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历年高考满分作文(06年-11年)

安徽历年高考满分作文(06年-11年)

安徽历年高考作文题2006年(从此安徽省开始独立命题)自然是一本书、社会是一本书、身边的人都是一本书......人生的经历都是“读”的过程,请以读为话题作文。

如:读人生、读父母......等等。

2007年提篮春光看妈妈2008年带着感动出发2009年弯道超越(材料:赛车时往往利用弯道超越对手,此时,落后者有可能超前,超前者有可能落后,因为弯道相对于直道而言弯数多、变数大、困难多。

而如今这个名词已经被赋予新的内涵,像社会的某些变化时期或者某个关键点,变数之大、机遇之多,挑战性之强就如同这弯道上的情形。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你自拟题目作文。

2010年材料:吴兴杂诗(清)阮元交流四水抱成斜,散作千溪遍万家。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

题材不限,不少于800字。

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

杂诗:具体内容没有在题目里明确揭示的诗。

四水:湖州市有东苕溪、西苕溪等四条主要河流。

抱城斜:环抱着吴兴城曲折地流淌着。

2011年时间在流逝黄山松,我读懂了你!你能读懂黄山峭壁上的那株迎客松吗?云缠它,雾绕它,雨抽它,风摧它,霜欺雪压,雷电轰顶,大自然仿佛容不得它的存在,定要除之而后快。

然而,它不低头,不让步,不畏风刀雪斧的剔抉,在数不尽的反击和怒号声中,练就了一身铮铮铁骨,凝聚了一腔朗朗硬气。

一次次,它在风雨中抗争呐喊;一回回,它把云雾撕扯成碎片;它以威严逼迫霜雪乖乖逃遁;它以刚硬驱逐雷电远避它方……一切生之渴望、生之奋斗、生之抗争,都在这由苍松摇出的命运交响曲中展现出来了。

读黄山松,你不觉得我们的安徽正是一棵伟岸挺拔的劲松吗?安徽,襟江带淮,千年激荡,几经兴衰,这片辽阔的大地上曾上演过多少群雄逐鹿、惊心动魄的故事啊!这里曾经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老庄道学,三曹华章,新安文学,桐城散文……这些,都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出了多少人世沧桑;一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道出了安徽人民的勤劳和艰辛。

“相看两不厌,独有敬亭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些,不正印证了文人墨客们对江淮秀丽景色的向往吗?众人皆知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却有几人清楚那倚门而立翘首遥望、“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正是咱安徽潜山姑娘呀!“乔公二女秀所钟,秋水并蒂开芙蓉”令诗人充满了无限的向往,而那“举手长劳劳,两情同依依”的焦刘之恋不也跨越时空感动今人吗?文房四宝,徽派建筑,芜湖铁画,黄梅戏,凤阳花鼓……这些,全是江淮儿女智慧的结晶啊!千年前推翻了秦王朝残暴统治的轰轰烈烈的陈胜、吴广起义,千年后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浴血奋战的无数勇士可歌可泣的事迹,无不印证了江淮儿女不畏压迫、抵御欺凌的铮铮铁骨。

黄山松,我读懂了你!黄山松,你是徽魂![名师点评]本文立意深远,作者以“黄山松”为象征物,通过对黄山松的描写,表达了对安徽文化、安徽人民的精神的讴歌、赞美之情。

从黄山松入手,切入口小,但能小中见大,虚实相间,构筑黄山松与“徽魂”的相似点。

文采飞扬是其另一大特点,整散句交错使用,“引用+排比”的修辞,抒情酣畅,气势充沛,扩充了文章的内涵,强化了对黄山松、对徽魂的赞美之情提篮春光看妈妈一把提琴,操在乐师指间,光阴便融化了;一支画笔,挥在画师手中,冬天便盛开了;即使一句简单的颂词,只要挂在爱人唇边,日子便醉了。

