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日益“功利主义”的心态[摘要]:“功利主义”由来已久,它直接影响到一个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成,由于教育和社会等等客观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现在“功利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向了身在“象牙塔”里的我们。
于是当代的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很多“功利主义”分子。
他们的一些行为表面上看起来令人费解,然而,当我们静下心来,理性思考的时候,我们却愕然发现,这些行为的背后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推动,它就是“功利主义”的毒瘤。
然而遗憾的是,无知的我们却很少有人意识到“功利主义”的存在以及它的危害性。
本文通过一些真实的社会现象,再现了当代大学生在“功利主义”心态的驱使下做出的一系列“好笑的行为”,继而理性的分析了这些表象产生的社会和个人因素。
[关键词]:功利主义、价值观变迁、深层原因。
一、一些社会现象所引发的思考我们从小就接受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
时至大学,这种传统教育我们已经“沐浴”了十几载。
在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中,虽然体现崇高理念的集体主义观念仍占主导地位,但是不得不承认,我们从小受到的主流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正在世俗的功利主义的围攻。
以至于如今出现了一些表面上让人费解,但冷静的分析后却让人痛心疾首的“怪现象”。
譬如,在一项关于当代大学生入党动机的调查中,对“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寻找精神寄托”占8%,“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占7%,“为更好地服务人民”占2%,“为以后找工作方便”占83%。
根据对调查数据的分析,这些动机中,既有追求理想的精神动力,也有实现个人自身价值的利益考量,但表现突出的是入党动机的功利性。
抱着功利化动机入党的大学生,把入党作为实现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而不是一种崇高的信仰,他们考虑的往往是如何利己,而不是如何更好的服务他人。
他们入党是为了给自己带来名、利、权等方面的资本和实惠,可以在以后寻找工作时增加一个及其重要的筹码。
当今的大学生选择到农村工作,意愿多样。
例如,在农村工作有利于积累基层工作经验,为将来再择业打基础;有利于充分发挥自身能力,有较大发展潜力与上升空间;大部分大学生村干部在农村长大,期望为家乡发展做贡献等。
但是,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担任村干部存在功利化目的,如为了报考公务员时获得优先录取条件。
有的学生认为,农村工作比较轻松,报酬尚可,即使工作不努力,也不会产生严重后果;部分学生把到农村锻炼作为选择更好岗位的“跳板”,缺少扎根农村、长期奉献的打算。
假如一个国家的行政管理部门多了这些所谓的功利的“聪明人”,那他们势必会像蛀虫一样慢慢的吞噬掉整个民族的明天。
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在暑假中积极地投身到各种社会实践中,在四川地震灾区,国内各地高校“支教”团扎堆,在交通便利、被领导人视察过的“知名”学校,不少支教志愿者不得不干起了抢生源的活儿(偏僻、不知名的学校则少人问津)。
此外,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越来越重视媒体的报道,一些社会实践团队甚至还设立了“媒体联络部”或“宣传组”等部门,有专门的学生负责和媒体记者联系报道事宜,媒体记者经常会接到这些团队接二连三请求登报介绍实践情况的电话。
诸如此类的社会怪相可谓层出不穷,见惯不怪,这些仅仅是其中的冰山一角。
在“功利主义”心态的影响下,当代的大学生可谓丑态百出。
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作为一种伦理思潮产生于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之后,由哲学家培根和霍布斯等启其端绪,中经18世纪洛克、孟德威尔、休谟和斯密等思想家的诠释,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英国哲学家边沁和密尔正式形成了系统的功利主义学说[1]。
西方的功利主义,作为西方经院哲学禁欲主义的对立面,有其积极进取的历史功绩,西方物质文明至今仍然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这种功利主义也是起到一定作用的[2]。
但另一方面,它至少诱发了人们的“金钱至上”、“人欲横流”的消极面。
记得高中时班主任曾经说过,最纯洁的友情就是建立在中学阶段。
当时涉世不深的我们都曾经怀疑过这句话的正确性。
当步入大学校园后,自己才真正的懂得这句话的正确性。
当面对助学金的时候,很多的同学便会变得极端的不冷静,再好的同学都可能为此反目。
同学中之间多的是那份恶意竞争与背后猜疑,少的是那种“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胸襟。
这难道不也是“功利主义”在作祟吗?“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对于金钱的过度欲望点燃了我们的功利之心,烧毁了本该纯洁的友谊。
就连神圣的入党,也被某些同学当做利益的阶梯,不惜一切手段与代价疯狂的攫取。
假如一个国家的政党都被这些功利化的蛀虫啃噬的话,我真的不知道这样的一个民族前途何在?这样的一个民族要想复兴,靠的又是什么?难道这是危言耸听吗?翻开我们中华民族屈辱的近代史,我看到的史册上密密麻麻的写着几个血红的大字“卖国求荣”。
“功利主义”蒙蔽了他们的双眼,让他们忘记了自己的责任。
身为天之骄子的我们的当代的大学生难道还想重蹈覆辙吗?功利主义的最大危害性在于,它让人们变得目光短浅,只注意眼前的既得利益,而不去思考这样做的后果。
假如放任这种社会心态蔓延,那么,在不远的将来。
“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个人的或国家的),都被归纳为商业关系,或者换句话说,财产、物成了世界的统治者。
”[3]有这样一群实习生,他们在实习期间非常随意,有时不请假就可以“罢工”。
本来实习期为三个月,但他们往往工作连一个月都不到。
其余时间,不是回老家探亲,就是游山玩水,理由总是很充分。
在单位实习时,他们总喜欢坐在角落,也很少向老师提问。
遇到困难时,他们不及时与老师沟通,自动停止工作,要交工时才说无法完成,导致项目进度停滞不前。
实习结束时,他们到领导那里盖了个章就不声不响地走了。
