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人民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中国人民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第一组中国人民银行的性质和职能第二组我国所有银行的共同作用具体作用1(手段、作用、利益主体)23监督管理各部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国民经济)。

形象记忆1中介(纽带)作用------蓄水池(货币)、聚宝盆(资金)、调节器(商榷)2信息作用------气象站、寒暑表、晴雨表、总帐房(社会)3监管作用------监督员、调节器、监视器 教学建议:可根据银行的业务和职能推导;国民经济比喻为一个人,第一个作用可比喻为人的血液;第二三个作用可比喻为人的中枢神经。

〔商榷)第三组储蓄(对照广义)的作用(1资金,支援现代化建设 。

(2)(重要)-----谁调节---怎样合理调节?---作用如何 ---可联系财政、税收、银行的作用;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公式.;通货膨胀(紧缩)等知识。

(3教学建议:可对照广义储蓄让同学们根据他的流向(画出)总结其作用。

也可借助课本插图。

也可让同学们自己结合生活说明。

(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可以找一些资料或图片加以说明)第四组(1、2)注意:在理论上,货币政策一般被认为是市场经济相对成熟的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首选政策。

与财政政策相比,货币政策的操作更具有弹性、更加灵活。

更能体现市场规律。

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货币政策的重要性逐渐增强,国家宏观调控比以往更加借重市场的力量。

由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的作用各有其特点,在货币政策收效不明显的严重萧条局面下,财政政策则显得比较有力,如扩大财政赤字,支持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建设,本身可以吸收一部分失业人员,又可以带动相关部门的发展;在抑制经济过热方面则相反,因改变税法需要时间,如果采用增税等财政政策,这就使财政政策不可能具备货币政策所具有的灵活性。

2市场经济过热时(市场消费疲软时)国家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比较 (1)市场经济过热时A 货币政策:提高存贷款利率,减少货币量的供应;减少银行贷款B 财政政策:增加税收,减少国家财政经济建设支出 (2)市场消费疲软时 A 货币政策:降低存贷款利率B 财政政策:发行国债,扩大财政支出,扩大财政赤字,支持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建设,本身可以吸收一部分失业人员,又可以带动相关部门的发展;征收利息税等第五组1.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特点比较(1)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是目前我国居民的主要投资方式。

(2)活期储蓄灵活方便,定期储蓄存期长、比较固定、积累性强,但收益率比股票、债券低,与商业保险比,存款储蓄对意外事故等风险不具有赔偿责任。

(3)购买债券可分为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债券。

与储蓄比,政府债券由国家承担还本付息的责任,风险小、安全性好,可以转让、抵押,利率也比储蓄要高;金融债券与公司债券比储蓄收益高,但有一定风险;与股票相比,受益权、偿还方法各不相同,风险也没有股票大;与购买保险比,债务方对债权方不具有意外事故赔偿义务。

(4)购买商业保险与其他投资方式相比,在风险发生时可以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

(5)购买股票风险最大,但收益也往往最高。

3.公司股票与公司债券4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比较统一规定的,具有强制性央行和商业银行的关系中国人民人民银行A 商业银行 B相同点性质 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A 是B 的最后贷款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经营目标 地位 职能会考说明原题重现现代社会生活需要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

回答35-38题。

35.《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

”这表明中国人民银行A .既是金融企业,又是银行的银行B .既是国家机关,又是金融企业C .既是国家机关,又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领导力量D .既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领导力量,又肩负商业银行的职能36.“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投资理念,强调的是要重视股票。

债券等投资方式的 A .流动性B .灵活性C .风险性D .稳定性37.当社会出现经济过热时,为了实现经济平稳增长,国家进行宏观调控所运用的经济政策通常是 ①增加税收②增加财政支出 ③减少银行贷款④降低利率A ④①.B ②③C ②④D ①③38.企业为了筹集资金扩大生产,可以依照有关法律和有关规定向社会发行股票和债券。

股票和债券两者最主要的区别是A .体现的性质不同B .收人的多少不同C .风险的大小不同D .信用度的高低不同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回答 39-40题。

39人们在生活中,面临着种种难以预料的风险。

为减少损失。

防范后患、保障生活,应该提倡的方法是A 依靠政府救济B .购买商业彩票C .依靠社会赈灾D .购买商业保险 40在我国,保险分为两类A .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B .个人保险和集体保险C .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D .生产保险和生活保险 简答题5,进入小康社会,很多家庭除正常开支之外都有结余。

如果将结余款用于投资, 在存款储蓄、购买国债、购买股票、购买商业保险中,风险小、收益高、流通性强、信用度高的投资方式是问答题 8‘加强对高收人者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其作用在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人,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资料补充一、稳健货币政策的含义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指根据经济变化的征兆来调整政策取,当经济出现衰退迹象时,货币政策偏向扩张;当经济出现过热时,货币政策偏向紧缩。

