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气象学第三章

农业气象学第三章


A , 为Z深度土壤平均温度,0
任何深度(m),t为任意时刻。
Tmax Tmin 为地表0cm处温度振幅,Z为 2
Z sin t D
Tmax T0 A, Tmin T0 A
ω指温度曲线的正弦角度,旋转一周为360©=2π,ω=2π/T,T为旋转 一周所用的时间,相对日变化而言,则T=24h,即24h完成360©旋转; 相对年变化,则T=365d。t是所求时刻时间。 Z D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土壤温度振幅将按对数 e 规律衰减,土壤温 波峰值出现时间将按位相 Z D 滞后。所以,D是一个重要参数。
4. 潜热交换:水三相变化过程中伴随着潜热 交换,且相变潜热随温度而变化。 蒸发潜热与温度关系:L = 2500 - 2. 4t 式中, L 是蒸发潜热, 单位为J/g 。 当t = 20 ℃ 时, L ≈ 2500J/g 。 当温度变化不很大时, L 的变化较小, 所 以在作物生长季节(15 ~ 25 ℃ 左 右) , 一般取L = 2450J/g 。
三、物体的热特性
1、 热容量C ( heat capacity ):表示某物体温度每升高 1℃所需要的热量J/℃;
2 、质量热容Cm( mass specific heat ) : 表示单位质量物 体,升高一度所需要热量J/kg.℃ 3、定容热容CV (volume specific heat ) :表示单位体积物 体,每升高一度所需热量J /m3.℃
2. 气温的周期性变化 日变化和年变化
原因:日——太阳高度角,年——赤纬 • 什么是日较差?年较差? • 如果不考虑 下垫面(水、 陆等)的影响, 为什么日较差 随纬度的升高 而减小,而年 较差随纬度的 升高而增加?
• 日较差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如何?
3.气温的非周期性变化
• 气温除了由于太阳辐射的作用引起的周期性的日、 年变化外, 在大气运动的影响下还会发生非周期 性的变化。例如, 春季正是春暖花开气温回升的 季节, 若有北方冷空气南下, 会使气温大幅度下 降, 发生倒春寒现象。秋季, 正是秋高气爽气温 下降的时候, 若有南方暖空气北上, 则会出现气 温突升的现象, 称为“秋老虎” 现象。 • 气温的非周期性变化, 可以加强或减弱甚至改变 气温的周期性变化。 • 实际上, 一个地方的气温变化是周期性变化和非 周性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果前者的作用大, 则表现周期性变化; 相反, 就表现非周性变化。 从总的趋势和大多数情况来看, 气温变化的周期 性还是主要的。
第三章 温

第一节 热力学基本知识 一、基本概念和定律
• 温度:分子运动平均动能大小的反映。 • 内能:动能和势能。改变内能的物理过程有 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式。 •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W+Q=ΔE • 热力学第二定律: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 物体, 方向是不可逆的。
二、热量的传递方式
1、 辐射(Radiation)
5. 热扩散系数K (Thermal diffusion coefficient) (m2 / S)
• 说明物体增温快慢就有热扩散系数K,也称导温率。 K与λ 的关系:K= λ / CV (单位换算) 水:K=0· 14¬10-6 m2/S • 空气:K=20.5¬10-6 m2/S (空气大146· 4倍),空气升温快。 • 农田土壤中K大好还是K小好? • 农田土壤湿度B=20%左右时,对农作物生长最为有利。
• 3.大气稳定度的判断
A)γ>γd B) γ<γm C) γ=γd D) γ=γm E)γm <γ<γd
绝对不稳定 绝对稳定 干中湿不稳 湿中干稳 条件不稳定。不稳定指谁?
(二)、 气温的非绝热变化
1.气温的垂直分布
1) 气温垂直梯度 • 气温垂直梯度又称气温直减率。在对流层中, 气温垂直梯 度的平均值约为0.65 ℃ /100m 。实际上, 气温垂直 梯度随时间和高度的不同而变化。 • 一天中, 不同的时间气温的垂直分布规律也表现出较大的 差异。 • 白天, 下垫面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强烈升温, 以感热的形 式输送给近地面大气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这种气 温变化类型称为日射型; • 夜间, 下垫面因辐射冷却, 失去热量而降温, 此时大气以 感热的形式由大气向下垫面输送,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增加, 为辐射型; • 在昼夜交替的过程中, 气温的垂直分布同时具有日射型和 辐射性的特征, 称为过渡型, 有从日射型向辐射型的过渡, 也有辐射型向日射型的过渡。
二、 土壤温度
1.土壤热交换方式 • 土壤温度的变化取决于与外界热量交换的状况。土壤表面 的温度变化主要是由于土壤表面热量收支不平衡引起的。土壤 表面热量交换方式包括辐射、分子传导、潜热交换、对流和湍 流交换等多种, 而土壤中热量交换则主要是分子传导。受太 阳辐射影响, 白天和夜晚土壤表面的热量收支差别较大。
2) 对流层中的逆温现象 • 一般地, 对流层气温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 递减的。在对流层中, 气温随高度增高而 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出现逆温的气层叫 做逆温层。 • 当发生逆温时, 冷而重的空气在下, 暖而 轻的空气在上, 不易形成对流运动, 使气 层处于稳定状态, 阻碍了空气垂直运动向 上发展, 因而在逆温层下部, 常聚集大量 的烟尘、水汽凝结物等, 使能见度变坏。 • 逆温按形成原因可分为辐射逆温、平流逆 温、下沉逆温、锋面逆温等类
AZ A0 e
Z D
A0 e 1 0.37 A0 , 振幅减少了 2 / 3
2)随离地表的距离向上或向下的增加,最高最 低温度出现的时间越来越滞后 ?滞后现象主要是因 为,热量的传导、输送需要有一定时间,所以每层 达到最高或最低的时间也越滞后。
4.土壤的温波方程
土壤温度的日,年变化曲线可用数学公式来表示:
T Z ,t T 0 A0 e
TZ
Z D
Cm与CV的关系:
CV=ρ .Cm
空气:CVa=0· 0013¬106
水:CVw=4· 18¬106 J/m3℃ J/m3℃
为什么水体增温慢(或水不易热),水比空气热得慢?
4. 导热率λ (thermal Conductivity) J / m.S℃
表示物体对热量传导快慢的一种能力。 水(指4℃静止的水) λ =0.57J/m.s.℃, 空气(10℃静止空气) λ =0.025J/m.s.℃, 水导热比空气快22.8倍。导热率只说明物体传导热量速度快慢。 水的λ 比空气大22.8倍,可空气的Cv只是水的1/3483,所以,空气比 水增温得快得多。 • 为什么棉衣棉被可保暖?

