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会计学第三次作业

管理会计学第三次作业

第4章本量利分析
第3次作业
7.单项选择题(1×40=40分)
⑴本量利分析的基础是()。

A.利润,B.业务量,C.盈亏临界点,D.成本性态分析。

⑵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贡献毛益率是相对指标,B.贡献毛益是绝对指标,C.单位贡献毛益大的产品盈利能力强,D.贡献毛益率大的产品盈利能力强。

⑶某企业盈亏临界点销售额为16 000元,正常开工销售收入为20 000元,则该公司要获利,作业率至少必须达到()。

A.20%,B.80%,
C.125%,
D.以上均错。

⑷在计算综合加权贡献毛益率,进行多品种条件下的本量利分析时,能够确定每一品种的保本点和保利点的具体方法是()。

A.分算法,
B.总额法,
C.加权平均法,
D.全厂贡献毛益综合法。

8.多项选择题(1×30=30分)
⑴在多品种条件下,能够影响加权的综合贡献毛益率大小的因素有()。

A.企业固定成本总额,B.各种产品销售比重,C.各种产品的贡献毛益率,D.全厂目标利润,E.以上全对。

⑵影响保本点、保利点及实现目标净利润的共同因素有()。

A.目标利润,B.所得税率,C.固定成本,D.贡献毛益率,E.贡献毛益总额。

⑶下列各项中,导致利润减少的有(),A.单价降低,B.单价上涨,C.单位变动成本增加,D.固定成本减少,E.销售量减少。

⑷下列各项中,导致安全边际提高的有()。

A.单价上涨,B.单位变动成本降低,C.固定成本增加,D.预计销售量增加,E.单价降低。

9.简答题(1×20=20分)
什么是盈亏临界点?简述其表现形式。

解析与答案:
7.单项选择题:D、C、B、C
⑴本量利分析必须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基础,才能确定盈亏临界点,进而分析有关因素变动对企业盈亏的影响。

⑵“单位贡献毛益大的产品盈利能力强”是错误的,如若只能生产少数产品,则总的盈利能力是有限的。

⑶达到盈亏临界点的作业率=盈亏临界点销售量÷现有或预计的销售量。

⑷由公式:各种产品的盈亏临界点销售额(金额表现)=综合的盈亏临界点销售额×各种产品销售额占全部产品销售额的比重,可见用的是加权平均法。

8.多项选择题:BC、CD、ACE、ABD
⑴根据计算公式:综合的加权平均贡献毛益率=∑(各种产品贡献毛益率×各种产品销售额占全部产品总销售额的比重),可知应为B、C 两项。

⑵保本额=固定成本/贡献毛益率;保利额=(固定成本+目标利润)/贡献毛益率;
⑶目标利润=目标销售量×(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9.简答题
盈亏临界点,也称损益两平点或保本点,是指在一定销售量下,企业的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相等不盈也不亏。

当销售量低于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时,将发生亏损;反之,当销售量高于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时,则会获得利润。

盈亏临界点既可用实物单位表示(称保本量),也可用金额表示(称保本额)。

保本量=固定成本/单位贡献毛益;保本额=固定成本/贡献毛益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