羟基酸 HO(CH2)nCOOH 或氨基酸。 n=1,经双分子缩合形成六元环乙交酯; n= 2,β羟基失水,形成丙烯酸; n=3、4,易分子内缩合成稳定五、六元环 内酯 ; n≥5,主要形成线形聚酯。
摩尔数 4 5 基团数 8 10
Na、Nb:体系中官能团a、b的起始基团数
控制聚合度的有效方法是控制基团数比: 1)即使一单体稍稍过量(单体官能团非等摩尔比); 2)加少量单官能团物质。 ➢1):aAa单体为基准,bBb 微过量,设基团a的反应程度 为 p, a、b 的反应数均为 Nap
基团a 的残留数为 Na-Nap,b的残留数为 Nb-Nap (a+b)的残留总数(即大分子链的端基数): Na+Nb-2Nap 大分子总数(端基数的一半): (Na+Nb-2Nap)/2 结构单元数为(Na+Nb)/2 平均聚合度:结构单元数除以大分子总数
O
O
O
O
H [ O C R C O R' ]n [ NH R'' NH C R''' C ] q OH
O
O
O
O
H [ NH R'' NH C R''' C ] p [ O C R C O R' ] m OH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