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与个性发展教育关系辨析什么是教育?教育,给国家提供具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诚实守法、技艺精湛、博学多才、多专多能的人才,培养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培养合格公民,为国、为家、为社会创造科学知识和物质丰富,推动经济增长,推动民族兴旺,促进人的发展,推动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
因此,教育在社会中起着相当重要作用。
然而这些作用都要通过制定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去实现。
教育既然有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那么教育目的也随着时代的不同发展变化。
中国古代教育家提出通过礼、乐、射、御、书、数的教育培养国之“士”;古希腊的教育家在教育中开设“七艺”,培养健康体魄、有道德、有美感的人;而在哲学成为神学婢女的中世纪欧洲,教育要培养为宗教神学献身的禁欲主义的僧侣。
后来到了人的片面发展时期,出现了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和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这两个理论前者强调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后者恰好相反,认为个人的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应当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
但“文艺复兴后,人的全面发展几乎为近代西方每一个进步思想家推崇,成为贯穿在近代历史文明发展中的崇高理想”。
何谓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
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
这是伟大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不仅在理论建设上有重要的贡献,而且对于所以有关的人的分析和思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所以论述都是彻底的唯物主义的。
都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和其他社会历史条件的客观分析基础之上的。
所以,要对认得全面发展理论有一个正确全面的理解,就是不能不看到这一发展的历史条件。
(一)社会生产力及其决定的分工状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只要机器大工业时代到来,生产的知识含量和生产岗位的流动性增加,让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和客观的需求,才具有一定的可能性。
而只有当生产力的发展达到消灭一切分工的基础,个人和整个人类的真正的全面发展才会彻底实现。
仅仅依靠精神的力量去解除精神上的束缚是徒劳的。
只要打捞发展社会生产力,进行物质基础的变革,才可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社会关系之中最为重要的构成部分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人的发展的制约不仅表现在生产关系决定了谁掌握着发展所需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条件使那一部分人得到发展上,也表现在生产关系还决定了使有条件得到发展的人朝什么方向发展上。
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总是利用自己的统治地位把生产力发展所创造的一切条件据为己有,总是将从事社会有优先发展自己的特殊权利。
所以,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谈到了机器大工业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可能性,要去资产阶级的学校教育为工人子女提供较为全面的教育,另一方面他们又清楚地洞察到饿次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制约,在与意识形态联系紧密的德育和美育等价值教育方面,对资产阶级的学习教育不抱任何幻想。
正如真正的全面发展要求生产力上的根本变革一样,人的全面发展同样需要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根本变革。
(三)教育是实现认得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人的全面发展是整个人类全面发展的总趋势和总目标,也是教育活动的总目标,在社会生产发展允许的条件下,教育只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却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学校教育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不仅是贡献于每个教育对象个体,也是对整个人类全面发展历史进程的巨大推动。
所以,教育活动的改造与物质基础的变革,社会制度的变革一样,都是认得全面发展目标实现的重要条件。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教育目的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论指导。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等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1]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我们必须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1]在新的历史时期,培养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仍然是社会主义教育活动的最高宗旨。
1995年《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个层面是人的心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是从人的心理素质角度概括的全面和谐发展。
第二个层次指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这是将人的生理和心理素质统一起来把握的全面和谐发展。
第三个层次是个体和社会的协调统一和全面发展。
这是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具体地、历史地把握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3]使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总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目的实现必须落实在各级各类不同性质、层次、类别的学校对不同个体的培养上。
而每个受教育的个体是不同的现实存在、有其不同特征的能动性的主体。
所以,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应该是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个体全面发展教育的总和。
个性,是社会化过程中的个体在社会诸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独特性格、文化、素质特征。
