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走进儿童生活

走进儿童生活

走进儿童生活
在小学习作教学中,学生作文脱离生活,经常出现“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现象,这是因为学生作文缺少丰富的生活,真实的情感,纯真的语言。

那么如何让学生习作向儿童生活回归,向童心回归,写出符合儿童情感语言的习作呢?下面,我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引导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
陶行知认为:“写作文应该寻到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断地涌出真实的水来。

”那么写作的源头在哪儿呢?我认为源头“就是孩子们多彩的生活。

”生活是真实的,大家都经历的,只要认真的感受了生活,这种真实的生活就会出现在习作中。

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身边事物的变化,学生用自己眼睛发现的,就会感到特别高兴,从而把它记忆下来,流畅的语言便会伴随着自己的情感自然而出。

在初学写作时,不应强调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差异,要消除孩子们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的心态,以“我手写我心”。

如写《春天的早晨》这篇习作时,正值春天来临的时候,我要求学生先观察自己生活的周围早晨有什么?植物有什么变化?学生的发现都有不同,习作课上再进行写法的指导,学生就不难抓住早晨的特点写出生动而富有新意的作文。

在此之中,我还要求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要多观察,能将观察到的随笔写下来,并在写作中能随即应用。

二、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写出动起来的作文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生活的场所,就是我们学生写作的天地,如果学生的作文拘泥于课堂、束缚于教材,我们的作文教学就进入了一条死胡同。

有位特级教师曾说过:“玩得越痛快,才能写得越有味”。

所以我告诉孩子们大自然是美丽的,生活是绚丽的,玩耍是快乐的。

假期中,应该放开手脚和小伙伴们玩个痛快……在那里,你会发现许多旁观者发现不了的细节,获得最真切痛快的感觉。

从而,我要求学生在假期里,写一写自己的生活感受,将那高兴、难忘、痛快的一面写成几个片段。

开学之时,根据抽出时间,讲写法指导,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补充,这样孩子们的作文就会情真意切,有声有色。

三、引导学生在不同生活阶段写不同习作
新课标特别强调在写作中注重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步发展。

对各阶段的要求也不同,同一问题、同一学生、三年级与五年级的要求就不一样,每个阶段写的都是当时的生活经历,表达当时的观察力、想象力、判断力,运用他们当时的语言积累。

以“我的妈妈”为例,如果让二年级的学生来进行写作,他们只要能写几句连贯通顺的话:说清妈妈的外貌、性格特点就可以了。

三四年级学生对自己的妈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可以通过简单的一两件事来介绍自己的妈妈。

进入五六年级时,再写“我的妈妈”形式就会很多,因为这个阶段他们对妈妈的一切做法有了
一定的认识,会写“母爱的伟大”“唠叨的妈妈”“我误解了妈妈”等等。

正所谓是“春天年年来、年年春不同”。

随着孩子们观察力、思维力的不断发展,作为教师我们要用每个阶段的习作来让孩子们记录下自己的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生活中写出更具体、完整的习作。

四、引导孩子们用心灵去体验生活
孩子们对事、对人有自己的判断和体验,但由于社会与家庭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他们很少思考。

因此,对于感动、对于生命他们有时很漠然,他们可以津津有味地谈论如何把小鸟折磨致死还觉得“很有趣”。

对于同学的帮助,一句“谢谢”推卸所有的感激……这是孩子错了吗?不,是我们对孩子引导太少。

因此,我们要帮助他们用情感去体验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身边的小生物,为避免枯燥的说教,可从孩子们感兴趣的小事做起,如关爱小动物,引导他们认识动物之间的友谊,和他们一起查阅动物趣闻。

这些知识的获得会激发孩子对一草一木、一虫一鱼的兴趣,他们就会在日常生活中留心接触到的动植物,细心观察他们,热情介绍他们,让同伴们分享发现的快乐,从而习作也会写得趣味盎然,并由此启发孩子们内心的善良。

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走进学生生活,是我们教师应该懂得的。

有一次,我和学生们比手劲,他们各个跃跃欲试,比赛开始了,我不甘示弱,取得了胜利,此时教室里什么声音都有,看着兴奋、激动的孩子们,我说:“你们愿意把今天的欢乐记录下来吗?”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好”。

不到一节课,所有的学生都完成了这篇作文。

他们在文中写到:“彭老师赢了,她得意洋洋,而我们却有说不出的不服气。

”同学们的喊声此起彼伏……一句句精彩的话语跃然纸上。

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新题材,获得新体验,求得新感悟,才是写作创新训练中的信息之源。

要想让学生写出好作文,必须先让学生到生活实践中去找素材,从生活实践中吸取营养,只有这样孩子们写出的作文才会言之有物,情真意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