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软饮料工艺学期末复习题

软饮料工艺学期末复习题

软饮料练习题1.水中有那些杂质?各有何危害?天然水中的杂质按其微粒分散程度可分为三类:悬浮物、胶体和溶解物。

1、悬浮物:指粒径大于200nm的微粒,其特征为:(1)使水质混浊,静置后自行沉降;(2)主要成分是泥沙等无机物、悬浮生物((如蓝藻类、绿藻类等))和微生物;(3)造成饮料沉淀,影响CO2溶解,影响风味,甚至导致产品变质。

对成品饮料质量的影响:(1)呈现混浊。

(2)可浮在瓶颈产生颈环(3)静置后可沉在瓶底,生成瓶底积垢或絮状沉淀(4)悬浮物质会使碳酸饮料中的二氧化碳迅速消耗。

(5)浮游生物和微生物影响产品的品质。

2、胶体:粒径大小在1-200nm的微粒,其特征为:⑴、具有光束通过被散射而成混浊的丁达尔现象⑵、胶体稳定性。

⑶、多数是无机胶体(如硅酸胶体和粘土),由许多离子和分子聚集而成,是造成水混浊的主要原因。

少数是有机胶体(如蛋白质、腐殖质等),是造成水带色的主要原因。

胶体物质对成品饮料质量的影响,(3)影响水的味道和气味:H2S,NH2(动植物残骸分解);(2)变色。

;(1)混浊。

3、溶解物:粒径在1nm以下,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存在于水中的微粒。

⑴、溶解性盐类:其在水中的总含量成为“硬度”或“碱度”。

⑵、溶解性气体:可能影响饮料的风味和色泽,特别是碳酸饮料中CO2的溶解度(量)及产生异味。

2.果葡糖浆作为一种新型甜味料在饮料中使用,越来越受重视和欢迎,原因是什么?试从其加工性质方面简要回答。

果葡糖浆也称高果糖浆(HighFructoseSyrup)或异构糖浆,它是以酶法糖化淀粉所得的糖化液经葡萄糖异构酶的异构作用,将部分葡萄糖异构成果糖由葡萄糖和果糖组成一种混合糖浆。

果葡糖浆为无色无嗅液体,在常温下的流动性好,使用方便,在饮料生产和食品加工中可以部分甚至全部取代蔗糖,而且,与蔗糖相比更具醇厚风味,应用于饮料中可保持果汁饮料的原果香味。

果葡糖浆的优点主要来自其成分组成中的果糖,并随果糖含量的增加原果风味更明显。

果糖经人体服用后,在小肠内的吸收速度缓慢,而在肝脏中的代谢速度较快,代谢中对胰岛素的依赖较小,故不会引起血糖升高,这对糖尿病患者较有利。

在医药上,吡喃果糖可以加快谢作用,用于治疗乙醇中毒,静脉注射500mL、质量分数为40%的果糖溶液可达到较好效果。

果葡糖浆还能抑制体内蛋白质消耗,作为运动员和体力劳动者的营养补给剂。

果糖的溶解度高、果糖的抗结晶性能好、果糖的保湿性能好、果葡糖浆的渗透压大、果葡糖浆的发酵性能好。

3.饮料加香时应注意的问题。

考虑到香精物质在高温易分解或挥发,饮料工艺中加香一般在加工饮料的后半段,即杀菌后再添加,加香时应控制温度,避免出现杀菌后微生物二次污染,如是固态饮料如冰淇淋更应严格控制温度和老化时间.4.二氧化碳在碳酸饮料中有何作用?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量受哪些因素的制约?作用:1、清凉作用:当二氧化碳从体内排放出来时,会把体内的热带出来,降低体温,使人有凉爽之感;H2CO3↔CO2+H2O2、抑制微生物生长,延长货架期;3、突出香味,增强风味口感;4、具有特殊的刹口感,增加对口腔的刺激。

制约因素:1、二氧化碳气体的分压力温度不变时,CO2分压增高,溶解度随之上升,在0.5MPa以下的压力时,呈线形关系。

在设备允许的条件下,提高CO2压力可增加溶解量。

2、水的温度压力较低时,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水温较低,CO2的溶解度增高;反之,温度升高,溶解度下降。

