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个人读书方法总结

个人读书方法总结

个人读书方法总结书是智慧的翅膀,书是我们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在学校组织的营造书香校园系列活动中,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书香环境,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与书交朋友,为了激发他们读书的兴趣,让他们想读书、爱读书、会读书,从小养成热爱书籍、博览群书的好习惯,我班主要做了以下系列工作:一、阅读时间,得到保证1.每两周安排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主要是利用早读进行必要的指导。

3.回家后学生自主阅读40分钟,并做好读书笔记。

基本上每周两次摘记。

二、为学生提供了阅读交流和展示的平台1.生生共读。

每天利用课余时间最少进行四十分钟的阅读,并进行读书心得交流。

2.师生共读。

从老师自身做起,以身作则,每天做到和同学们一起读书。

师生同读一本书,在班上讲故事相互交流。

3.教给学生掌握几种常见的阅读方法:一是精读法,要求每分钟读200字以上,理解率在90%以上;二是略读法,要求每分钟读200~400字之间,理解率在80%左右;三是快读法,能一目十行法,要求每分钟读400字以上,理解率达到70%。

4.指导学生针对性的阅读。

告诉学生读书要在心中有个自读提纲:比如①看见了题目你想到些什么②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③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要求学生做到眼到心到。

然后重点强化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①圈点勾画。

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

②做批注。

即在L代码。

我为什么要突出不要太强迫自己这个太呢?有时候也需要强迫一下自己,不能太随性,也得掌握一个度。

有时候很重要的概念书籍,看起来是很枯燥的,朋友建议看的书,可能有他受益过的地方。

比如我看《Structure and Interpretationof Computer Programs》,就是那位只能看《编译原理与实践》的朋友推荐我看的,北大裘宗燕老师已经翻译为中文版。

经典的SICP 是用Lisp描述的,一本古老的介绍functional编程的书。

看一点就感觉很乏味,但稍微强迫一下自己,就知道这本书的优异之处。

我就是看了求解费波那契数列的使用递归,以及递归优化那一章,对我以后写任何语言递归的分析,受益那是一辈子的。

比如C++之父写的书,就被公认的哲学味太浓,不适合绝大多数人阅读,但我就很喜欢看,书本就是这样,因人而宜,就像配偶一样,自然有适合自己的一位。

5、有时候需要追根溯源一下,有时候需要换一种角度来看书。

下面是来自:Bejarne Stroustrup在《C++语言的设计与演化》里面有关引用这个概念的提出时候的细节,更多的描述见该书裘宗燕老师翻译的版本第56页和第57页:引入引用机制主要也是为了支持运算符的重载。

Doug McIlroy 还记的,有一次我向他解释某个预示了目前运算符重载模式的问题。

他用的术语引用挑起了我的思绪,我嘟囔了一声谢谢就离开了他的办公室。

当我第二天再出现时就带着已经基本完成的目前模式。

Doug 使我想起了Algol 68。

现在引用机制得到了大家认可,一些崇尚C语言高效,但有些抵制C++的牛人们也称赞了它,这是C++优于C的地方。

这里不是讨论语言的,关于这些我就不再多说了。

自从我看了这一段话之后,我头脑中所记忆的引用的概念就是为了支持重载运算符而添加的机制。

嗯,现在可以在很多书或者的时候做过一段时间的笔记,后来逐渐就放弃了。

7、看到好书后不能读死书,更不能信奉为天书。

看书后不能白看,多多的反思自己,然后有批评的眼光看待这本书,看待自己甚至别人的观点或者代码。

很早就感悟到适度的重要性,尽量不走极端,包括批评本身。

但不知不觉就会慢慢走向极端,这时需要适度的修正自己,应用书本的知识。

我听到过许多别人的话,比如C/C++已经过时,JAVA才是最先进的,或者C#有多么多么先进,或者UNIX哲学一派,面向对象就是些花哨的东西C语言就足够用了。

这类极端的话有些是自己想的,但绝大多数是人云亦云的跟风和受书本的影响。

说JAVA先进的,我会问他,你能用JAVA写操作系统嘛?说面向对象花哨的,我会拿出一些C语言很不容易编写的方面给他看,比如3D游戏。

听到我的话这些人会闭嘴的,总有长处和短处存在。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8、书面知识是死的,实际应用才是活的,根据自己的需要,活用参考书。

有些书涉及的知识面很广,比如参考书,通读真的很难。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寻找一些实际的问题看书,会更好的理解。

为了工作,我曾经就快速排序做过研究,也和许多朋友交流过。

我带着这个问题翻看了许多算法书籍,包括《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C算法》《编程珠玑》之类的经典著作,也参考了许多代码。

