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的居住景观“场所精神”研究摘要:本文重点研讨在历史文化名城中新建居住区景观设计中,保持其城市历史,地方特色的重要性并对此提出一些设计原则与建议。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居住景观场所精神ABSTRACT:Following study on the design of residential area landscapein historical and culture city,author propose some principle and advice about design on the important of the cities’history and local characteristic.KEY WORDS:Historical and culture city,Urban Residential landscape, Place meaning一历史文化名城的居住区景观存在问题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文明的历史古国,五千年的文明作为世界上一支从来未曾间断的文化奇迹一直传承着。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我国政府一贯重视对历史文化的保护。
自1982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分三批审批公布了99个历史文化名城。
这些城市虽然有大有小且性质不同,但是有着共同的特点:“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
本文重点研讨在历史文化名城中新建居住区景观设计中,保持其城市历史,地方特色的重要性并对此提出一些设计原则与建议。
尽管人们已经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有了一些了解,但仍有必要对相关概念作简要回顾。
应该看到,当前我国一方面呼吁保护历史文化,另一方面却又在大拆大建,“中国20年以建设的名义对旧城的破坏性超过了以往100年。
”《马丘比丘宪章》中指出:“不仅要保存和维护好城市的历史遗迹和古迹,而且还有继承一般的文化传统,一切有价值的说明社会和民族特征的文物必须保护起来。
”而《威尼斯宪章》中指出:“历史古迹的概念不仅包括单个建筑物,而且包括能从中找出一种特殊文明,一种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的见证的城市或乡村环境。
”由此看来,作为历史文化的保护不应仅仅停留在对于古迹和遗址的单体建筑物上,扩而广之是对整个对于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街区的保护和再利用。
这称之为显性保护,与之相对应的是隐形保护。
就是对于历史事件的遗存,传统街区的空间格局,地方生活模式以至于民俗民族特色等加以重构再现使之传承延续。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也是历史文化的象征,历史文化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
城市整体景观体现着一个城市的历史变迁,文化底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同时为居住区提供着一种视觉上和心理上的背景。
居住区景观作为城市整体景观的有机构成,衬托着城市景观,体现着一种地域性,居住文化,市民整体素质和品味。
城市景观和居住区景观相互联系,因此居住区景观在注重个性的同时应与城市景观相协调。
近十几年来,我国的居住区景观日益受到重视,住宅由过去传统的分配制度转变为购买制,开发商在给居民提供恰当的户型同时,大打“景观”牌。
但实际工程中存在这一些问题。
很多居住区建造了不少“景观”,但这多是从视觉感受出发进行设计建造,仅仅为了满足“好看”的要求;近年来,又有提出“绿色”,“生态”的观念,在居住区中大量种植,但不顾其配置是否合理只是盲目追求种植量。
出现的问题有:一种是规整式景观。
绿化配置图案化,结构规整严谨,构图美观。
一般以大面积草坪,花坛为主,树木剪裁整齐。
但是当人进入其中是对构图的破坏。
这样盲目地追求气派与居住空间的小尺度不相适应。
如上海三林苑小区的中心绿地。
另一种是近年来在“田园与自然”的观念下,大量配置树木,一味追求自然,以至于在环境中,人是陪衬是点缀。
这样的环境是属于自然,而不属于人。
第三种是以中国古典园林为蓝本,建造类似古典园林的景观环境,笔者以为这也是不恰当的。
因为中国古典园林是在一个小环境中营造自然的气氛,具有很强的私密性,为少数人服务,与现代景观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现代居住区中,住宅以高层。
多层为主,在建筑间布置中国古典园林,既无法体现其“小中间大”的意境而又有弄巧成拙为“盆景”的嫌疑。
”二居住区景观的场所精神”居住区景观的““场所精神那么居住区景观,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居住区景观该如何设计建造呢?笔者认为应从两个方面考虑。
一是物质性要求;二是精神性要求。
物质性是景观设计的基本层次,要求主要指舒适性,健康性,安全性,通达性。
精神性要求是识别性,领域性,文化性等方面。
当前的景观设计从物质性方面多能够满足要求。
应该注意的是精神性方面的要求,这里引入“场所精神”即环境的意义的概念。
借用诺伯格·舒尔茨分析建筑的方法对景观环境进行分析,景观环境的意义需要由特定的形象和城市的环境来承载,即人的存在空间的概念不是抽象的几何空间,它应该包括“空间”和“特征”两个方面,与之相适应环境的基本精神功能就具有“定位”和“识别”双重含义。
人们对空间的把握是对空间形态和场所特征的综合感受为基础的即识别性;空间形态的把握产生方向感,通过定位确立自己与环境的关系,从而获得安全感。
场所特征的感知产生认同感,使人认识并把握自己在其中生存的文化,进而获得归属感即领域性。
在这个过程中产生识别性和领域性的形式体现就是文化性的外在表达。
在历史文化名城中,这种文化性更多是以历史和传统来表述的。