3、气液接触面积与时间一般说来,接触面积越大、时间越长,CO2的溶解量越大。

但时间太长生产效率降低,故一般从扩大气液接触面积入手,让水在汽水混合器中分散成喷雾状或薄膜状与CO2混合。

4、气液体系中空气的含量在0.1MPa、20℃时,1体积空气的溶解量可减少50倍体积的CO2的溶解量。

5、液体的种类及存在于液体中的溶质在标准状态下,CO2在水中的溶解度为1.713,在酒精中为4.329;溶液中的胶体、盐类有利于CO2的溶解;而悬浮杂质则不利于CO2的溶解。

5.水果与蔬菜中的有机酸在加工过程中有何特性?有机酸是一类含有羧基的酸性化合物,通常部分呈游离状态,部分呈酸式盐状态存在于食品中。

主要的有机酸有乙酸、乳酸、丁二酸、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等,少量存在的有机酸还有富马酸、马来酸、甲酸、草酸等。

有机酸种类和含量的高低与食品品质优劣有重要关系,是影响水果、果汁、酒等食品口感和风味的重要物质,也是果实成熟度、耐储藏性、加工性的重要依据,表征产品的质量,判断果汁的真假及存储食品是否变质。

不同食品有不同的特征酸,相同种类、不同产地,其特征酸不同,新鲜程度不同其特征酸的浓度也不同。

例如:酒石酸是葡萄酒酸味的主要来源,不仅参与了葡萄酒味感的平衡,还维持了葡萄酒的低pH值。

苹果酸在葡萄酒酿造时的分解降低了酸涩度、粗糙度,提高了酒的细菌稳定性,发酵产生的醛类、酯类等能很好的改善酒的风味。

乳酸、乙酸和琥珀酸作为发酵产生物,其含量不高,但对葡萄酒的酸味、酒体的稳定性有重要影响[3,9-10]。

对葡萄酒来说,无论是香气、花色苷的变化,还是整体口感,都与有机酸含量的变化息息相关,对有机酸的分析可以控制葡萄酒酿造过程中不同时期的酸度。

6.写出果汁和蔬菜汁的一般加工工艺流程。

(1) 取汁前处理(原料选择、清洗)(2) 破碎、取汁;打浆;浸提(3) 粗滤(4) 澄清与精滤(5) 成份调整、混合(6) 均质(7) 脱气(8) 浓缩(9) 芳香物回收(10) 干燥与脱水(11) 杀菌和包装7.试述豆奶生产中制浆与酶的钝化工序及该工序要注意的问题。

(1)需要保证豆浆温度在80~90℃,时间需要保证在25min,将脂肪氧化酶彻底钝化。

(2)严格按照相关比例以及规定等添加脂肪,同时将脂肪与豆浆进行混合乳化,同时需要将其中较大的脂肪球打碎,在打碎脂肪球的过程中,需要利用均质机,以保证粗颗粒细化,从而形成较为稳定且均匀的乳浊液(3)需要将pH控制在6.7左右,不仅可以保证豆奶有着良好的色泽,同时也避免了蛋白质沉淀问题,为后续消毒(4)灭菌工作提供保障(5)在135℃下进行杀菌时,需要保证杀菌时间在6~9s,然后将温度迅速降低到40~60℃。

(6)为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有害物质对人体造成的影响,将豆浆在90~100℃下处理15min,将大豆当中的有害物质去除或者破坏其中的有害物质。

8.试述蛋白质浓度对蛋白饮料稳定性影响。

蛋白质浓度:在植物蛋白饮料中,同时存在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和蛋白质-脂类相互作用,前者易导致絮凝产生沉淀,而后者则有利于体系的稳定。

蛋白质浓度对这2种相互作用都有影响。

此外,这2种相互作用也受到蛋白质理化性质的影响。

植物蛋白质和脂类的种类复杂,其理化性质与其组成、结构等有直接关系,而目前,在植物饮料领域对于具体种类的蛋白质之间、蛋白质与脂类之间的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还较缺乏9.试述pH对饮料稳定性的影响。

蛋白质分子表面的极性基团与水分之间的吸引力,使蛋白质分子在水溶液中高度水化,从而在其分子周围结成一层水化膜,形成稳定的蛋白质胶体溶液。

溶液的pH值对蛋白质的水化作用有显著影响。

在蛋白质等电点附近水化作用最弱,蛋白质的溶解度最小,溶液的pH值离蛋白质的等电点越远,则水化作用越强,溶液越稳定。

例如:pH6.7一7是核桃乳饮料的最佳pH范围.在研制复合稳定剂时,需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最好能使复合稳定剂的pH值控制在这一范围内。