《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很厚,我只取其中一章而已,这本书我没有看完,不过里面单独的几章,我看的很仔细。

当然,我没看完也没资格给盖茨发简历:)9、给自己定位,你是否适合从书本获取知识。

我有个朋友,他几乎不看技术书,但是他的思维很开阔,很容易理解新概念和方法,我只需要和他说一说他随便上网看看资料就够了。

他做的系统很耐用,我也不容易挑出毛病。

看书反而限制他的思维方式,这点我拍马赶不上,我只能看看书,呵呵。

所以说获取知识并不一定只有看书,朋友们的交流,网络上的论文和资料都是很好的资源。

只给自己一个定位,是不是真的适合看书才能增长你的知识。

记得以前和tinyfool 有过一些交流,此人就是不需要看太多书籍的人。

10、最好能和作者交流一下。

现在互联网丰富,我们也可以通过邮件和作者交流了。

我研究快速排序的时候,曾经和Julian Bucknall,《Delphi算法和数据结构》的作者用电子邮件交流过,他给我指出了我理解上的偏差,让我受益匪浅。

高山仰止,外加猜测理解,还不如直接去问作者。

最后,就用《论语》里的那句话来总结一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很赞,其中的几个建议也是我的习惯:)此外,我在学习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心中始终抱着一个目标,就是最终要能写出一篇很好的survey,这样一来在阅读思考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在整理知识的结构,并且往深处想。

我的实践表明这是一个很棒的技巧。

在楼主的基础上,补充几个我自己的读书习惯1、在看新书的时候,就会拿几本一起联合着来看。

理解-总结-求交集-挑毛病-求证-结论或疑问2、经常重复阅读。

就是说,在这次开始读的时候,不是接着上次停掉的地方读,而是多向前覆盖一些,比如:一大段,几页,甚至前面的一整章。

有时候还随机地翻开一本书来读,如果一旦发现找不到感觉,跟不上作者思路,就努力补充知识直到满意。

3、先在某些人面前表现得强大一些,然后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度膨胀,就必须要努力加倍地读书了百试不爽的办法,呵呵,从小学时就这样干了我的想法是,有时候换个角度从作者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比如说作者为什么要这么组织结构,作者是怎么说明某个问题的,这样思考的话,有时候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楼主说的很对,最近在看《算法导论》,症状基本和你说的差不多,刚开始时雄心勃勃,但过了一阵,效率降低很多,感觉楼主好像在说我,呵呵,开玩笑了。

前一段时间,为了自己的成就感,我只读书或者说只在意今天读了多少页,对于习题,做得不多或者做得不好。

因为读书的时间相对于做题来说少的多,对于《算法导论》,你一个小时能看不少页,但当中的习题,有的一个小时根本做不完,因为你得思考。

所以读书时的成就感大受打击,久而久之,就只看书,不思考了。

当然,但我很兴奋的读完一章之后,发现自己的收获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

所以现在,自己把读书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对于一章,我会不看习题,一口气把它快速读完,这可以提高自己的成就感;之后,我会一节一节的细读、思考和做题,这期间自己的成就感很高,不过第二阶段的时间不宜过长,否则自己的成就感会降的很低,所以关键还得靠努力。

这样用的时间或许很多,但收获也会很多。

以上两个阶段,有点像预习、读书和复习。

当然,这只针对于好书。

一般的书,以增长见识为主。

个人读书方法总结3一、存疑。

要带着质疑的眼光去读书,不被作者的观点和思路牵着鼻子走,任何事情都有特定的环境,任何观点都是辩证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如果不抱着怀疑的眼光去看书思考,就会越看越迷惑,就会尽信书不如无书,无法获得真知。

为了存疑,甚至可以强制自己对作者的观点去攻击一番,不把作者的观点驳倒不放手。

二、精选。

尽量选经典和畅销书看,对难以读下去的书尽快丢进垃圾桶。

三、系统。

最好成系统地看书,围绕一个课题看书,在一段时间集中看某一方面的书,通过对比、联系、发散、总结,形成对某个问题的较深入和全面的认识;四、浓缩。

每看完一本书都要浓缩成摘要,对好书最好回顾,做笔记写心得,写出自己的概括,贴在书前,作为自己以后复习的内容。

看一本消化一本,再看其他的书,以达到书越读越薄、能力越积越厚的目的;五、提纲。

但凡看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务必先看其目录或结构,并记忆揣摩这个结构,如果是一篇文章,还可以先考虑一下作者会写一些什么。

然后再看某段下边又写了几个层次,这样从宏观到微观逐步领会。

在读完之后,再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重读精读;六、复习。

定时对看过的书和文章进行复习。

七、带着问题去读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