①个性是个体的“名片”,是个体社会化存在的外在表征。
社会学家从社会学角度论及教育本质时指出,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个体由出生时的“自然人”成为一个知晓社会规范,掌握一定的人类文化知识的“社会人”的过程就是教育。
在个体的自然遗传因素、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及个体本身的能动性等诸多因素影响下,每个个体的社会化过程都是绝无仅有的“经典”,个体社会化就是促使不同个体的个性健康地发展成长。
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应该是“人的和谐发展”或“个性的健康和谐发展教育”。
[5]“不同的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不同的境地,扮演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经历和经验以及不同的智慧品质、兴趣爱好、价值观念、人生追求,对教育也会有不同的态度和选择。
因此,全面发展不能不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过程,不能不是个人的个性形成过程。
”[3]但在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中,片面地理解社会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含义,机械地强调每个个体在教育过程中要求都全面发展,达到统一的标准、规格,用统一、固定的评价标准去衡量、测评教育活动的目标、结果,从而忽视受教育个体在教育活动中的积极性、创造性、能动性,抹杀对人体健康发展的个性培养,淡化有个性的个体在主动适应和促进我国现代建设中的作用的现象也大量存在。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在指导思想上把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对立起来,用全面发展排斥学生的个性发展,结果不仅损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损害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华中师范大学肖宗六教授在其专著《学校管理学》中曾就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举过“王静能评为三好学生吗”的案例,不管案例讨论的结果如何,案例中关于“三好学生”标准问题的提出本身就发人深醒。
[4]“如果仅提人的全面发展,就很容易在贯彻实施时演变成按同样模式的共同的统一要求,落在个体身上就不是扬长避短,而是“抑长求短”,结果往往事倍功半,适得其反”。
[3]因此探讨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健康发展教育二者的关系显得极有必要。
到底他们有什么样的关系呢?1.适应与超越的关系。
个体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一个不断适应新环境的过程。
适应是个体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教育与环境的影响形成生存和发展能力及其比较稳定的基本品质的过程。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指出受教育者应该具有:(1)他所属的那个社会要求其所有成员必须具有的某些生理和心理的特性;(2)特定的社会群体(等级、阶级、家庭和职业团体)同样要求其所有成员应该具备的某些生理和心理的特征;因此,正是整个社会和每种特定的社会环境决定了教育应该去实现理想。
只有当社会成员之间存在着充分的共同性时,社会才能存在下去。
[3]要维系这种①关于个性的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如奥尔波特:个性是决定一个的行为和思想的心理、物理学体系的个体重的动力结构;阿斯罗:个性这个概念在最一般形态下展示了人的社会性和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历史性确定下来的联系。
陈建功:个性是表明个人对社会自主创造关系的思想与行为的总体特征。
桑新民:个性是指特定时代,特定社会中个体的在身心特征与外在行为特征之和人类得以繁衍的代与代之间的共同性,需要教育在个体的最初阶段向其传达适应集体生活的要求与规范,从而维系和强化这种共同性。
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教育较为完整地体现了这种社会要求,通过在个体的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对其进行影响,期望能为个体的未来生活作好预备,期望能发展个体身体、理智和道德方面的良好状态,为个体适应特定环境,适应社会生活作好准备。
因此,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的最基本的功能体现在培养个体适应社会的能力,使个体能了解和遵守人类的一些共同的规则,从而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教育把个体培养成适应社会生活和现实的人是远远不够的,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培养改造现实世界、推动社会发展的人。
“教育的全部任务就在于有效地促使受教育者的社会化和个性化,但注意的中心应该是形成受教育者的个性,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性和创造性。
”[3]“单纯的消极适应社会只能保证社会的简单延续”[3]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决非简单的延续,而是不断创造和开拓的过程。
在适应的基础上提倡超越,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强调对个体健康个性的培养是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
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强调儿童的表现力、主动性、创造性以及各种活动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
其教育目的是超越,对受教育者的道德和心理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受教育的个体确立主体意识、培养独立人格、发展个性才能,在突破某种均衡中发展。
超越只是适应的新起点,只有超越才有新的适应,才有适应的升华。
适应与发展是互生、互长的。
只有在实践中使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与人的个性发展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不断使受教育的个体在适应中超越,才能使他们的身心不断地发展与完善。
2.共性与个性化的关系。
“教育就是一种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的过程。
”[3]所谓社会化是指共同的社会影响物施加影响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属性培养的过程。
通过社会化使个体的品格特征上带有社会成员所共有的社会规范、意识特征。
以德、智、体、美、劳为内容的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经验的集中体现,致力于个体身上造就共同的社会特征。
社会的发展进步不应也不会仅仅停留在个体对社会历史文化的继承上,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个体的差异性、创造性是推动社会在继承中发展的根本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