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分析综合(ppt)
例:04年天津卷 题干要求:“可以作为曹操‘黄须儿竟大奇也’
这一评价的主要依据”(曹操三子,面有黄 须)。
这句评语是曹操在曹彰平定代郡乌丸叛 乱后夸奖他的,而①句“数从征伐,志意慷慨” 是以前的事,与平乱之事无关。显然不合要求。
第五点
如果是两点则会一点是合乎题干要求 的,另一点不符合,正误夹杂。
例: 06(五)湖北卷
是说伯夷、叔齐进谏
这三句都不能体现他们的“淡泊名利,坚持操守”故
第三点
选项内容不能直接表现题干,而是侧面表现
例:04年全国卷(三) 题干要求:“全都说明吴隐之清俭操守” 选项④“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在原文中是吴隐之所写的诗,虽然诗的后两
句表达了他清俭操守的决心,但只能是侧面
表现了。
第四点
时空错位,把其他时间发生的事加进来
(四)任用、委任。 1.授“若夫谲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 2.拜“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3.除“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4.署“褒见而异之,署为吏。”“署”还表示暂时代任。 5.加“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
(五)调任。 1.转“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2.徙“武帝即位,徙为内史。” 3.调“调为陇西都护。”
(六)兼任。 1.领“桑弘羊为治栗都尉,领大农。”
2.兼“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3.带“出入匡赞,常带数职。” 4.行“丞相蚡薨,安国行丞相事。”
常见陷阱: 第一点 更换主语,张冠李戴
选项语句的主语并非题干中要求的人物 例1:06年(二)北京卷第9题 题干要求:“表现晏子爱民爱国的一组 ” 选项② “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
是讲百姓对国君的态度 ④公出舍,损肉撤酒。 是讲国君省悟后的节俭之举 ⑤三日,吏告毕上。 陈述三天官吏完成朝廷使命后汇报的事实
10.C.楚庄王误以为优孟是孙叔敖复生,想 任他为相。优孟与妻子商定三日之后为相, 又责怪庄王利用孙叔敖成就霸业,而对他 的后代却不闻不问。
“优孟与妻子商定三日之后为相”应 该是“商定三日之后再来(决定是否) 为相”,“又责怪庄王”是无中生 有。]
第三点
把此人(时、地、官、事等)改换成 彼人(时、地、官、事等)
题干要求: “分别标明当时士大夫“崇尚空谈”和“养尊处
优”的不良习气的一组 ” B.肤脆骨柔,不堪行步 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
均为“养尊处优” C.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 晋朝南渡,优借士族 前者为“崇尚空谈”,后者说的晋的上层统治者,不
是“士大夫”; D.体赢气弱,不耐寒暑 多迂诞浮华,不涉事务
前为“养尊处优”,后为“崇尚空谈”,与题干不
文言文分析综合 (ppt)
优选文言文分析综合Ppt
筛选信息题
筛选信息类试题命题特点:
“筛选文中的信息”:实际上是考对命题者 所筛选提取的信息进行甄别判断的能力。
“信息”:在传记文考查中,常常就是指文中 传记的对象(人物)的言谈举止对这一对象 (人物)的表现作用。
题型:给出5~6条“信息”,交叉省缺排列编 为四组,要求学生选择出能够表现传记对象 (人物)在某一方面的品格特征、行为特点 等的一组。
常见陷阱: 第一点
与原文不符,肆意篡改
06(三)福建卷
12.A.作者赞扬了许由、务光的高尚气节,赞 美了叔齐、伯夷互让王位的行为,并含蓄地 批评了吴太伯、伯夷这类人的消极避世行为。
“含蓄地批判吴太伯、伯夷这类人 的消极避世行为”错误。作者对他 们是赞扬的态度。
第二点
无中生有
05(二)全国卷(2)
这三句都与表现晏子爱民爱国的事无关,故选C。
第二点
选句不能表现题干的要求
例:06年(三)福建卷第7题 题干要求:“能够表现伯夷、叔齐淡泊名利、
坚持操守 ” 选项 ①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是说伯夷、叔齐不记仇 ③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是说伯夷、叔齐以西伯昌为贤,准备投往; 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
A.品藻古今,若指诸掌 出则车與,入则行步
分析概括题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指
分 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对所事件
析 或所说的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要 概 求考生对这些选项的表述加以正误的判断。
括
题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指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
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
例:《晋书·郭崇韬传》(郭崇韬,代州雁门人) 原文中“奏改弘文馆为崇文馆”的主语蒙前一 句省,应是“革等”(即前问卢革、韦悦等 人),
而A项“把弘文馆改为崇文馆”的主语也 蒙前省,却被换成了“郭崇韬”了。
第四点
夸大、拔高、贬低
例1:03年全国卷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 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 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③也,臣者景也,
表动则景随矣。(《资治通鉴·唐纪八》)
“分析概括题”解答步骤:
细读选项表述
快速圈定解答区域和具体出处
比照选项与原文相应语句的异同
关键:能够比较准确地译出原文 注意选项的转述是否等值
那些表官职变动的词
(一)起用、征召。 1.征“上善其言,征拜为郎。” 2.辟“乃辟援及同县原涉为掾。” (二)举荐、推举。 1.举“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 市……。” 2.进“夫进贤之难者,贤者用且使己废,贵且使己贱, 故人难之。” (三)提拔、晋升。 1.擢“擢龚胜子赐为上谷太守。” 2.陟“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升“名因文著,位以才升。” 4.迁“命贵之人,俱独达,并仕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