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主题二: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

主题二: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


2-1-1知道史前时期的工具制作和使用状况, 说明自然条件对远古人类生活的制约,明确 农耕技术进步的意义。
2-1-2列举中国境内远古文化遗存,讲述华夏 先祖传说,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地域特征。
……
2-1-8描述欧亚古代历史进程中出现的几个区 域文明,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知道古代不 同文明各自发展、相互碰撞和交融的概况。
转型
14世纪---------------------------------19世纪末 农业文明------------------------------工业文明 神学、儒学-----------------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封建专制政体------------ 资产阶级民主政体 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相对封闭、孤立-----------------世界走向整体
2-2-7 列举实例,展现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往,知道 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相互影响的历史。
全方位诠释古代中华文明
2-2-1 朝代更替——把握历史时序,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
2-2-2 历史事物——知道历史上重要的人和事并知道其作用
2-2-3 生存空间——从空间上认识和感受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2-2-4 民族交融——知道中华民族是多民族大家庭
秦始皇

前202 -公元9年
文景之治、七国之乱、推恩 令、监察制度、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
高祖、文 帝、景帝、 武帝、董
仲舒、张
儒学教育、和亲与反击匈奴、 骞、卫青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光 武中兴、豪强并起……
霍去病、 光武帝…
…… ……
……
……
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基础是国家的统一和多民族交融、多次分裂中孕 育着统一。统一,有单一民族内部的统一、多民族内部的统一和多民族的 统一,后者又包含区域性的多民族的统一和全国性的多民族的统一。
2-4 社会进步的动力和历史发展的趋势
一、逻辑体系
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地理环境 科技、教育、文化 区域联系 社会发展模式 历史人物
二、目标解析
(一)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2-4-1 综观中外历史发展的一般过程,明 确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 本原因。
• 能够大致描述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的社会生活变 化的基本线索,认识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是史前 时代的巨大进步。
2-2-5 社会生活——用社会史观认识中华历史
2-2-6 文明成果——用文明史观认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2-2-7 共创辉煌——用全球史观认识古代中华文明的开放与多元
史观简读
几种主要史观 全球史观 文明史观 社会史观 现代化史观 生态史观
全球史观: 全球化是指在地球上生活的人类各部分之间的联
2-2-3 知道从秦代到清代中国历史版图的变化,认识中国 历史发展的统一大势。
2-2-4
讲述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的故事,说 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2-2-5 描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情景和事例,感受中国传 统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2-2-6 列举实例,展现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 成就和特点,知道古代中华文明长期处于世界文明 发展的前列。
文明史观:
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文明史观认为,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 史。历史演进的基本线索是人类文明的发展 以及人类自身的文明化。它包括整个人类的 文明和不同类型的文明。
文明史是通过研究不同文明类型的演进过 程(人类创造文明和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 获得的成果)来探讨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 文明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 部分组成 。
2-1-4比较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
课标解析 代印度、古代希腊的地理特征,分析 自然环境对早期区域文明的影响
1.比较→阅读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希 腊地图,比较其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地 理特征。
2.分析→分析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 古希腊文明的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 系,知道环境因素对文明的多样性有重要影 响。
课堂导学原则及实施思路
教与学的思路 依课标学习
用教材主学题习 +案例
学生主动学习 技能方法落实
中华历史 源远流长
2-2-1 课标:
列出秦代到清代王朝更替的时序,展现中华文明绵延不断 的基本脉络。
学习要求:
1.列出从秦代到清代王朝的称谓和顺序。
2.能看懂王朝更替年表、朝代时序表等,加强对中国古代 历史线索的识记。
要点:地理环境与文明多样性的关系。
探讨:
按照你的想象,四五千年前金字塔的建造者 是用什么办法开凿、搬运重达十几吨的石块 的?
2-2中华文明的传承与中国古代历史进程
2-2-1 列出秦代到清代王朝更替的时序,展现中华文明绵 延不断的基本脉络。
2-2-2 列举秦朝建立后中国古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 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
• 能够描述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及特点,认识蒸 汽机的发展、电的使用、内燃机的使用对人类社会发 展的深远影响。
知识要点:工业革命 、蒸汽机的发展、电的使用、内燃机的使用
(五)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2-4-5 辨识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的经济、政治、 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特点,知道各国的发展状况和 道路各具特色。
• 能够大致描述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 本情况,认识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和生产关系的变化。
“无田甫田,维莠骄骄”
• 分析我国明清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史实,认 识江南部分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早期资本主义 的萌芽。
• 能够大致描述晚清洋务运动的背景和内容,认识 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对比中国古代文明与欧洲古代文明的特 点,认识人类社会发展模式的多样性。
古代中国
古希腊
政治 封建专制
奴隶制民主政 治
经济 农业发达
商业发达
文化 社会哲学
自然哲学
• 对比欧美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说明世界 各国的发展状况和道路各具特色。
英国:君主立宪制 德国:法西斯独裁
法国:民主共和制 美国:罗斯福新政
内容结构 工业文明的兴起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工业化、城市化、人口迁移、生活变革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近代科学诞生、启蒙 运动
工人运动和马克 思主义诞生
科学的世纪
早期资产阶级革 命(英、法、美)
资本主义的统治在世 界范围内的确立(美、 德、俄、日)
新航路开辟和殖 殖民活动进一步扩张和 世界殖民体系和统
处于世界局势变动的形势下。
2-3西方的兴起与近代世界的变迁逻辑体系
有侧重地了解近代历史发展的特点,凸现发展模式 的多样性和世界整体化趋势整个近代历史的发展, 从时间角度看,14世纪到19世纪,共600年的历史;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从农业经济形态为主逐步转 变为以工业经济形态为主;从政治角度看,封建专 制统治逐步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资本主义政 治体系在世界范围内逐步确立起来;从思想文化领 域看,神学统治逐步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占统 治地位;从社会形态看,资本主义社会取代了封建 社会;从国际关系角度看,从相对封闭的世界走向 整体联系。 “转型”是个关键词,在转型过程中, 由于各个国家的历史和国情不同,选择的发展道路 也各具特点,凸现发展模式的多样性
3.列举秦汉到明清不同时期的著名历史文化遗产,感知中 国古代每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明确中国文明绵延不断的基本 脉络。
结合学习 内容,引导 学生设计大 事年表,并 以此表做为 古代中国历 史学习的基 本依据。
朝代
时间
重大事件 文明成就
主要 人物


