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编号:YT-FS-3091-62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状况调查报告(完整版)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互惠互利共同繁荣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状况调查报告(完整版)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
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生命意识状况并寻找有效的教育对策,我们对上海市100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生命意识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生命现象已形成基本认识,但对于死亡现象存在一定程度的认识偏差;大学生大部分对自己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具有比较明晰的学习动机,对生命价值有所体验与感知,但层次较浅,视野较窄,缺乏自觉和主动意识;大学生基本具备了承受生活压力、经受挫折的能力和耐力,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但生命质量有待提高。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主张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
”[1]的确,教育以育人为根本,让学生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人,这是教育的初衷,也是其最本质和最高的价值与目标。
大学生是否有明确的生命意识和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关系到他们一生的命运,也关系到无数家庭的幸福和谐,更关系到国家的前途与未来。
所谓生命意识,就是让个体意识到自己生命的存在,意识到他人生命的存在,意识到世界上一切生命的存在,以及生命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和关系。
生命意识是生命认识、生命情感和生命行为的统一。
当人们具有生命意识时,他们才会理解生命的价值,从而珍惜生命、保护生命。
因此,培养、发展、提升生命意识乃是生命教育的目的。
一、研究设计1.研究方法本研究属于基于定量研究基础上的解释性和探索性相结合的研究。
研究过程中,通过问卷调查、文献分析的定量方法来实现客观描述与宏观预测;同时,考虑到研究事实的丰富灵活性,辅之自由访谈,以实现对于社会事实的深入细致理解。
2.样本的抽取与资料的收集处理本研究使用的数据来源于XX年10月进行的“上海市高校大学生生命意识状况调查”。
该调查的问卷发放、回收及访谈在上海市10所高校进行。
调查的抽样方式是先选取10所比较有代表性的大学,然后再在这10所高校内随机抽取学生。
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由被调查人员自行填写,然后再由工作人员收回。
本次调查在10所大学等量发放问卷110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1008份,有效回收率为91.6%。
全部问卷资料经过核实编码后,输入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逻辑纠错处理,并加以统计分析。
3.样本的基本情况调查样本中,男女性别比例适当,涵盖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和研究生各年级段学生,文科和理工科学生比例比较合理。
其中男生占54.4%,女生占45.6%;文科学生占38.5%,理工科学生占61.5%;大一学生占15.0%,大二学生占15.2%,大三学生占31.9%,大四学生占24.1%,研究生占13.8%。
二、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状况描述1.对生命现象的理解人总是要认识到某种对象,并具有一定的知识时才有意识,生命意识的核心是生命认识。
人对某一生命对象的意识,总是将其纳入到客观事物中去感知、观察,从而认识到这一生命对象的意义。
但凡生命都是有始有终,对生命现象的基本认知就是对生与死的认知。
对于死亡现象,调查显示,有69.30%的大学生认为“人死了,生命就结束了,不会再活过来”,有25.10%的大学生认为死亡是“在这个世界消失,去了另一个世界”,甚至还有5.60%的大学生认为“人能死而复生”。
大学生由于阅历的增加、各种宗教思想的影响,对此问题的思索更为复杂,更易产生困惑。
大学生不再像中小学生那样对死亡这一抽象概念的认识仅仅停留于机械记忆水平。
而这从另一方面也反映我们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的薄弱与缺失。
大学生虽然已经成年,有了一定的生存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较未成年人成熟、自我意识强。
然而,当今世界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使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使他们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困境。
甚至有的大学生由于缺乏对生命应有的热爱、尊重和珍惜,一旦遇到挫折和委屈,就会做出极端行为,甚至走上人生的不归路。
调查显示,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6.80%的大学生“经常有”自杀念头,“偶尔有”的占25.40%,“没有”的仅为67.80%,不到七成;当遭到别人严重冒犯时,7.40%的大学生“经常有”杀死别人的念头,“偶尔有”的占27.20%,“没有”的为71.10%。
性别差异和自杀念头产生频率交互统计及检验表明,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有7.7%的男生“经常有”自杀念头,女生为5.9%,略低于男生。
