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城市适应与融入调研
---以兰州市七里河区为例
一、概述
兰州市七里河区的务工人员多为少数民族穆斯林群体,随其进城生活的孩子由于民族习俗、语言以及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与一般流动儿童相比,被歧视感、孤立感和自卑心理更高。
因此为了使少数民族流动儿童主动了解并传承民族文化,主动融入城市空间,加快社区发展。
因此绿韭菜教育计划服务团队前往七里河区骆驼巷,以民族文化教育为主,结合城市主要活动场所和设施,建立了以暑期文化教育夏令营为主要形式的文化教育与城市融入的互动参与形式,加强社区领导和社会组织对穆斯林流动儿童群体的关注。
二、调查方法
我们选择了以暑期夏令营的形式招募了40名儿童,对他们进行家庭走访、课业辅导、课程教授和户外活动的形式,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式调查结合的调查方式,来得知他们对城市融入的程度。
家庭走访:对其家庭的基本情况、融入地的融入程度、对孩子的教育重视度进行调查。
课业辅导、课程教授: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
户外活动:得知他们对城市的熟悉度。
问卷式调查:对少数民族流动子女教育、文化、心理融入设置了相关调查内容。
用于收集标准化的定量资料。
访谈式调查:为避免问卷调查的主观性,对社区教学点的老师和学生进行个别升入访谈。
用于收集非标准化的无结构的定性资料。
通过调查,得到丰富的、个性化的信息。
然后经过归纳、分析、综合、整理,得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
本次调查我们重点采用访谈法,正是想通过这种面对面的交谈的方式,在访谈人群选择上,我们依据典型性、广泛性原则,采取发散的方式,分别和一部分学生、教师、家长等进行了访谈。
三、兰州市七里河区概况
兰州市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城市,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兰州市常住人口中,汉族占96.0%,回族占3.1%,约占少数民族总人数的82.41%。
在这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居住,工作,生活条件,收入和权益保障,子女受教育这些方面,在少数民族能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和融入城市占有重大比重。
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后,其乡土文化体系下构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面临着城市文化语境的挑战,其城市适应问题的关键在于文化的适应与融入。
兰州市七里河区的务工人员多为来自回族、东乡族、撒拉族及少数维吾尔族的少数民族穆斯林群体,随其进城生活的孩子由于民族习俗、语言以及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与一般流动儿童相比,被歧视感、孤立感和自卑心理更高。
骆驼巷社区是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边缘的典型少数民族聚居社区,是附近林家庄、工林路、五星坪等所有少数民族社区超过30000多名来自东乡、广河、康乐、张家川等偏远贫困山区的穆斯林务工人员的集中工作点,居住与工作环境相对较差。
形成了典型的“城中村”局面。
在我们暑期招的四十名同学中,东乡族占绝大部分,他们都是跟随父母从临夏、张家川等偏远贫困地区来兰州打工而定居集聚在这里的。
我们有一个“爱的全家福”活动,就是相当于家访了解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社区基本全是私人违章建筑,两层,三层的都有,一条窄窄的巷子里全是一个连一个的小铁门,在进入他们的住处后,我和我们的队员都吃惊了,他们都是一家人挤在一间租的房子里,一个院里全都是他们这种情况,共用一个水龙头,一个厕所。
他们的家长要不是在牛肉面馆工作要不就是摆水果摊的,他们都有兄弟姐妹,每到假期就会有一两个孩子回老家。
四、城市融入存在的问题
(一)在教育融入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表现出良好的学习动机,较高的求知欲望,但存在的问题也较为明显,主要有:
1.课业学习不适应
由于课业基础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课业学习融入困难,在城市儿童上小学前他们都有两三年的学前教育,而少数民族的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 这就导致他们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暑期夏令营的课程教授中,我们普遍感觉到他们的课业基础和自主学习能力都很差,已经三年级了,但基本的英文字母都搞不清,在课堂上他们对课程不感兴趣的就直接趴在桌子上,没有课本,他们也不做笔记,就只是上课随便听听。
2.家庭教育环境不适应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环境不能满足城市教育的需求; 孩子们的父母有许多是目不识丁的文盲,他们连最基本对孩子的作业检查都做不到,在少数民族的固有思想里都有这样一个想法,孩子只要识点字就好,没必要上大学,早点出来打工还能养活自己。
他们认为孩子只要去学校上学就好,缺少对孩子学业的重视和关注。
而且因为经济拮据,孩子们连自己独立的学习空间都没有,学习时间大多被做家务占领,在我问到他们将来想做什么的时候,他们回答了各种职业,但是都在后面加了一句,如果家里有足够的钱供我上大学的话。
