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注释格式规范——《中国书法·书学》
注释格式规范——《中国书法·书学》
《中国书法·书学》注释格式规范
一、一般情况格式 作者,文献名称,出版单位,出版时间,页码。
范例: [1]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一九五九年,第六一二页。 [7]黄苗子、郝家林,《倪瓒年谱》,人民美术出版社,二〇〇九年,第三页。 [5]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广西美术出版社,二〇一二年,第六十七页。 [13] 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藏碑志精粹》,文物出版社,二〇〇〇
年,第四十六—四十七页。 二、硕博士论文引用
作者,论文名称高校名称,**年硕/博士学位论文。 范例:
肖爱景,《〈砚北杂志〉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二〇〇八年硕士学位论文。 三、报纸
作者,文章名称,报纸名称、出版日期。 或:
作者,文章名称,报纸名称、总第**期。 范例:
姜荣贵,《印象〈爨宝子碑〉》,《中国书法报》二〇一八年三月二十日。 或:
c 汇编类古籍可以采取析出文献的方式,如: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 中华书局, 一九七三年,第八十五页。 4.其他常见类 a 江苏教育出版社《中国书法史》 [19]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江苏教育出版社,二〇〇二 年,第四二七页。 改为: [19]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江苏教育出版社,二〇〇二年, 第四二七页。 b 《历代书法论文选》 [7]李嗣真,《书后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一九七九年, 第一三八页。
姜荣贵,《印象〈爨宝子碑〉》,《中国书法报》总第一六一期。 四、期刊、学报类引用
作者,文章名称,学报名、时间、期数。 范例:
孙琳,《元代书法家陆友仁生平考释》,《中国书法·书学》二〇一八年第三 期。
许永福,《黄庭坚禅宗活动与元符变法》,《南京艺术学院学报》二〇一六年 第三期。 五、析出文献(即从著作或已发表的书籍中分析出来所获得的文献资料)
多个注释引自同一本文献的可采取合并方式,合并后注释序号之间需空半字 符。具体情况如下: 1.一般情况
[5]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广西美术出版社,二〇一二年,第六十七页。 [7]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广西美术出版社,二〇一二年,第八十五页。 合并为: [5] [7]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广西美术出版社,二〇一二年,第六十 七、八十五页。 2.文献上、中、下卷(册)和页码同时出现 [2]李国钧,《中国古代教育论著丛书——清代前期教育论著选》下册,人 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九〇年,第五一三页。 [15]李国钧,《中国古代教育论著丛书——清代前期教育论著选》中册,人 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九〇年,第一一一页。 合并为: [2][15]李国钧,《中国古代教育论著丛书——清代前期教育论著选》,人 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九〇年,下册,第五一三页;中册,第一一一页。 七、特殊情况 1.建议删除的注释: 注释中如出现作者简介,图片出处,工具书释的叙述是正文的延伸、补充时,可视为正文的一部分,以语句通顺、无 病句原则灵活处理,不必严格遵循以上原则。如: [10]《凤翔八观》,《苏轼诗集》卷三,第一〇一—一〇八页。按,苏轼所见 《诅楚》可能为伪。首先,与几同时的《石鼓》相较,韩愈《石鼓》“辞严义密 读难晓,字体不类隶与蝌”,欧阳修仅可见其四百一十七字中二百七十二字,而 《诅楚》不仅易读,且碑石完好如新。其次,嘉祐、治平年间,正是地不爱宝的 金石学大兴时段,欧阳修为代表的官私鉴藏界都在为古器物搜藏竞相奔走,所以 我们无法排除《祖楚》为射利之徒作伪的可能。宋人张世南《宦游纪闻》、赵希 鹄《洞天清录》中记载大量有关青铜器作伪之法,手段十分高明。再次,周必大 《益公题跋》、都穆《金薤琳琅》、万斯同《石园文集》等均此质疑,推断为伪。 至于《诅楚》的考论,可见《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一九八〇年第四期 姜亮夫《秦诅楚文考释——兼释亚驼、大沈久湫两辞》一文。 3.《四库全书》等古文献 a 层次比较多的情况 [7]王世懋,《横山先生小楷卷后》,《王奉常集》文部卷之五十,《四库 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一三三册,第七一六页。 改为: [7]王世懋,《横山先生小楷卷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王奉常集·文 部卷》,第七一六页。 b《史记》《魏书》《汉书》等个人专著中引用的章节 [9]魏收,《魏书》卷六九《裴延儁传》,中华书局,一九九七年,第一五 三五页。 改为: [9]魏收,《魏书·裴延儁传》,中华书局,一九九七年,第一五三五页。
析出文献作者,析出文献名,专著名称,出版社,出版时间,页码。 或:
析出文献作者,析出文献名;专著作者,专著名称,出版社,出版时间,页 码。 范例:
[1]刘涛,《卫氏、卫夫人及书法》,《卫门书派研究文集》,山西高校联合出 版社,一九九二年,第三十七页。
[5]吴荣光,《辛丑销夏记》;卢辅圣,《中国书画全书》第十三册,山海书画 出版社,一九九三年,第九三四页。 六、合并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