由此可以看出,性别差异和产生自杀念头频率并没有显著相关。
性别差异和杀死别人念头产生频率交互统计及检验表明,当遭到别人严重冒犯时,10%的男生“经常有”杀死别人的念头,“偶尔有”的占25.9%,“没有”的为64.1%。
在女生中,“经常有”杀死别人念头的占4.6%,“偶尔有”的占16.3%,“没有”的为79.1%。
由此可以看出,性别差异和杀死别人念头产生频率有显著相关。
调查显示,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居首位的是“生活压力大”(27.2%),接下来依次为“看不到前途”(26.6%)、“学业压力大”(20.6%)、“失恋”(15.4%)、“其他”(10.2%)。
大学生是处于成熟与不成熟、独立与不独立之间的特殊群体,特定的时代背景使他们承受着更加尖锐的挑战:他们必须努力完成学业,同时还要关心所学知识能否适应未来需要;必须掌握最基本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信息时代获取新知识的基本素质;必须拥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必须塑造能够融入和谐社会的健全人格。
诸如此类的高期望值,必然给他们带来心理的紧张和压力。
2.对生命价值的感知生命价值,简言之,就是活得有意义。
霍普金斯大学的社会科学工作者曾经对48所学院的7948名学生作过一次调查,当问及他们目前最重要的是什么时,78%的学生回答他们的首要目标是寻找人生的目的和意义。
[2]本研究对“生命价值”的操作定义首先是肯定自身存在的价值,其次是肯定自己从事的活动的价值,再次是肯定自己之于他人的价值。
调查问卷涉及生命价值的项目有:是否自信、对学习生活的评价、朋友关系、生活的主体性等。
(1)“你喜欢自己吗?”是否喜欢自己,是自信的基础。
调查显示,67.1%的大学生喜欢自己,23.1%的大学生不置可否,还有9.8%的大学生称“不喜欢自己”。
交叉分析发现,在这个问题上男女生存在性别差异,其中喜欢自己的女生占68.8%,男生占65.6%,相比较而言,女生更为“自恋”,高出男生近3个百分点。
(2)“当你把一件事情做得很糟糕时,你会如何?”是否自信,还体现在遭遇挫折时,是否仍能相信自己并愿意努力克服困难。
调查结果显示,64.60%的大学生的态度较为积极,认为“没关系,下次会努力做好”,其中男生占65.90%,女生占63.30%;27.80%的大学生因此否定自己,觉得自己“无用”,其中男生占28.40%,女生占27.20%,性别差异不显著。
年级比较来看,76.90%的大学一、二年级学生态度较为积极,大学三年级以上对待挫折的态度较为积极的学生为52.30%,年级差异明显,低年级态度更为积极,高年级则趋向消极对待挫折和采取无所谓的态度。
(3)“你有几个好朋友?”人际交往,尤其是同龄人之间的交往,也是体现自身存在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
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大学生都有好朋友,并且好朋友的数量较多,拥有超过10个好朋友的人数百分比最高,占34.80%,其次是有3~6位好朋友的,占34.40%。
交叉分析表明,具有较多好朋友的大学生经常产生自杀念头的比率为 1.80%,而没有好朋友的学生经常产生自杀念头的比率却高达26.10%。
因此,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的性格,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缓解大学生的压力,减少大学生自杀几率。
(4)“你自己能做主吗?”生活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也是体现自身生命价值的重要方面,“自主”指的是自己有决定权,而“主动”则反映积极的生活态度。
大学生身心已基本发育成熟,有60.10%的大学生认为“有自己的主见”,但同时也有28.60%的大学生“容易被别人的看法左右”,甚至还有2.80%的大学生“一切听父母的”。
3.对生活质量的体验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 qol)又称生存质量、生命质量,它是在who提倡的健康新概念的基础上构建的,是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体现。
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是指大学生现时生活经历的客观状态及其主观感受。
为全面了解大学生的生活质量状况,本次调查作为衡量大学生生活质量的指标有基本心境、对生活的满意度、日常生活的充实程度等。
快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生活质量。
美国心理学家威斯曼用“个人感受”量表测量得出:快乐被感受为生活是充实的体验。
快乐能激励人前进,积极向上;快乐能使人精神振奋,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快乐能激励人努力完成任务;快乐能使人承受生活的压力和负担,提高经受挫折、克服痛苦的能力和耐力。
快乐的人善于适应困境,能在黑暗中寻求光明、等待光明。
但在我们的调查中,只有34.7%的大学生表示“经常很快乐”,58.10%的大学生“有时快乐有时不”,7.20%的大学生则“经常不快乐”。
关于“今天有没有让你开心的事”,36.50%的大学生能在平常的一天中感受到快乐的情绪。
那些“有开心的事”的大学生,他们的开心大多来自日常的生活,比如“吃了一顿热乎乎的早饭”、“和朋友一起玩”、“看了炫目的绘画,令人倾心”、“和男/女朋友散步”、“购物”等。
但29.20%的学生直言当天“没有快乐的事”,还有34.30%的学生不置可否。
一个人快乐与否,取决于他的心态是否积极。
生活中并不缺乏快乐,而是缺乏发现的眼睛和感受快乐的心。
快乐和生活的满意度是直接联系的,是否拥有快乐积极的心态会对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
根据被访者所填内容进行归类,发现大学生的烦恼主要来自四个方面,其中最大的烦恼是“对自己的某些方面感到不满意”,占45.10%。
首先是对自己的外貌不满意,比如个子矮、太胖、鼻子塌等;其次是粗心马虎;再次是身体或个性方面的某些欠缺,如性格孤僻不爱说话、太笨、结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