前221年
秦的统一(政治经济文化思
-前207年 想)、秦长城、兵马俑……
主题二:社会变迁与 文明演进
课标2-1人类文明的发端与农业区域文明
整个框架结构: 线索:人类早期文明的不断演进 史前时期文明综述(突出中华文明的渊源)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及其标志 早期区域文明: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
古代希腊突出人地关系;单列古代希腊罗马文明; 单列中华文明 单列文明进程中的宗教文化----世界三大宗教 古代区域文明(欧亚):法兰克王国、阿拉伯帝国、 大化改新、蒙古帝国。中世纪城市
成因、实质、性质、理由
说明、比较、归纳、解释、分析、解析、
辨识、理解、思考
真假、优劣、利弊、好坏、 评析、评估、评述 取舍
采纳一个见解;为某一立场 明确、探寻、体会、关注、确信、重视、
辩护
领会、表达、坚信、把握
经历其过程;演示其方法 感悟、考察、探究、探讨、感受、运用
红色字体为2-1中出现的行为动词
“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
人类历史的发展最终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但 是,在同一生产力水平上,可以出现和存在不同的生产关 系或社会制度,并非世界各地的历史都经历了五种生产方 式的交替,而是呈现出多样性。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推荐资料:
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
王加丰 等著:《强国之鉴》, 人民出版社。
含义
政治文明史
反映人类社 会政治领域 发展进程中 的重要内容
物质文明史
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和 社会生活领域发展进 程中的重要内容
思想文化史
反映人类社会思 想文化和科学技 术领域的发展进 程及其重要内容
文明史观在很大程度上涵盖了现代化史 观和全球史观,是一种更宏观、更科学的 历史观。
社会史观:
社会学与历史学结合的产物,它引导人们 “眼光向下”,从社会空间的角度去认识历 史。 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 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 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 住行、风俗习惯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