“当人们置身于具有一定特色的历史城市或传统街区中,包含被那亲切温暖,充满生机和情趣的生活场景所吸引所打动。
包含被某些强烈场所感——某种个体和背景不可分割的整体意象——所笼罩。
这种意象所依附的结构框架和意义体系来自与生俱来的公共生活,来自那些具有清晰可识别性的街道,广场,建筑和轮廓线,以及生活在某种人们所共同承认的文化模式,因而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
”在这里,强调的不是对历史片断的生活模式的具体的真实的再现而是注意考虑传统的生活方式,事件遗存以及历史遗迹与现代住区的环境的契合点。
以不同的手段从空间形态,尺度,界限,色彩等角度来表达对传统的现代理解。
使生活在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居民对城市历史文化有比较深刻准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加入当代精神和文化,使后代对于城市历史的发展有了很好的了解。
作为“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城市的发展建设相关的城市是一个文化生态系统,其中的元素是人,城市,文化。
三者形成动态结构,即人造城市,城市造人;人造文化,文化造人;文化造城市,城市造文化的双向互动的过程形成开放的人文生态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城市的生机与活力来源于外界环境的资源信息交换交流以及人与人之间对话与沟通。
新陈代谢是其遵循的永恒规律,城市发展总是把历史的基因深深烙印在下一个时期。
因此,城市的良性发展体现了贯穿于其中的历史,现在,未来的生生息息的成长和繁衍过程中。
对于有形的建筑物,历史街区保护的同时,对原有的生活模式,地方习俗,生活习惯等无形文化的传承是很重要的。
场所精神””的表现方法三“场所精神综上所述,在历史文化名城的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应着重表达其“场所精神”(意义)。
该意义不仅仅是城市或街区的整体特征,还可以是构成整体特征的具体的,特殊的文化特征。
下面以几个实例的分析来进一步市民在居住区景观设计表达“意义”的方法。
北京菊儿胡同的改造建设是九十年代初在吴良镛先生提出的“有机更新”理论指导下设计建造的。
改造方式是对能够使用和维修的进行保留。
对于新建住宅采取“类四合院”的模式设计,维持原有胡同——院落体现。
合理的安排了每一户的室内空间,且保障了居民对现代生活的需要。
通过院落形成相对独立的邻里结构,提供居民的交往公共空间。
这是一种沿袭其原有空间格局进而沿袭原有生活模式的设计方法。
通过对旧城建筑的小规模的“有机更新”,倡导了一种既与传统文脉相承又结合现代功能与技术要求的清新简朴的景观风貌。
苏州桐芳巷改造工程是另一个成功典范。
小区是苏州古城区54个街坊中属第12号街坊内。
周围有狮子林,拙政园等历史遗迹。
小区的建设注重文化性的体现,设计思路是保持原有街区的道路格局,配以保存有历史价值的古迹,故宅,古树,古井等。
到了系统沿用苏州传统的“方形网络”“田字形”格局。
由于地形的限制,在景观设计中注重苏州园林中“小中见大”,“借景”,“对景”等手法,精心设计了一个个层次丰富协调的有序空间。
特别是注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的表达,以及人的参与性,人在其中体会奥妙。
同时对于历史事件典故的也有表达,如才子唐寅旧时读书会友处的传承与体现。
本设计就是对具体地点进行具体分析,体现了人文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另一个例子是笔者在河北省保定市设计的安居工程——中华小区。
本例与前两例相比较的意义在于这是一个大面积改造的区域,占地面积42ha,新建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
小区南部为原保定古城最高点——大慈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小区内还有省市级文保单位。
如此大规模用地内怎样沿袭历史体现文化精神使我们设计的出发点。
我们在保留原有道路格局的基础上,重点注意了对文保周围空间的整治。
注意了对大慈阁的视廊保护。
深入研究了原有居民住宅的空间格局和建筑风貌,发现其空间格局多为合院式,建筑形式为华北地区平屋顶或平坡结合的造型。
由于此处居民密度大,在小区空间布局沿用了合院式,但注重了疏密变化。
立面造型以平坡结合为主,在细部对原有的女墙,花窗,以至门楣,砖雕等形式加以创造性重构再现,体现在造型,小品,地下车库入口,甚至地面铺装,绿化,院灯之处。
小区以多层住宅为主,建成后,被居民誉为“飘起来的四合院”。
小区沿袭了当地特色,具有较强的识别性,就是不仅将识别性看作视觉特征,而是将环境特征内化为人与社会的关系,内化为人与所在地域的关系。
这样对于返迁居民就有了很强的归属感,亲切感。
反观沈阳市,作为我国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资源。
在其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结构。
老城区,铁西工业区,商埠地,附属地等一个个有着不同历史背景的地段蕴含着不同的历史意义。
怎样在居住区景观中体现地段的意义是值得研究的。
近年来,在全国追求“欧陆风”的大背景下,有许多居住区在盲目地追风,抄袭。
例如位于小河沿附近的某小区不是从该地段自身文化出发,没有反映这里曾是沈阳第一个公共公园,这里有沈阳的魁星楼,这里是张作霖枪杀郭松龄夫妇的旧址,这里还是沈阳人们焚烧日本浪人毒品的地点等一系列历史事件作为景观设计的源泉。
在景观设计中追求“异国风情”或“现代风格”就成为苍白无力的表达。
该地段没有文化传承,越来越少的沈阳市民能够很好的了解这些历史,就失去了城市的特色。
四结语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人类文化的荟萃之地。
随着城市的产生,建设和发展,人类在不断建造适应生活的景观的同时,社会文化观念也随之更新变化,陈旧过时的东西不断被淘汰,有价值的历史文化得以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