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论语老子中的治国思想和做人修身之道《论语》的治国思想和为人之道《论语》是一本语录体的书,记录了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对话及孔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
西汉时候有几个本子,都早已佚失了。
东汉的郑玄根据他还能看到的《鲁论》、《齐论》等本子,给《论语》做了一个注,这个注本成为后来《论语》流传本的基础。
《论语》是儒学和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一部经典。
汉后2000多年,儒学是中华文化的主干,而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儒学的基本思想都在《论语》中,所以《论语》也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
《论语》的治国思想春秋末期,作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力量衰落,各诸侯纷纷攻城略地,大小战争不断。
诸侯国内,父子兄弟之间篡位夺权的事层出不穷,礼崩乐坏。
各家各派都提出了恢复秩序的办法,孔子的全部思想和活动也都是为了恢复社会秩序的稳定,变天下无道为有道。
治国为政方面,孔子的核心思想是“政者正也”。
这个“正”有两方面的含义:正人和正名。
正人,是要使人走上正道,包括正人和正己。
不只是对百姓进行道德教育,当权者自身要正。
“正”的另外一个含义是“正名”。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即人人都安于其位,按他的身份做该做的事,享受该享受的权利,恢复原来的礼制秩序。
过去人们批判说,这是为了维护等级制度。
但我们要看到,任何一个社会要发展,都要求各阶层、各部分人能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各守其道,各取其酬。
没有这一点,就会陷入混乱。
现在许多乱象,都来自这里。
怎样做到“正”呢?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法制刑政依靠的是强制,它的作用是惩罚犯罪,使人不敢做坏事;道德礼教依靠的是教育和自觉,它的作用是使人知耻,不愿做坏事。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基础。
孔子把政权巩固的基础放在百姓的富足和信任上。
正常情况下,先要使百姓富足,然后进行教化。
即使经济有困难,也一定要取信于民。
失去百姓的信任,尽管还有经济基础,政权也会垮台。
这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治国思想。
全部儒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于提高每一个人的素质。
当时中国的教育都是官办的,只有贵族子弟才能够受教育。
孔子开办了中国第一所民间学校,对于学生的身份没有任何限制,这就是所谓“有教无类”。
在孔子思想里,为政和教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教育不单纯传授知识,还是培养人、培养治国贤才的手段,是关系到社会安定、国家治乱的根本大事,教育本身就是国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职能。
《论语》的为人之道(一)志于道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里的“任重而道远”不是指某项任务需要很长时间和很多精力,而是指人生在世担负着弘扬仁道的责任和使命,这一生是“任重而道远”的一生。
孟子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人和禽兽的区别,就在于人除了物质生活以外还有精神生活。
西方人强调发扬个性,追求个人价值。
中国人强调在群体的发展中实现个人的价值。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体现了这一点。
这种价值的最高追求,就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一是为理想信念、群体事业献身;二是个人人格的完成。
文天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比生命价值更高的就是“义”,就是精神生命。
如果陷我于不义,我毋宁死。
(二)仁和礼君子,是孔子提出的做人的理想标准。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就是花纹,文饰,外表的表现,指的是礼;质是内在的品质,指的是仁。
彬彬就是两个东西配合得很好。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爱人是仁的根本精神,它通过孝悌、忠恕等道德得到体现。
孝悌是仁之本。
儒家讲的爱人不是抽象、普遍的爱,而是一种有差等的、由亲及疏的爱。
父母兄弟是一个人最亲近的人,所以对亲人的爱,是爱人的起点。
而通过提倡孝悌维系宗法制度,又可使人不犯上作乱。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是说自己所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
不希望别人这么对待自己,就不要这么对待别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忠”,是更积极的一个层面,有一种责任。
而共同的一个精神,就是要以自己的心情去理解别人的心情,即“推己及人”。
中国人常说将心比心,遇到什么问题设身处地替别人想一想,这已经成为中国人传统的处世之道。
《圣经》也说:“你们要别人怎样对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对待他们。
”但提出的问题是你想要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回答是想要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怎样对别人,这样做是为了换来别人也这样对自己,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在自己。
这一点,反映出中西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分歧。
仁,一方面是最重要的道德要求,同时又是孔子倡导的道德的总称,包含了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等。
《论语》讲“不学礼,无以立”。
礼是中国人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古代从天子的祭天、祭祖,诸侯国之间的会盟、外交、打仗,到普通老百姓的婚丧嫁娶、坐卧行走、互相称谓等,一切都有礼的规范。
可以说古代中国人是生活在礼中间的。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道德要落实到行为规范上来。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要克服自己不符合礼的思想行为,照着礼去做,这就是仁。
