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部推荐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公示内容

教育部推荐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公示内容

教育部推荐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公示内容项目名称:三峡库区人居环境建设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推荐单位:教育部推荐奖种:科技进步奖项目简介: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是库区120万移民安置。

项目组历时20余年,将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与三峡移民实践相结合,针对库区移民工程和新城市(镇)建设中人地矛盾突出、移民安居复杂、山地建设特殊等科技问题,联合攻关,取得了理论体系、技术方法和实践工程的重大科技突破。

1、构建三峡人居环境“簇群”形态学理论。

揭示山地簇群“三维空间”形式和山江“地形阻隔”生长规律,实证“簇群形态”是山地人居环境提高容量和优化质量的途径。

解决了三峡移民安置容量理论问题,建立了人居环境科学原理在山地的特殊性和发展内涵。

2、创新库区人居环境三维空间“适应性”规划技术体系。

创立簇群形态在库区人居环境建设三个空间尺度的实施和突破技术难点。

突破了库区移民安置人地矛盾的技术瓶颈,获得城乡规划与设计共性技术在三峡地区的适应性发展。

3、实践了库区移民安置和新城市(镇)建设工程。

编制和完成不同类型和多个城市(镇)规划与建设工程120余项。

验证了本项目提出的“簇群”理论与关键技术。

实践经验覆盖库区70%区县和移民,以及890万m2安居住宅建设,解决了城乡规划平原技术在山地的产业化应用。

教育部专家鉴定组认为“创造性地应用并发展了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为解决三峡库区的人居环境建设问题提供了规划设计方法与技术支持,属国内首创,整体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该项目为保障和支持三峡库区完成移民搬迁和安置任务起到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重庆大学:项目牵头单位,积极组织、申报获准了三峡库区人居环境建设规划与设计的一系列国家和地方课题。

研究过程中,在实验条件、办公场所等方面给予项目组大力支持;在移民安居示范工程建设、技术推广过程中,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积极协调管理机构、移民城市(镇)迁建单位、相关技术配合单位等,为示范工程建设提供了切实的协调与平台保障工作。

积极组织项目组完成课题及技术成果的验收、鉴定等工作,指导项目组获得多项奖励及个人荣誉。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项目完成单位之一,积极配合牵头单位进行课题关键技术研发,在人工干扰的排放测评体系建构、流域(含消落区)尺度的生态综合规划模型以及街区尺度的污水处理和面源污染防治技术研究方面,给与了人力物力的支持;在库区多条河流污染防治实践中积极协调人员,多次赴现场进行技术指导,为课题组成员申报成功“一种适合山地小城镇的污水处理方法”等多项发明专利提供支撑,有效保障了研究工作的顺利完成。

重庆万州区城乡建设委员会:项目完成单位之一,积极配合牵头单位的研究成果在万州区实施运用,组织万州城市总体规划、万州经开区总体规划等技术方案的编制工作,保障了研究成果的落实,为移民迁建工作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支撑;为配合课题组进行生态安全测度与规划干预技术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人力物力的支持,为解决移民安置容量矛盾,全面完成移民安置任务提供了支撑。

在具体研究成果实施中,积极协调人员,组织相关规划与建设项目,为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重庆长寿区规划局:项目完成单位之一,组织完成城市总体规划、桃花新城城市设计等工作,为实施长寿区“适应性组团”生态安全结构和功能分区提供了支撑;为长寿实现现代工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实践提供了人力物力的保障,为移民迁建工作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支撑;建成“数字长寿”地理空间框架,获国家GIS优秀工程金奖;在具体研究成果实施中,积极协调人员,组织相关规划与建设项目审批,为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项目完成单位之一,积极参与相关研究成果的技术转化与推广工作,以库区相关规划如万州经开区总体规划、长寿区城乡总体规划等百余项规划为载体,保障了研究关键技术在库区的实施;在研究成果实施过程中,积极协调人员,为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了保障。

重庆乐至置业发展有限公司:项目关键技术的产业化单位之一,积极配合重庆大学等科研单位,共同参与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完成长寿区移民迁建、定向安置房等一系列人居环境示范工程。

为项目理论与技术的验证、推广和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重庆万林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项目技术应用和产业化示范单位,积极配合重庆大学等科研单位,完成了万州区人居环境建设规划与设计的一系列国家和地方课题。

为项目的技术应用与推广,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积极协调管理机构、移民城市(镇)迁建单位、相关技术配合单位等,为示范工程建设提供了切实的协调与平台保障工作。

重庆市万州区规划设计研究院:项目产业化单位之一,积极配合重庆大学等科研单位,完成了万州区人居环境建设规划与设计的一系列国家和地方课题。

为项目的技术应用与推广,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积极协调管理机构、移民城市(镇)迁建单位、相关技术配合单位等,为示范工程建设提供了切实的协调与平台保障工作。

推广应用情况:完成库区主要城市万州、长寿31.3万移民安置任务(约占库区总量1/4),新增安置用地48km2,拆除和建设移民住宅1388万m2。

有效推进了项目“理论建构-技术创新-社会实践”的融合关系,验证了三峡人居环境建设的理论价值和技术实效。

实践经验获得推广,覆盖三峡库区70%区县和移民,以及890万m2移民安居住宅建筑。

产生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分别约为2.97亿元和35.3亿元,支持申报成功国家和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13个。