这种政策取向的调整,最终反映到物价上,就是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

在我国货币政策管理中,中央银行是以比较平稳的货币供应量增长来实现稳健的货币政策操作的。

从一般货币理论看,对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有两种不同的操控手段:恒定与权变。

前者认为,只要货币供应量保持固定增长率,公众就会作出合理预期,从而使物价收敛于稳定。

后者认为,货币供应量应随经济的变动,由央行随时调节。

前者的缺点是过于僵硬,在现实中几乎无法运行;后者则因政策制定者预测的主观性与公众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的冲突而受到挑战。

因此,不少国家采用预先公布货币供应量增长区间的方式进行调控。

在我国,也有人认为控制货币供应量不是好的货币控制手段,应以利率作为调控的中间目标。

其实,我国的利率还处于管制阶段,企业还处于对利率不敏感时期。

在这种条件下,央行放弃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转而用调整利率的方式来影响经济,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从总体上看,近几年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了明显效果。

2003年GDP 增长9.1%,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9.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上涨1.2% ;2004年GDP 增长9.5%,M2增长14.6%,CPI 上涨3.9%。

今年M2计划增长15%,CPI 估计上升3.28%。

执行稳健货币政策的手段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传统的货币政策三大工具都得到了较好应用。

首先,2003 —2004年,央行两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虽然分别只上调了1和0.5个百分点,却产生了很大的市场效果。

上世纪90年代央行也曾多次调整准备金率,且调整幅度大大高于这两次,但 市场几乎没有反应。

这说明我国经济市场化的程度已经很高。

其次,公开市场操作日臻成熟。

央行在市场上通过公开买卖国债,向商业银行体系放松或收缩银根,从而起到调控货币供应量的作用,使稳健货币政策的执行得以保证。

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淡出以及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形成的货币供给的快速增长,央行在国债买卖之外加大了央行票据的发行,以冲销人民币的过快增长。

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量2003年达到14万亿元左右,2004年也有近12万亿元,大大超过其它证券市场的交易量。

第三,利率手段的运用日益重要。

2004年初,商业银行和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上限被放宽至央行基准利率的1.7倍和2倍。

到当年10月,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同时放开了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的下限和贷款利率的上限。

特别是后一次利率调整,虽然幅度很小,但对市场的影响很大,甚至国际金融市场和一些国际原材料市场的价格都因之下跌。

这说明我国市场经济进程和经济国际化程度的加深。

利率的提高,使市场得到非常明确的信号,央行对经济过热的调控作用进一步加强。

央行还通过票据再贴现政策、窗口指导以及发布对某些风险的提示来实施宏观调控。

可以看到,央行不再依赖单一的政策,而是比较熟练地运用一系列微调手段,前瞻性地出台一系列措施,以达到综合的政策效果。

这种组合拳式的调控方式,将是今后的主要调控手段。

(唐旭)《人民日报》2005415二、海富通基金2005年投资报告债券篇之利率政策 2004年12月28日 18:08 海富通基金管理公司利率政策:纵观利率政策变动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

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1.98%提高到2.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8%。

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中长期上调幅度大于短期。

金融机构再贷款基准利率、再贴现利率、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利率保持不变。

表23 历年利率变动情况一览表时间一年定期存款利率一年定期贷款利率1996-05-01 9.18% 13.14%1996-08-23 7.47% 10.08%1997-10-23 5.67% 8. 4%1998-03-25 5.22% 7.92%1998-07-01 4.77% 6.93%1998-12-07 3.78% 6.39%1999-06-10 2.25% 5.85%2002-02-21 1.98% 5.31%2004-10-29 2.25% 5.58%资料来源:海富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图12:历年利率变动情况图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后,宏观调控走向会如何?我国金融市场会如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研究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央行此次利率调整将对我国宏观经济、金融市场格局等造成多方面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央行此次加息透露出了未来的“政策走向”,时隔多年后的此次加息,肯定意味着中国开始进入“新一轮升息周期”,因为这既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客观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美国的利率走势的影响。

对于此次央行加息,市场一致认为其对存贷款做出了很好的调整,既较好地引导了市场的预期,同时也根据金融市场走向,差异化地调整了不同期限的利息水平,市场化的调控行为有利于市场主体把握金融市场的走向。

另外我们认为27个BP的干预不会对实体经济造成实质性影响,央行的真正目的应该在于改变市场预期,降低企业和地方过度投资的冲动。

因此,较低的加息幅度只是表明央行不希望短期内造成金融市场的过大冲击,而不是央行期望最终实现的幅度,相反我们认为较小的加息幅度酝酿了数月内再次加息的风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