那么,D=? D 为土壤衰减深度(damp消沉、衰减、潮湿)
2 2K D ( , 这里, K为导温率, D的单位为 米, m), T
1. 土壤温波的振幅分析, AZ A0 e
Z D
衰减;由于D
与K成正式,所以,不同的K,D不同,也就是说衰减快慢 不同。 (1)当土壤深度Z=D(1个衰减深度)时,
第二节 温 度
一、大气温度
气温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大气 温度状况是支配天气变化的重要因子之一。
气温变化反映空气内能大小的变化, 当空气 获得热量时, 内能增加, 温度升高, 当空气失 去热量时, 内能减少, 温度降低。
引起空气内能变化的原因可分为两种: 一种 是空气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 内能变化是由于外 界对空气做功或空气对外做功引起的, 称为绝热 变化; 另一种则是空气与外界发生热量交换而引 起的dTi dQ Ldqs CP dT RT rm rd rd P C p dZ dZ m
饱和湿(moist)空气绝热上升时,如果只是膨胀降温,湿 绝热直减率 r =1℃/100m,但水汽既已饱和,就要因冷却而
m
发生凝结,同时释放凝结潜热而加热气块。所以,饱和湿空 气绝热上升时,因膨胀而引起的 r 减温率要比 r 小, m d =0.5℃/100m。
辐射能被体物吸收时发生热的效应,物体吸收的辐射能不同,所产生的 温度也不同。因此,辐射是能量转换为热量的重要方式。
2、分子传导(Molecular conduction)
分子在不停地做着布朗运动, 分子有携带着各种物理属性,如热量、水汽、 CO2等;当分子不断运动时,由于分子间互相碰撞,同时也进行着属性的交 换,完成热量和水分的输送。那么分子运动有多快呢? 空气分子运动速度V=485m/s=1746km/h。
(一)、空气的绝热变化
大气中进行的物理过程,通常伴有不同形式的能 量转换。在能量转换过程中,空气的状态要发生改 变。在气象学上,任一气块与外界之间无热量交换 时的状态变化过程,叫做绝热过程。在大气中,作 垂直运动的气块,其状态变化通常接近于绝热过程。
什么是绝热冷却?什么是绝热增温? 什么是干绝热变化
3.流体热交换:对流、平流和湍流
对流(Convection)-空气垂直运动:
热力对流、强迫对流
湍流(Turbulence)-大团空气向垂直和水平方向作无 规律运动。大气湍流就是日常感觉到一阵阵的风, 它的风向和风速经常在变化,呈不规则的涡状运动, 所以又叫湍涡。它是一大团空气——片流层以外到 湍流层就是一大团一大团空气一起运动,使传导属 性的能力大大增强,速度大。 平流(Advection)-空气的水平运动(风)
气块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值,称为绝热垂直减 温率(绝热直减率或绝热垂直递减率)。 干绝热直减率 对干空气(dry)和未饱和的湿空气而言,称干绝热直减率。
g Ti dTi rd rd 1 rd CP T dZ d
湿绝热直减率
将热力学第一定律应用到饱和湿空气绝热变化过程,则有:
rm
1.气温的垂直变化 为什么γm﹤γd呢? •γm 、γd 和γ有什么不同?
(比较r、 和
r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