说具体一点,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仁是灵魂,礼是形式。
仁要落实到礼上,如果礼脱离了仁,那么这些形式就毫无意义。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礼是一种外在形式,但是如果你认真地去做,就可以便民风淳厚。
“礼之用,和为贵。
”礼,反映、厘清和维持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间的区别,达到和的目标。
(三)修养立志也好,要做一个君子也好,都要通过学习和修养。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人先天的性是相近的,差别主要来自后天的影响和习染,所以人需要并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修养改变、提高自己。
修养的基本态度是“三个己”:为己,由己,求诸己。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所谓为己,是说学习修养都是为了充实、提高、完善自己;为人,就是做给别人看,沽名钓誉,牟取名利。
为己是学习修养的最根本的态度。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道德修养全靠自己,不能推诿于他人或外在条件。
只要努力人人都可以在道德思想境界上达到圣人的境界。
此所谓由己。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凡事首先从自己方面要求,而不怨天尤人。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不怕没有职位,不怕人家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无能,没有能力担当重任。
这就是求诸己的精神。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个己”体现了一个精神:立足于个人的自觉。
启发个人的自觉,每个人从自己做起,提高全民的素质。
一句话,“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这是整个儒学的核心思想。
全部儒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提高每一个人的素质;而要做到这一点,靠的也是每一个人的自觉。
这也是以人为本的核心内涵。
吴为山说:孔子像的意义不言而喻。
在时空里,他是云中之巅峰;在文化里,他是和煦之春风。
当然,他更是一尊凛然的化石,那仁慈,从脸上道道皱纹中绽出,似山脉水系,流韵弥长。
手的礼仪传达着“仁”,孔子之仁,二人为仁,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伦理关系。
体量的厚实与凝重,外化了大哲大圣的文化内涵。
英国皇家肖像雕塑家协会主席安东尼写道:“我坐在这里看孔夫子,越看越觉得是那么久远,就像我国的莎士比亚,他像一条河流的源泉,像中国文化长河的源头。
”人物简介:钱逊,1933年出生,籍贯江苏无锡。
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
1953年—1981年在清华大学任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1982年后转攻中国思想史。
主要研究方向:先秦儒学、中国古代人生哲学。
著有《论语浅解》、《先秦儒学》、《中国古代人生哲学》、《中国传统道德》、《推陈出新——传统文化在现代的发展》、《儒学圣典——<论语>》、《<论语>读本》。
品读《论语》中引人深思的三句话作为记录孔子言行、儒家经典之一的《论语》,其思想核心影响了中国数千年。
纵观《论语》全篇,我认为有三句话最引人深思。
第一句话:“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与内心,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
而如何才能辨别君子和小人,在孔子看来,君子与小人的本质区别在于为人做事是否顾全大局,与群体和谐相处。
而在现实生活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君子并不多见,“同而不和”者却屡见不鲜。
大家讨论事情时,领导的话还没说完,就会有人跳出来大唱赞歌,什么高屋建瓴、深谋远虑之类的溢美之词一大堆,可是会后他一转背就会否定领导的观点。
我们要构建和谐团队,就是要充分听取每一个人的观点,把不同的声音融入到集体的合唱中,既保证整体的和谐,又保留不同的意见。
一个单位多一些“和而不同”的君子,才能有利于科学、民主决策,才能集思广益,拧成一股绳,充分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
第二句话:“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是中国古代一个至高的行为标准,即做事不过头,恰到好处。
有最高道德修养的人,在为人处世中就能使用中和之道,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坚持正确,丢弃错误。
少指责、少抱怨,批评有方。
但现在中庸往往被理解为平庸和圆滑,认为中庸之道就是和稀泥。
其实,中庸的理想状态是天地万物各安其位,一切处于和谐之中。
用中庸之道客观、全面、公正地论人议事,既不过分褒扬人,也不非难指责人、排挤人,有利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三句话:“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谋是谋划、商议、参与、干预之意。
不处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要干预那个职位上的工作。
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其前提就是主张“在其位,要谋其政”。
你在什么职位上,就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尽好自己的本分。
而在现实生活中,苦乐不均、职责不明,能者多劳、鞭打快牛的现象却俯拾即是,这并不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精神,帮别人干活也不是在替领导分忧。
每个人都能明确自己的位置,遵守立身处世的原则,行为符合自己的身份,这样才不会越位错位,扰乱规则。
要通过明确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与工作业绩紧密关联的激励约束机制,使“在其位,谋其政,履其职,尽其责”的理念得到弘扬。
《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论语》中,君子一词共出现107次,小人24次。
君子小人皆有二义,其一以有无道德区分,其二则分指贵族和平民。
《论语》中提到君子小人,多是第一义。
如小人的24次,用指平民的,仅只四次。
以上系根据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的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