然而,给母亲的祝福,再多,再深沉也道不尽儿女心中的感恩。

我的母亲是一个勤劳朴实农村人,和大多数农村母亲一样,她不善于唱歌哼曲,总是沉默地劳作。

母亲的厨艺在家乡是出了名的,经她手做的饭菜,再简单普通的家常便饭也会变成美味。

所以,母亲常被人请去做大厨。

在农村,做大厨是一件很累人的事,每次帮别人回来,母亲都会腰酸背痛上好几天。

看到母亲消瘦的身体,我就对她说:妈,以后别帮人家那种忙了,又没个报酬,还这样折腾人。

而母亲却说:傻孩子,邻里乡亲就是这样,帮别人一点忙,咱不过出点力,又没要咱个啥。

母亲是一个要强能干的人。

父亲常年在外,她一个人操持农活也总是要干在人前,把活干得很漂亮。

农忙的时候,天还没亮,她就起来收拾准备下地,中午也只是啃点冷馍又继续干活,直到摸着黑回家。

记得有好几次周末回家,母亲都是因为我回来才匆忙收拾锅灶,我不在的日子,她几乎没吃过像样的饭。

我心疼地劝母亲爱惜身体,母亲总是说:农民嘛,不吃苦咋办?只要孩子有出息,吃再大的苦都值……我的眼泪在眼眶里禁不住打转。

母亲身体并不好,但她生病时总是硬扛着,不让家人知道。

我快高考了,母亲得了眼病,再也无法掩饰了。

那段时间,母亲眼睛红肿起来,让她去医院检查,她却说是因为天太热了,医院也不是谁都能随便进的。

终于,眼病很严重了,母亲看不清东西了,而且眼睛刺痛。

医生检查后说是因为长期熬夜劳累,心里负担太重引起的。

然后,医生推荐了好多治疗方法,但其费用都高得吓人。

母亲毫不犹豫说,就开些药吃,很快走出了医院。

从此,母亲的眼病成了全家人的心病。

每次我想到那些,心中都会很痛。

母亲节,我打电话问候母亲。

她在电话另一端说,咱农村人哪有那么多节日,你在学校好好的,妈心里就高兴,再苦再累也不觉得了……电话这头的我无语,泪水又一次充盈眼眶。

我为母亲祈祷,可是,再多、再深沉的祝福也不能表尽我的感恩。

站在高考的战线前,我要全力以赴,争得一缕春光。

让我归去时,提上一篮春光看母亲。

我想,天下母亲都一样伟大,面对母亲,每个做儿女的,又有何言能一表心意?当年,一首《常回家看看》使多少在外的儿女落泪。

如今,我们也该提着一篮春光看妈妈,照耀她慈爱的心与渐逝的生命,相信,只有爱,才不会让岁月褶皱!就让我们栖息于爱的枝头,去为母亲吟唱最伟大的颂歌!【满分亮点】这是一篇当之无愧的母亲颂歌。

文章开篇排偶式短句的运用是母亲颂歌的序曲。

这序曲语言优美,情感真挚,为下文奠定了浓浓的情感基调。

中间部分作者运用几个段落写出了母亲慈祥善良、勤劳节俭等优秀品质,这是母亲颂歌的主体。

在这部分内容中,作者饱含深情地展示了妈妈的伟大,内容丰富,细节生动,人物形象丰满。

最后两段作者以抒情的笔触写出了自己对妈妈的敬意以及报答母亲的美好愿望。

这是颂歌的尾声。

文章主题积极,思路清晰,表现了较扎实的写作功底。

带着感动出发那春雨滋润中倾吐的第一滴绿意令我感动,那夏日炙烤下绽放的第一朵鲜花令我感动,那秋日里飘零的第一片黄叶令我感动,那冬夜里飘落的第一片雪花令我感动。

掩卷长思,大自然的无限奇景令我感动。

在五彩缤纷的人生道路中,亦有无数的感动。

今天,我要带着感动出发,领悟那人生哲理。

我要带着感动出发,领悟那永恒的师魂。

一声巨响,苍茫大地,这是多么震撼人心的一响!生命是多么的脆弱,面对大自然的袭击,再有能力的人也无法阻止灾难。

可是,我看到了那楼板压得不成人型,血肉模糊的谭老师。

他并没有向自然屈服,在灾难来临之际,毅然用自己的双臂撑起生命的天空。

当救援人员赶来时,救起被他掩护得完好无损的四个孩子时,他的双手紧紧地抓着讲台,怎么也掰不开。

在场的人纷纷落泪。

这是何等的伟大!他用渺小的身躯换来生命的永恒,这是生与死的抉择。

但他大义凛然,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人,这种大无畏的精神令我感动。

今天我带着感动出发,我领悟到了古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而有价值的死却比泰山还重,那是永恒的师魂!我要带着感动出发,去领悟那英雄之魅。