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家庭贫困的少数民族显得更自卑,心理不平衡。
3年龄因素的影响
在少数民族流动儿童中,超龄就读的现象较为普遍;在到学校报道前会有入学测试,由于受之前教育水平的限制,导致他们成绩不理想,因此会被分到低年纪的班跟读。
在暑期招的孩子当中,有一部分都是因看弟弟妹妹而迟上学的,比同龄人上学总是低一两年。
(二)文化融入
在文化融入方面他们表现出对城市文化较为适应的特点,同时渴望学习相关民族文化的知识,能正确看待自身民族文化的变迁现象,但是民族语言问题对其城市融入影响较大,好多孩子随着父母来到兰州,习惯说自己的家乡话,在短时间内改不过来。
当他们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身边是一群陌生的人,听着陌生的语言,他们在这一时期往往心里更悲伤,觉得自己被孤立于整体之外。
还有就是自我身份认同模糊,对城市缺乏“主人翁”意识,并且在选择交往对象时具有倾向性,更愿意与同民族的儿童交往等。
由于部分贫穷的穆斯林往往缺乏家庭教育,他们只会告诉孩子:我们是少数,我们和多数不一样,不要和不清真
的人多来往。
虽然也会按照伊斯兰教教义来告诉孩子不能浪费,不能吃不洁的食物之类,但在很多方面都是比较缺失的。
孩子们在我们刚去的时候就问我们是多数还是少数,当听到我是少数时,他们觉得很亲切,都涌过来拉着我的手,这严重说明了他们没有很好适应这个城市,交友圈只限于穆斯林群体,在他们看来,与同民族的儿童交往时更有共同语言。
(三)小结
调查结果表明,兰州市七里河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的城市融入表现出对城市文化较为适应、对生活满意度较高、对城市认同感较强等特点,但同时又存在较多的融入问题,使其融入程度总体较低。
无论是从教育,心理,文化融入,都存在较多具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自身特点的问题。
五.城市融入问题原因分析
(一)流出地和流入地之间的发展差距
流出地主要为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在这些地区,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由于城乡发展失衡,差距日趋扩大,城乡收入也随之扩大。
也就是说迁出地较低的经济水平和巨大的人口压力提供了人口流动的外动力,距离兰州市较近、流动成本较低以及回族群体长期以来形成的经商意识提供了强大的引力。
在家访过程中,当问到来兰州务工的原因,他们都一致说到兰州离家近,方便来回,而且在外务工比在家务农的收入高。
(二)少数流动人口自身因素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自身因素也会对子女的城市融入程度有影响。
由于家长自身的教育观念和自身民族观念让家长和子女产生了不重视学习的心态和部分学生随家长流动经商而辍学的现象。
(三)流入地接纳力度
由于近些年来流动人口的急剧上涨,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数量如此巨大的流动儿童有效的纳入城市教育系统是相当有难度的。
按照国家规定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两为主”,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流动子女进入城市公立学校就读,但随着人数的逐年增长,地方教育承载的压力越来越大。
并且流动子女的学业基础差,接受学校也因此降低了其接收的积极性。
(四)特殊的少数民族聚落环境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流入地特殊的少数民族聚落环境使其表现出对城市文化较为适应、对生活满意度较高、对城市认同感较强等特点,如今七里河区已形成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地。
这里都聚集了多来自回族、东乡族、撒拉族及少数维吾尔族的少数民族穆斯林群体务工人员,便利的交通条件、强烈的民族宗教文化氛围和熟悉的生活环境使他们有着浓浓的文化归属感,这也增强了流动儿童对城市的认同感。
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问题的考虑
(1)希望通过每年项目的开展,促使儿童“主动意识”的建立。
以家——课堂——城市——社区为延展路线,结合民族文化教育及城市新体验活动,使孩子主动了解并传承民族文化,主动融入城市空间,加快社区发展;以亲情-友情为感情路线,培养儿童与亲人、朋友之间的深厚感情从而帮助他们在感情上有所寄托和依赖。
(2)积极引导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适应城市社会 ,使其能够融入城市社会 ,加大
其对城市社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积极谋求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都市文明的和谐一致 ,要通过城市民族工作机能的加强来不断强化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 ,切实保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与利益。
(3)通过与社区人员的沟通和合作,来增强他们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关注,通过宣传来让更多的人来接纳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