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局外人》中默尔索形象的解析
钱丽芳上前城小学
《局外人》是加缪存在主义的典型作品。
小说的主人公默而索是阿尔及利亚一家法国公司的小职员,因无力抚养母亲而把她送进了养老院,一个人过着独居生活。
母亲去世了,他在灵堂里和送葬时都表现得无动于衷。
他与女友玛丽同居,但对爱情感到无所谓。
公司老板提供给他一个优惠的职位,他觉得去不去都可以。
邻居雷蒙要他帮助写信侮辱自己的女友,他不问是非就照办。
一个星期天,默而索和雷蒙去郊游,碰到雷蒙女友的弟弟及其一帮人。
默而索糊里糊涂地开枪杀了人并被捕入狱。
后来他逐渐习惯了监狱的生活,一天能睡16—18小时,对于自己是否会被处死他感到无所谓。
他想到只要在行刑时,“有很多看热闹的人,他们用仇恨的叫喊来欢迎我,也就行了”。
默尔索的典型特征是奉行一种消极冷漠的人生哲学,以“无所谓”的态度对待世间的一切。
譬如,他在小说中曾多次宣称自己很爱母亲,可是,他对母亲的去世却很漠然,几乎看不到悲伤,甚至在母亲的好友哭了很久的时候而感到厌烦。
直到守灵结束,他才感到如释重负,“心里感觉好极了。
”
爱情被看作是人类最美好、最激动人心的情感之一,可是对待爱情他也同样冷漠。
对于爱,对于结婚等等,与他而言,同样是毫无意义、无所谓的。
他的冷漠在杀人、坐牢和判刑等关系到他自己的生死存亡的大事面前达到了顶峰。
他杀人没有目的性,而他开枪射杀那个阿拉伯人也纯属偶然。
在法庭上,
他的自我辩护也是采取无所谓的态度。
对于上诉,他反复考虑后得出的结论是“进退两难,出路是没有的,并且谁都知道,活着是不值得的”。
可以说,默尔索对于他身边的一切人和事都采取的是无所谓、冷漠的态度。
“默尔索是一个冷酷的杀人犯,无可救药。
”这变成了所有人对他的评价。
那么,是否真得如此呢?表面上看,他的生活方式与寻常人无异,但实际上,在内心深处,他并不认可这种对待生活的态度,不愿意扮演既定的社会角色,他只认同自己内心深处的感觉,希望以自己的方式来生活。
他也并不是个冷漠的人,他的“内心充满激情”,他有自己的生活空间,有自己的喜好和生活方式,痛恨虚伪和作假。
例如,他一再表明玛丽的美使他快乐,却不愿承认自己爱她,对于结婚也是满不在乎;他很爱自己的母亲,认为自己能和母亲心灵相通,却不愿在她的葬礼上假装悲伤而流泪,甚至拒绝接受上帝和神甫的规劝。
可以说,默尔索是一个按着自己的方式活着的,异常孤独又异常单纯的人。
事实上,默尔索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生存的意义,而且对它非常的有把握,他只是看到了现实世界的荒诞和虚伪,不适应荒诞的社会生活,不愿意扮演既定的社会角色而已。
例如,他这样看待神父:“神父连活着不活着都不知道,因为他活着等于一个死人。
”对于自己,他说:“我呢,虽然看起来两手空空,但是我知道我是怎么回事。
我知道一切都是怎么回事,从前就没有看错,现在还是很正确,永远正确。
我过去这样生活,今天换一种生活也无所谓。
别人的死活、母亲的慈爱对我还有什么意思呢?既然我自己只有一种命运在等待着我,那么,他所说的上帝,别人所选择的生活,所命定的命运,甚至于成千上万和他同样幸运的人都自称是我的兄弟,对我还有什么意思呢?不管是谁,有一天都注定要死,
连他本人也是一样,也是注定要死的。
所以,我被控杀人,而死却是为了在母亲下葬的时候没有哭,这些都有什么关系呢?”。
也就是说,他认为神父等人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活着的意义,即生存的意义。
正是他的这种异于常人的思想,使他变成了一个“局外人。
”
但是,社会是复杂的,充满“人情味”的社会不允许一个人的母亲死了而他却不流泪,对一个女人充满激情却拒绝承认爱她,面对神甫却拒绝忏悔。
总之,一切在默尔索看来十分自然的事情,都违反了社会的常情。
莫尔索的悲剧是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不能容忍像他这样一个“局外人”的结果,他只能以死来结束荒诞。
正像台湾作家三毛所说的:“他和这个社会上的其他人类如此不同,因为这一份不同,社会判了他死刑。
”
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社会要求人们适应,适者生存。
像默尔索这种不适应者最终只能被社会所抛弃。
也就是说,对社会而言,默尔索只是一个“局外人”,他只生活在自己的主观意念中,希望世界适应自己。
然而,他却无法与强大的社会秩序相抗衡,最终只能被淘汰出局。
但是,在现代社会,像默尔索这样的人也不乏其人,只是,他们做得不像默尔索般彻底。
他们虽然也对现实生活不满,也存在与社会对立的状态,然而,他们更多的选择了适应。
比如说忽视,人们忽视不好应付的生活部分,避免与社会正面冲突,以便使自己能够正常地生存下去。
如果非要与强大的社会秩序相抗衡,最终只能像默尔索般被吞噬。
所以,我本人更欣赏的是采取迂回的方式。
汪精卫曾提出“曲线救国”,同样地,在我们无法改变社会现实的时候,我们应该持有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
答案。
虽然每个人都会经历生老病死,但是对待生活的态度不一样,他所生存的意义也就不一样了。
社会不允许我们以某种方式生存,我们可以寻找替代品,以自己能够接受的方式去适应。
总有一天,社会也会因我们而改变,因为,社会秩序的创造者本来就是我们人类本身,没有了人,也就没有了所谓的“社会”。
此外,无论社会呈现的状态怎样强大,实施惩罚的只能是人自己。
人有自己选择生存态度的权利。
既然无法战胜自己,也无法战胜社会现实,为什么不尝试着以自己能接受的方式去适应它、改变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