他和我们一样有着青春的梦想,一样有着花样的年华。

可命运的阻隔使他的道路日趋艰难,他——王宝强,2008年感动我心的人物。

他14岁来京谋生,为他的生活梦想而奋斗。

他一呆就是几年,可他并不松懈,他坚信坚韧终能成就平坦大道。

功夫不负苦心人,他被导演冯小刚看中,相继演了《士兵突击》等一系列精彩影片。

他——王宝强成就了自己的英雄本色,面对困难他顽强不屈,勇往直前。

他的拼搏精神令我感动,他让我领悟: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持之以恒!带着感动出发,我领悟到人生中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它不断充实着我的生活,让我的人生之路更加饱满,它铸就我人生中的宝典,让我走向辉煌!不朽的昭君你的人生本是宽阔的直道,不甘平庸的你更是拐出了一个又一个漂亮的弯道。

从此,你的人生焕发异样光彩。

———题记或许是上天的无意安排,或许是上天有意要考验你,将你出生在群山万壑之中。

那,又何妨?你天生丽质、智慧过人,琴棋书画,样样学,样样通,为的就是要不同凡人,为的就是拐好人生的每一弯道。

于是,我们看到绝世才貌的你,小小年龄就美名远扬。

当别人还在家中研习女红的时候,你已拐出了人生第一个弯口:登上雕花龙凤船,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来到长安。

当别人争先贿赂画工毛延寿时,你已拐出了人生第二个弯口:绝不贿赂画工,保持自己特立独行的禀性。

尽管画布上的你平添了几颗黑痣。

面对和亲,当后宫嫔妃争着躲避时,你又一次拐出了人生第三个弯道:挺身而出,甘愿当和亲的使者。

三个弯道,你已将同时期,同时代的女子远远地甩在了身后;三个弯道,你的人生已达到了新的境界。

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不知不觉,浩浩荡荡的和亲队伍已驶过了塞外,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情怀抒发心中澎湃。

凛冽的寒风吹乱了你的秀发,更吹乱了你绵长的思绪。

抱起心爱的琵琶,一曲思念,离别之歌悠远响起。

大雁低飞,聆听你的心语;明月高照,欢送你的离去。

诗人用“千载琵琶作胡语,奉命怨恨曲中论”来写你。

我想你不会是这样的,除去淡淡的离别之苦,更多的则是会心一笑,因为你看到了“城门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的场景。

塞外的风不再凛冽,征夫不再抱怨,怨妇不再流泪,他们破涕而笑,无数的家庭结束了不眠之夜。

塞外的草长得更茂盛,塞外的羊群长得更加肥壮,塞外的天更高,大雁飞得更高,叫的更响……昭君,你用智慧拐好了自己人生,更拐好了大汉近半个世纪的和平安宁。

美哉,那绝世的容貌;惊哉,那柔弱的双肩竟能扛住一个王朝的兴旺。

不朽的昭君。

[简评]:读过2002年优秀高考作文《昭君的选择》,差点抹煞了今年的这篇好作文。

同样以“昭君出塞”为底子,但所不同的是这篇作文是通过第二人称形式,围绕作文材料中的“弯道超越”,仿佛在和“昭君”探讨人生,赞美昭君的超人智慧和抓住的历史机遇的超凡能力,走好了人生中几个重要的关键点。

文章不仅仅是扣题准确巧妙,联想丰富自然,内容别开生面,广阔的历史背景中,一道道绚丽的风景,在凄美的意境中任我们去体验,去感悟。

更不必说语言生动优美,结构完整,细节生动的渲染,仿佛作者对着这千古美人的面仰慕、崇敬之情溢于言表,又仿佛是自己最亲密的家人一般,带着无比的骄傲在向别人夸耀。

尤其是作者行文的张弛有度的驾驭能力,牵引着读者和他一样仰慕赞美的心。

文章化用典故及古诗文名句,信手拈来而又巧妙融会,充分展现了作者语言表达的文采和文化积淀的厚实,堪称一篇美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