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继续教育英语作业答案

继续教育英语作业答案

翻译题1. What’s the nature and scope of translation?翻译的性质和范畴是什么?2. What is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what is free translation? Please give some examples to illustrate them.什么是直译法和意译法?请给出一些例子来诠释他们3. How many translation techniques do you know, and what are they?你知道多少种翻译技巧?他们是什么?教学法题1.对中国产生过影响的教学法流派有哪些?详细阐述其中的一种.语法翻译法从 20 世纪初就开始影响我国的外语教学,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运用,我国教师运用“语法翻译法”颇有心得,将其总结为“八字诀”,即“读 ( 课文 ) ”、“译 ( 句子 ) ”、“讲 ( 语法规则 ) ”、“问 ( 提问 ) ”、“背 ( 规则 ) ”、“练 ( 习 ) ”、“记 ( 单词 ) ”、“测 ( 试 ) ”。

上课之初,每个学生都有可能被要求朗读课文中的几行文字,然后将所读的内容逐句译成汉语。

当学生阅读完段落并将其翻译为母语之后,学生举手就所存在的问题提问,老师回答,讲解或造句示范。

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之后,教师开始讲解课文中重要的语法点,要求学生背记规则。

接着做课文后的练习题,练习的内容就课文设计的问题进行书面答问,英汉、汉英翻译练习,填空选择练习等,或是要求学生抢记单词,最后进行分课小测验。

直接法于 20 世纪初在批判语法翻译法的基础上产生。

针对语法翻译法训练出的“聋哑英语”,“直接法”要求掌握活的语言,口语应居领先地位。

直接法就是直接学习英语,直接理解英语,训练直接英语思维引导下的交际运用。

实际操作这种方法时,不借助母语来组织教学,不使用翻译为手段,不讲解形式语法,只是在学习的高级阶段才使用归纳法教授语法,语法学习只是用作语言教学活动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

2学习动机具体可分为那四种?并分别作出解释.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A. 内部动机:人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不在活动之外,它不需要外界的诱因、惩罚来使行动指向目标,因为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动力B. 外部动机: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指人们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的满足不在活动之内,而在活动之外,而是对学习所带来的结果感兴趣C. 具有内部动机的学生能在学习活动中得到满足,他们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而且在教师评估之前能对自己的学业表现有所了解,他们具有好奇心,喜欢挑战,在解决问题时具有独立性D. 具有外部动机的学生一旦达到了目的,学习动机便会下降。

另一方面,为了达到目标,他们往往采取避免失败的做法,或是选择没有挑战性的任务,或是一旦失败,便一蹶不振3根据教学教育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的共性和个性,我们可以对教育对象学生实施的调控方式有哪些?并结合实际对其中两种调控方式进行解释.对教育对象学生实施的调控方式有情感调控、目标调控、自我调控、相互调控、应变调控、方法调控和期望调控等。

课堂教学信息系统是由语言信息、行为信息和情感信息三个要素构成的。

教学实践证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合理的情感调控,既可充分发挥情感信息的要素功能,又能使情感信息同语言信息信息、行为信息优化组合,协同作用,充分发挥各要素的结构功能,实现课堂教学信息系统的整体优化。

在开始一项学习活动之前先对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的长处和弱势、可供支配的学习时间、性格特点、可能影响学习的外在因素等内容进行分析,换句话说就是为你自己写一份“学情诊断书”。

接着就是为你的“学情诊断书”开处方。

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

教材分析浅谈新教材的特点及使用建议一是要整体地把握教材。

1、要了解义教新课标语文教材作了哪些调整和变动。

识字方面,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识字量增加了,原来的教学大纲要求是2500个。

以前教学生字,要求达到“四会”,即会认、会读、会写、会用;现在识字采用“识写分流”,低年级鼓励“多认少写”,认的任务增加了,但写的任务并不大。

这样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也能有效缓解读书和识字之间的矛盾。

课文方面,就苏教版教材来讲,减少了课文类型,第二学段课文均为精读,不安排略读课文;第三学段,每册也只安排了一篇略读课文,这样安排减少了备课的头绪,给我们尤其是青年教师实际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第二、三两个学段每册的课文在26课以内,这比人教版教材少了6课左右。

同样的教学时间,课文少了,我们就可以将步子放慢一点,走稳一点;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将课文学透一点,将基础打牢一点;就可以在语言实践和拓展上多花些功夫,多做点文章,开阔学生的视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后习题,一般每课后面安排4~5题,一是朗读、背诵、复述等常规训练,意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训练语感,增加语言积累;二是写字训练,第一学段提供印刷体的样字,第二、三学段提供钢笔书写的样字,意在训练学生写规范汉字,写好汉字;三是读抄常用词语,意在让学生扎扎实实地打好语文基础;四是关于感悟课文的思考题,意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五是根据课文特点安排的“小练笔”(从三年级开始),将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体现“长短线结合”,所谓“长线”就是指每个单元单列出的习作训练,所谓“短线”就是指有些课文后安排的小练笔,两者相辅相成,目的是稳步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要了解教材编排特点及编辑意图。

