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诗的内容, 领会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
2、 学习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提高对古诗的审美鉴赏力;
3、 领会诗歌的语言美、 意境美, 感受美的熏陶,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 体会诗的内容和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本诗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中国的文化浩如烟海、 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如果我们把中国的文化比作是璀璨的银河, 那么中国的诗歌就是其中最闪亮、 最光彩夺目 的一颗,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首乐府诗《观沧海》, 来领略一下一代枭雄曹操的博大情怀吧!
二、 诗歌体裁
乐府, 两汉官署名称, 即音乐机关。 其主要职责是制作国家典礼音乐, 主要收集文人诗、 民间歌谣入乐。
乐府诗一般无标题, 尤其是汉代乐府。 《观沧海》 的题目是后人所加的。 乐府诗可谱乐歌唱, 诗最后两句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去的, 亦可称之为诗的附文, 与诗歌表现的内容无关。
三、 写作背景及作者介绍
东汉建安年间, 曹操借许悠之计, 以少胜多, 击退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袁绍。
袁绍残部逃至乌桓(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 , 欲借乌桓之力, 以求东山再起。 曹操乘胜追击, 征讨乌桓。 东汉建安 12 年曹操挥鞭北指, 所向披靡, 大败乌桓。 归途中, 曹操登临碣石山,
观看沧海壮丽景色。 此刻, 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 挥笔即书《观沧海》 。
曹操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 军事家和诗人, 能歌善舞, 字孟德, 安徽人, 死后, 被其子曹丕追封为魏武帝。 曹操的文学成就很高, 与他的儿子曹植、 曹丕并称“三曹, 他写的诗慷慨、 雄浑、 悲壮、
有气魄, 多反映统一中国, 建功立业的理想, 《观沧海》 就是反映这一思想。
四、 反复朗读, 领略诗歌的意境
1、 听录音;
2、 通过各种形式反复朗读, 要求注意诗歌的节奏、 重音、 抑扬顿挫, 更要读出感情来;
3、 参考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 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 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碣石山上树木丛生, 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在萧瑟的秋风中, 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 运行不息, 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 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 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吧。
五、 整体感知
1、 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全诗以“观” 字统领全篇, 以下由“观” 字展开, 写登山所见。
2、 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 : 交代观海的地点, 直陈其事, “观” 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 至“洪波涌起” ) : 描写海水和山岛。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 之行” 至“若出其里” ) : 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 星辰的气概。 是虚景, 从两个“若” 字可以看出。
3、 本诗是写景诗, 还是抒情诗? 写了什么景? 抒了什么情?
景: (实) 海水、 树木、 草、 秋风、 洪波生机勃勃(虚) 日月 星汉宽阔、 博大
情: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勾画大海吞吐日月 , 包蕴万千的壮丽图景, 表现诗人开阔胸襟, 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 建功立业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