他们实习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拿到学校的学分,混一个毕业文凭。
对他们来说,学校规定的必修课成为了他们的公选课,学校的年终结业考试,成了他们躲猫猫的斗秀场。
读大学,已经功利化为了简单的拿学分,混文凭。
真的不知道,这样一帮所谓的“天之骄子”将来如何承担起建设祖国的大任。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孔夫子的话早已丢到了九霄云外了吧!二、产生这些表象的根本原因主观因素: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虽然在生理层面上已经年满18周岁,成为了一个成年人。
但是,大学生特殊的年龄阶段决定了我们的心智还未走向真正的成熟。
我们的心理仍然处于“黄金生长期”。
人生观、价值观存在着极大的波动性,自觉抵制外界不良思想的能力依然很弱。
当代的大学生几乎全是80后、90后,年轻气盛,社会阅历浅,是非美丑的判断仍旧不够成熟。
在行为上极易出现盲目的“跟风”现象。
“面临新的形势,他们不能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参与激烈的竞争,导致崇拜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产生功利心理。
”[5] 当面对激烈的挑战的时候,大学生往往显得手足无措,继而他们只能借助于投机取巧的“功利主义”。
与此同时,有一大批大学生不能够给自己一个正确的人生定位,现在的很多家长给予子女的期望值过高,这样子女们就背负了巨大的家庭责任,而相应的挤兑了社会责任,当他们无法通过自己的正当的努力完成父母的期待值时,他们就会转入利用“功利主义”帮助他们去实现那“高不可攀”的家庭目标。
客观因素:(一)、当前教育体制的影响目前,中国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学而优则仕”、“读书为了当官”、读书为了功名利禄“等等功利主义,缺乏真正关注人的内在素质的发展,从而导致了教育的浮躁、浅薄,重结果,轻过程。
[4]我们从刚上学一直到大学,父母就给我们灌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只要学习好,什么都搞到”的极其功利的思想,在这种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带上功利的的应试教育的想法。
为了获得一个好的成绩,我们不讲诚信,考试舞弊。
为了拿到一个好的文凭,我们毕业论文造假等等。
而对于老师而言,升学率与个人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有些师德缺失的老师,不再去关注学习成绩差的“劣等生”,转而全身心的关注那些可能会给他们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优等生。
整个社会的衡量标准都在发生严重的扭曲,这就直接导致了我们现代的大学生功利主义心态的滋生。
从而间接导演了以上案例的出现。
(二)、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间接影响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打开国门,拥抱世界,积极地融入到世界这个大家庭中。
然而,世界的融合就像一把双刃剑。
在为我们披荆斩棘的同时也无意中划伤了我们自己。
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随着中国社会的结构转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为西方功利主义提供了社会现实基础。
功利主义及其价值观不断向大学渗透,强烈冲击当代大学生的价值体系。
很多意志不坚定的大学生就滋生了“享乐主义”和严重的“拜金主义”。
他们只贪图眼前的享受,奉行“过一把瘾就死”的生活原则和人生信条。
遇到困难,马上退缩。
见到蝇头微利,则趋之若鹜。
“功利主义”使某些大学生完全追求物质享受。
“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傍大款”等等思潮更是严重冲击着中国人传统的思维体系。
如出现大学生热衷的当“官”现象。
成为一名学生干部原本是锻炼自我、促进自身发展的良好平台,可在就业压力、入党、评优等现实面前,这一良好初衷已变质。
不少企事业单位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时常将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是否曾获得优秀学生干部称号等作为考量应聘者能力的标准。
在同等情况下,学生干部和非学生干部、优干与非优干、党员与非党员有着不同的境遇,被淘汰的往往是没有“学干”经历和各种荣誉称号的毕业生。
此环境熏陶下,大学生考虑的不是能力与素质的提高,而是为将来就业增加砝码,只注重参加过程,不求效果与质量,竞当“校官”的动机染上功利色彩。
(三)、中国封建传统思想的荼毒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历史,所以导致了我们现在的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有很多的封建残存思想,比如“官本位思想”。
在大学里经常可以见到这样一种领导,他们高高在上,“驾驭”着整个学校的未来发展。
他们是权威,不容许任何人的质疑与挑战。
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他的下面有一群这样的官僚。
他们在乎的不是学术的发展,而是学校的名气与直接的经济利益。
在他们眼中,权利大于学术。
有这样一种封建残存思想的大学里的管理者,几乎会不假思索的复制行政组织的管理模式,从而一方面使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学术官僚”,另一方面又培养出只服从命令却不尊重学术的大小官僚。
由此便会形成一个只以物质生产的标准作为衡量尺度的怪胎。
从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就不可避免的带有一种“物质至上”的“功利主义”思想。
他们一切行为的出发点都是以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利己主义”。
参考文献[1]张林英.当代大学生功利主义倾向的成因与对策研究[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第03期:第75-76页.[2]穆勒.功利主义[M].上海:商务印务馆,1957:第7页.[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第674页.[4]魏宇.当今教育与功利主义[J].当代广西,2004第01期:第20页.[5]胡良人,韦光军.克服功利主义端正入党动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