苏教版教材用纸是大32开,开本是1000×1400毫米,人教版则是小32开,开本是890×1240毫米。

所以从直观上来看,苏教版教材比人教版要长一头阔一膀。

内页的汉字,苏教版也比人教版要胖一圈。

有的人认为,这样做浪费了纸张。

其实这完全是从小学生用眼角度来考虑的,字号大了,他们看起来就不会感到有丝毫的吃力,有利于对视力的保护,体现了编者浓浓的人文关怀。

每册开头均安排一个“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系列内容,这是苏教版教材的一大特色,体现了编者对基本学习习惯的重视,不仅要一一落实,而且要贯穿教学的始终。

每册教材分组编排,一、二、三年级安排8个单元,四、五、六年级安排7个单元,每个单元安排1个综合性的练习。

不再以单元训练重点来编写教材,这和以往教材有着很大的不同。

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语文素养的发展不是线性的,它是逐步积累,整体推进的。

苏教版教材的编辑打了一个很好的比方:语文能力的发展如同胎儿的孕育一般,不是今天长手、明天长脚这般次第累加而成,而是整体地、综合地成长,即长手的同时,脚也在发育。

各单元的课文是从不同角度选入的,体现语文的整体性、模糊性和综合性,但各年级之间有一定的梯度。

看似无序却有序,道是无心却有心。

选入教材的文章,传统的经典和名家名篇很少,这并不意味经典和名篇不好,作家的文章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和名篇,就是因为他的作品与众不同,富有个性特色,但这些文章对今天的小学生来讲,由于人生阅历、知识储备、时空差距等因素,要想深入进去犹如攀登峻岭峰巅一样艰难。

苏教版教材的选文非常注意从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出发,基本上都是短小精悍的,语言规范平实,贴近小学生的语言实际,易读易懂,灵动鲜活,富有时代气息,再辅以精美的插图,易被小学生喜欢和接受。

这些选文,饱含人文气息,文化构成丰富,中国的、外国的,民族的、世界的,传统的、现代的,不一而足,体现了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对小学生真切的关爱。

从三年级开始,每一单元里,将“习作”单独列出,与“习惯篇”“阅读篇”和“练习篇”并列,改变了人教版教材将“习作”插入“语文园地”的做法,是苏教版教材的一个创造。

每个习作教材都安排有例文,是根据小学生的习作改写的,非常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

例文由小学生书写,印在稿纸上,是模仿、学习的极好范例。

改变了以往弱化习作的现象,其目的,就是突显习作教学,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是要准确地理解教材。

所谓准确,主要指的是对文章主题思想、表达方法、字词句段的理解没有偏失,切合文章的本意。

比如三上的课文《军神》,讲的是青年刘伯承眼睛负重伤后,在重庆治疗时,为了不损伤脑神经,坚持不用麻药,接受德国医生沃克割了整整72刀手术的事。

对其主题的理解,有的认为是赞扬刘伯承不打麻药动手术的顽强精神,有的认为是表现刘伯承为了保护大脑、继续未竟的革命事业,甘愿忍受巨大的痛苦,志向远大;有的归纳为称赞沃克医术高超、侠肝义胆;有的干脆兼而有之。

同样一篇文章,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概括呢?这是因为不能正确区分课文所记叙的内容和所表现的主题之间的差别,将两者混为一谈,不能准确把握作者表现手段和表现目的之间的关系。

刘伯承和沃克医生是这篇文章里的两个人物,其中刘伯承是主要要表现的对象,沃克起的是衬托和辅助的作用。

作者写刘伯承是从正面来写,写沃克医生是从侧面来写。

正面描写也好,侧面描写也好,仅仅是一种手段而已,其目的是为了从不同的角度凸显刘伯承,展现刘伯承身上所具有的那种不同常人的坚不可摧的意志。

编者编选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今天的学生学习刘伯承,不是学习他不用麻药动手术的行为,是要学习他具有的那种钢铁般的意志,这种意志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法宝,是最值得珍视的精神财富,要一代一代好好地传承下去。

要准确地理解教材,还必须重视咬文嚼字。

比如《将相和》一文中,在“渑池会”上,秦王要赵王鼓瑟,蔺相如针锋相对,以死逼迫秦王为赵王击缶。

一个鼓瑟,一个击缶,按理说是打了个平手,可会后,赵王为什么给蔺相如加官晋爵呢?这就需要弄清“瑟”与“缶”这两种乐器的内隐信息。

春秋时,“瑟”作为乐器的一种,一般为闺房女子演奏,可见,秦王要赵王鼓瑟,明显带有侮辱的性质;而“缶”呢?(我们在今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看到的“缶”,是铜鉴缶,是张艺谋领导的那个团队的一大创新,与课文中的“缶”不可同日而语。

)则是一种民间乐器,原本是用泥巴烧制的,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

《旧唐书•音乐志》中记载:“缶,如足盆,古西戎之乐,秦俗应而用之,其形似覆盆,以四杖击之”。

演奏缶的,显然是一些下等的民间艺人。

了解了这些背景知识,渑池会上的输赢便一目了然了,也就不难理解蔺相如誓死捍卫国家尊严的铮铮铁骨与凛然正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