当pH为6.0。

一6.6时,核桃乳饮料就开始发生凝聚,产生类似于豆腐脑的现象。

当pH值在5.9以下时,核桃乳就凝聚成大块,其中的水开始析出,导致液相与固相分离核桃乳饮料被彻底破坏。

10.碳酸饮料常见的质量问题有哪些?如何防止?质量问题:(一)汽水中的杂质指肉眼可见,有一定形状的非化学反应产物。

(二)没“劲”汽水没“劲“是习惯叫法,实际上是没气,更确切地说是CO2含量太低或没有。

这样的汽水开盖时无声,没有气泡冒出。

(三)混浊,沉淀主要是由于原料处理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及细菌的繁殖造成的。

(四)糊状在汽水生产出来后,放置几天,瓶中有乳白色胶体状物出现,往外倒时成浆糊状。

(五)辣味有的汽水甜味不足,辣味有余,但又不是薄荷等原料的辣味。

喝下去以后很快让人打嗝,甜味、香味等都不足。

防止措施:一.减少微生物污染,造成不利于微生物生长繁殖的环境1、控制微生物的进入改善工厂环境卫生,保持车间清洁;加强设备、机械的清洗与消毒;加强容器的清洗与消毒;加强水处理及原辅材料的保管和处理。

2、加强杀菌包括糖、设备、容器的杀菌。

3、改变微生物生存环境在允许的范围内添加适量防腐剂;减少饮料中溶解的空气,尤其是氧气。

二、选择适当的配方及合理的工艺合理的糖酸比;正确的调配顺序。

三、选择性能良好生产的设备特别是碳酸化和灌装设备。

四、稳定原辅材料质量严格按有关标准验收原辅材料,如色素、果汁、白砂糖等;尽量稳定原辅材料购进渠道,减少由于厂家、产地等的质量差别。

五、加强成品的保管,注意避光、避高温等。

11.蛋白饮料常出现的质量问题有哪些?如何防止?质量问题:油层上浮(环斑现象)──油水分离;絮凝──蛋白质部分聚集,可逆;凝结──蛋白质沉淀,油滴聚集,不可逆解决方法:适量乳化剂、增稠剂、品质改良剂等,保持稳定。

12、果汁澄清的原理?果汁中的亲水胶体主要由胶态颗粒组成,这些颗粒中含有果胶质、树胶质和蛋白质。

通过电荷中和,脱水和加热等处理方式,都可引起胶粒的聚集沉淀,一种胶体能激化另一种胶体,很容易被电解质所沉淀,混合带有不同电荷的胶溶液,能使其产生共同沉淀。

这些特性就是澄清时使用澄清剂的理论根据。

常用的澄清剂有明胶、硅胶、膨润土、单宁等。

⑴、自然澄清法:经长时间的静置,可以促进果汁中的悬浮物质沉淀。

果胶物质逐渐水解,蛋白质和单宁逐渐形成不溶性的蛋白单宁盐。

所需时间较长,仅用于亚硫酸或防腐剂半成品保藏的果蔬汁。

⑵、明胶--单宁澄清法:澄清机理明胶、鱼胶、蛋清等蛋白物质,可与单宁反应形成不溶性的单宁酸盐络合物,此络合物在沉淀的同时,果汁中的悬浮颗粒被缠绕而随之下沉。

果汁中的果胶、维生素、单宁和多聚戊糖等带负电荷,而明胶、蛋白质、纤维素等在酸性介质中带正电荷,正负电荷相互作用,使胶体物质不稳定而沉淀,果汁得以澄清。

注意事项:下胶前应先做小试,以正交试验确定明胶、单宁用量。

下胶不足不能有效中和胶体电荷,达不到澄清的目的。

下胶过量,容易形成新的胶体体系,也不能澄清明胶能与花色苷类色素反应,会使单宁含量少的果汁变色。

果汁中如含高铁金属离子,会影响明胶的沉淀能力。

明胶先用冷水浸胀2~3h后加热50~60℃,浓度3%左右,备用。

常用明胶100~300mg/L果汁,单宁90~120mg/L 果汁。

此法在较酸性和温度较低条件下易澄清,但对含花色苷果汁会发生部分褪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