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建筑室内空间的室外化设计研究

公共建筑室内空间的室外化设计研究

公共建筑室内空间的室外化设计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类建筑的数量显著增加,人们的生活空间日趋
封闭,人工合成的建筑装饰材料和经过净化处理的空气导致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
联系逐渐减少,人体的免疫力以及感受反应能力逐步下降,因此更多人希望自身
的生活空间同外界之间有更多的联系,改变当前的生活状态,因此相关人员开始
进行室内空间室外化设计的研究,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公共建筑;室内空间;室外化设计
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人类一直在努力创造与自然环境相隔离的空间,这也
导致向往自然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公共建筑的
室内环境情况更加重视,各种不同风格的建筑逐步兴起。

室外化的建筑设计风格
可以为建筑的使用者提供更为优质舒适的环境,带来身心愉悦的感受,这种设计
风格也逐步成为未来建筑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一、室内空间室外化的基本特点
(一)人性化
室内空间室外化的设计理念主要是在室内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引入室外自然环
境的因素,提高使用者的舒适度。

人是主体,其心理需求和生理特点决定了对自
然环境的向往,因此在开展室内空间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使用者渴望接触
自然的迫切心理。

通常情况下,空气清新,光线充足,鸟语花香的环境可以带给
人感官以及身心的愉悦,户外的休闲娱乐活动成为了当前使用者的主要需求,因
此建筑设计也应当及时转变模式,加入室外环境的因素,以人为本,满足生理和
心理的个性化需求[1]。

(二)传统以及地域性
不同的地理环境会形成完全不同的风土人情以及文化传统,这些因素也会在
一定程度上影响室内建筑环境。

在欧美一些森林覆盖率较高的国家,往往采用不
进行任何处理的原木,保留原木的伤痕,使室内的建筑环境更加朴实自然,实现
室外化的需求。

同时,建筑的室内环境也会受到传统风俗习惯的影响,比如我国
的园林和一些传统建筑往往采用框景和借景的模式,把美观的自然环境引入室内,这种手法在当今的建筑设计中依然被沿用。

(三)模糊和渗透性
建筑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采用围墙分隔,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打破这种隔离,引入室外环境,使得室内外的空间能够互相渗透,彼此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实
现嗅觉,视觉,听觉同室外空间的一致[2]。

二、公共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的基本要素
(一)色彩与声环境设计
色彩是人对室内建筑环境的第一感受,设计师通常比较重视建筑环境的色彩
选择以及搭配,在运用色彩时需要充分考虑光线,室内陈设和色彩的融合程度,
合理搭配,保证色彩的冷暖以及深浅的效果,保证室内空间设计感官的舒适。


环境也是重要的设计元素,通常可以采用喷泉等设施,为室内环境营造出室外空
间的活力。

(二)光线的设计
光的设计直接体现出了建筑的美感,也是满足人们视觉需求的主要方法。


线会在很多程度上影响建筑的空间感,影响建筑使用者的感知情况。

在设计过程
中通常包括直射光,漫射光,反射光,结合地区的气候情况,景观和光照时间等
因素,保证设计的合理。

室内空间设计的关键因素是照明灯具的选择,当前人们
对于灯具的造型艺术美感有比较高的要求,在设计时需要充分结合人的生理特点
以及建筑的实际空间情况[3]。

三、公共建筑室内空间的室外化设计的具体策略
(一)间接引入的方法
间接引入法是指利用公共建筑自身的空间结构引入室外的环境因素,这种方
法可操作性强,成本低廉,适合在周边自然环境良好的建筑中采用,能够充分体
现出建筑周边的环境特点。

自然环境的各种景观资源非常丰富,设计师应当结合
建筑的具体内部构造,适当引入环境要素,实现室内空间室外化的效果。

间接引
入的设计方法在国内外的公共建筑设计过程中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比如凡尔赛
宫在设计时将落地镜镶嵌在墙上,镜子的位置同落地窗相对,通过这样的方法把
室外的环境引入室内,我国古代一些建筑也经常采用借景的方法,美化室内环境,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建筑使用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避免外部环境温度,风雨的不利
影响。

(二)象征隐喻法
在实际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在不调用自然景观的情况下实现室外化的效果,这
也是象征隐喻法的主要思想。

设计师从自然环境中寻找设计的灵感,结合建筑的
实际情况,把技术手段和艺术性相结合,使公共建筑的室内环境达到室外的效果。

设计师在设计尝试窑餐厅时,多次考察长沙铜官镇的古窑,餐厅的墙面采用了天
然石材,原木,废弃红砖,通过这些材料的配合,加入仿古瓷器使餐厅内部呈现
出了古窑的氛围[4]。

(三)直接调用法
直接调用法是指将室外空间的元素,包括流水,山石等景观直接应用在室内,这种方法适用于规模较大的建筑设计中,比如杭州的杭州的非遗保护中心在地下
一层的设计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利用园林小品,小桥流水等结合三巷五院的网格
结构实现室外化的设计效果。

位于广州的白天鹅宾馆设计时采用了人工瀑布,琉
璃瓦,多种乔木植物实现了景观的室外化,在宾馆中还采用了天然的云峰巨石,
增强了建筑的室外感。

(四)模拟室外场景
随着建筑行业技术的革新,室外化设计的水平逐步提高,设计师可以模拟室
外空间,达到最终的效果。

一些大型的公共建筑往往容纳人数众多,室内活动形式多样,为人们提供了
休闲娱乐的空间,这种功能与室外的广场类似,因此可以模拟广场的环境开展设计,比如大英博物馆在设计时保留了该区域原有的建筑群,在上方添加玻璃屋顶,实现室外化的同时,为人们提供了休闲的场所。

街巷环境也是建筑周边的主要自然环境,可以体现出城市的文化特色。

在模
拟街巷空间时可以采用玻璃天窗和大跨度的顶棚,保证内部光线充足,实现人与
自然之间的和谐交流。

结束语
公共建筑是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在关注建筑外部形态的同时也需要提高内
部设计的综合水平,结合使用者的实际需求,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计理念,引入
外部环境多方面元素,满足人们对于亲近自然的需求,实现建筑综合性能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淼.基于城市共享的公共建筑及其环境一体化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7.
[2]许晶晶.基于渗透性理论的公共建筑与环境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18.
[3]庄华.公共建筑室内空间的室外化设计研究[J].低碳世界,2016(30): 157-158.
[4]田茵茵,楼冠钰.公共建筑室内空间的室外化设计研究[J].建材与装
饰,2016(35):100-10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