曾获科技奖励情况:成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GIS优秀工程金奖1项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获权发明专利2项,出版专著4本,发表SCI/EI等论文107篇1 专著 三峡工程与人居环境建设(赵万民,2003)2 论文 中国科学技术前沿:三峡库区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吴良镛、赵万民,1997)3 发明专利 一种适合山地小城镇的污水处理方法(郭劲松等)4 发明专利 一种坡耕地农业面源污染物拦截与控制方法(郭劲松等)5 专著 三峡库区新人居环境建设十五年进展1994-2009(赵万民等,2011)6 专著 三峡库区人居环境建设的社会学问题研究(黄勇,2011)7 论文检索报告 《三峡库区人居环境建设理论与关键技术》项目组赵万民等发表的107篇论文检索报告(2014年12月检索)主要完成人情况:赵万民,排名1,教授,重庆大学,项目负责人,项目研究总体框架设计,对本项目三项创新成果均做出突出贡献。

创新构建了流域尺度移民迁建生态安全的测度与规划干预成套技术;主持研究并构建了城镇(群)尺度移民迁建“适应性”规划理论与关键技术;提出了社区尺度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与有机更新关键技术;主持三个空间尺度的库区人居环境规划建设,参加和指导库区40余市、区、县、镇的迁建与移民安居工程。

黄勇,排名2,副教授,重庆大学,主持研究山地移民城镇形态蔓延“地形阻隔”动力学过程,及其不同尺度的空间效应;提出了城镇建设用地布局生态“叠加”及道路系统规划的参数化设计方法;完成库区20个典型移民城镇形态蔓延的跟踪调查和统计分析;完成三峡移民农村社区规划与住宅建设等工程实践与示范。

郭劲松,排名3,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建立了水体浮游植物种群结构、氮磷元素、水华标识通量、叶绿素和真光层深度等标识,针对人工干扰的排放测评体系。

建立了三峡典型次级河流污染源构成及负荷特征的解析技术,并提出典型次级河流的综合整治范式,实施或指导了库区多条典型次级河流的水污染防治规划;构建了三峡库区山地乡镇污水处理——多形态的生物生态处理实用技术体系;完成库区多条典型次级河流流域内城镇群污水处理和面源防治等工程实践与示范。

李进,排名4,讲师,重庆大学,建立了流域尺度下移民迁建的生态安全评估与识别技术;构建流域移民迁建的生态空间结构模式,进行移民城镇的生态安全格局与减灾防灾规划设计;参与乌江流域、嘉陵江流域及三峡库区中心城市万州等移民迁建典型流域及节点城市的生态安全建设研究及规划实践;进行历史建筑和迁建建筑两种“簇群”建筑地域实践。

段炼,排名5,副教授,重庆大学 完成库区城镇(群)“人口-产业-空间”三元再适应理论创新;建立城镇化发展指数和人口容量发展指数,提出资源环境容量制约下的人口再分布指引;提出结构优化基础上的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破解产业空虚化;提出基于地域格局特点的快速城镇化进程重组城乡空间结构的建议;完成专著《三峡区域新人居环境建设研究》。

汪洋,排名6,副教授,重庆师范大学,建立了流域尺度下移民迁建的生态安全评估与识别技术;建立EI综合评判指标表;研究提出了人居环境规划的信息论模型;提出基于3S技术的人居环境信息图谱的指标系统和数量化计算方法;构造了数量化、图形化、空间化的实施图谱并在规划中得以应用。

殷湖北,排名7,工程师,重庆长寿区规划局,参与完成城市总体规划评估、调整或修编6次,具体实施了长寿区“适应性组团”生态安全结构和功能分区;参与完成长寿经开区选址布局、道路和设施规划实践,建成“数字长寿”地理空间框架,获国家GIS 优秀工程金奖;配合课题研究,组织建成“社区集中”、“农村散居”和“城乡统筹”三种移民就业社区,安置近5万人。

白波,排名8,高级工程师,重庆万州区城乡建设委员会,参与万州城市总体划、万州经开区规划修编、编制等工作,建设实施了万州鱼骨状空间结构。

配合课题组进行生态安全测度与规划干预技术的研究,引导落实移民安置区不良地段实时安全监测以及苎溪河、五桥河、天仙湖等支流水环境面源污染监测、污水处理规划及整治;参与万州移民城市建设,配合课题组解决了移民安置容量矛盾,为全面完成移民安置任务提供了支撑。

李云燕,排名9,讲师,重庆大学,构建山地城市设计的防灾控制评价模型;提出了山地城市多维空间环境的防灾控制策略与机制,落实空间安全;提出生态安全规划的复合干预技术;参与库区一级支流龙溪河的实证研究,总结出水资源健康的预警方法;参与《龚滩古镇》《罗田古镇》书著编写与保护规划设计。

魏晓芳,排名10,助理研究员,重庆大学,提出“移民迁建”文化规划基本原理和策略,落实人文安全;参与库区支流生态预警实证研究;提出三峡库区文化地理变迁规律与古镇格局形态演进原理;构建了三峡库区历史文化街区与建筑实体更新与修复技术;完成专著《三峡库区人居环境文化地理变迁》,参与2本书著撰写。

万放,排名11,高级工程师,重庆万州区城乡建设委员会,参与万州城市总体划编制、修编等工作,建设实施建设万州城市空间。

配合课题组进行生态安全测度与规划干预技术的研究,引导落实移民安置区不良地段实时安全监测以及苎溪河、五桥河、天仙湖等支流水环境面源污染监测、污水处理规划及整治;参与万州移民城市建设,配合课题组解决了移民安置容量矛盾,为全面完成移民安置任务提供了支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