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旅游业发展定位与对策分析李江帆毕斗斗余瑜江波一、河源市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近年来,河源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商旅旺市”的决策,以旅游业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旅游业1995年起步以来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1999年以来,旅游业的年增长速度达30%以上。
2001年,旅游业总收入已达8.32亿元。
1995-2001年,全市三大产业比例由48.2︰24.4︰27.4演变为35.1︰28.0︰36.9。
旅游业对第三产业快速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在新世纪,机遇与挑战并存。
河源市旅游业面临着我国入世、旅游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全省旅游扶贫计划启动、交通环境全面改善、政府高度重视等一系列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周边地区旅游产品替代性强、旅游业开发与管理水平偏低等挑战。
(一)河源市旅游业面临的机遇1.我国加入WTO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我国旅游业进入整体发展的新时期。
开放的大环境将为我国旅游业带来大量的国外资金、技术、现代化管理方式。
广东省一直走在全国改革的前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先行区。
珠三角有大量游资正在寻求好的发展项目,近年来港、澳、粤三地经济互动也吸引了很多海外资金看好广东省的投资环境。
加入WTO后,越来越多的外国旅游企业将会进入广东旅游市场,以资金和技术输出的方式开展经营。
在加剧广东旅游市场竞争的同时,也会对本土旅游企业产生明显的示范效应,有利于加快和建立符合国际规则的运行机制。
这将为河源市旅游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旅游市场需求的高速增长为旅游业带来巨大的客源市场。
假日旅游波及全国后,珠三角旅游发展迅猛,已成为国内最有实力、档次最高、规模最大的旅游客源输出区域之一。
据调查,珠三角95%以上的市民有外出旅游的习惯。
这与居民拥有较强的旅游消费能力是密不可分的。
2001年广州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967元,居全国十大城市首位,恩格尔系数已降至42.6%。
珠三角在国内已率先进入汽车消费时代。
河源市正好处于珠三角自驾车休闲度假旅游最佳半径500公里范围内,有望成为珠三角短程旅游市场重要目的地之一。
广东省近年来GDP年均增幅10%,为河源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客源市场。
3.全省全面启动旅游扶贫计划为旅游业提供良好的资金技术支持.从2002年开始,广东省每年拿出3000万元开展旅游扶贫,省旅游局将与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一起,采取政策扶贫、规划扶贫、信息扶贫、人才扶贫、传媒扶贫等多种形式推动山区旅游业的发展。
河源市作为粤北贫困山区,资金与技术一直是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省旅游扶贫计划启动后,河源市旅游业将获得可靠的发展资金来源与技术支持。
2002年11月,广东省旅游扶贫工作会议在河源市召开后,参加全省旅游扶贫工作会议的62家旅行社与14个旅游扶贫重点项目签订了240多个对子,河源市苏家围、东江画廊、万绿湖生态园景区共与52个旅行社结成对口扶贫对子,成为结对子最多的一个市,这必将促进河源市旅游业在信息渠道建设、客源市场开拓、服务管理质量等方面水平的完善和提高。
4.交通状况大为改善,旅游综合接待能力明显提高。
“九五”期间,河源市用于交通投资建设投资共3.04亿元,改造国道和省道147公里,县道231.8公里,河惠高速公路、河龙高速公路、粤赣高速公路和忠定线北段、紫河线改造等工程相继动工,使河源至广州的车程缩短至三个小时。
铁路方面,作为京九入粤第一市,河源是全省铁路线最长的市,京九铁路和广梅汕铁路穿越全境,通车里程已达226公里。
此外,河源的水运能力也较强,东江航运可达广州黄埔港。
河源交通设施状况的改善,优化了投资环境、促进了山区资源的开发利用,使前来河源旅游的人逐年增多。
为进一步增强景区的可进入性,河源市还兴修了从市区前往万绿湖、桂山、野趣沟、霍山、苏家围等主要景区的公路,改善了景区内路况,大大增强了旅游交通的便捷性。
此外,在旅游接待设施方面,2001年以来增建了一批酒店宾馆,现已有星级宾馆共37家,床位近5000个,基本上能满足黄金周及一些大型会议的需要。
随着旅游人数的增长,河源市的旅行社也从最初的两三家发展到十八家,接待能力明显增强。
5.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 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的建议》中首次把旅游业确定为第三产业中“积极发展”的新兴产业序列的第一位。
199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将旅游业、房地产业、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明确和肯定了旅游产业的地位和关联作用。
在此背景下,广东省旅游部门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广东省旅游业的发展有利的措施。
2002年,为推动旅游区域结构和旅游产品结构的优化,广东省旅游局还决定打破区域界限、地理界限,进一步拓展广东东西两翼和山区腹地,集中力量开发粤东、粤西、粤北的山水和文化资源,这对于地处粤北山区的河源来说,无疑是发展旅游业的一大契机。
河源市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和支持旅游业的发展,从战略高度将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来发展,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招商引资等方面努力为旅游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1999年,河源市委、市政府还提出了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目标,并将2000年确定为该市“旅游素质提高年”,把旅游业的发展又引导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河源市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挑战1.周边地区旅游产品替代性增强,使河源市市场面临分流威胁。
旅游业持续升温的态势及良好经济效益,使全省各地普遍重视培育自身旅游特色和优势,不同程度地加大了旅游业资源的开发力度。
周边旅游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对河源旅游产品产生替代作用,使河源市旅游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根据广东省旅游业新的开发思路,“广东北部培育以韶关为中心的旅游区,完善山区的旅游联合体,将京广铁路沿线建成粤湘旅游走廊;广东东部培育成潮汕文化之旅,发挥梅州客家文化中心的作用,加快南澳岛的开发和建设。
”从北部看,河源市不是区域旅游建设的重点,仅沾上了“完善山区的旅游联合体”的边。
从东部看,梅州在客家文化中心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河源地区客家文化的独占性。
此外,河源市重要旅游资源之一的南国恐龙生物化石, 与丹霞山南雄恐龙遗址存在着区域竞争。
2.旅游业总体发展水平偏低,产业优势不明显。
河源市旅游业从1995年开发万绿湖起步后,发展迅速,成绩较大,但由于起步较晚、发展时间不长,整体发展水平仍偏低。
河源市经济低水平偏,导致多年来人才外流的恶性循环。
缺乏具有创新精神的旅游企业家和高素质的旅游管理和服务人才,制约了旅游业水平的提高。
目前,河源的旅游开发观念还比较落后,尚未实现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产品优势和旅游产业优势转变,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经营管理、旅游行业管理、旅游服务设施与服务质量,与周边地区旅游同行业相比,都存在一定的差距,旅游业总体素质亟需进一步提高。
二、河源市旅游业的发展定位河源市必须结合自身的开发条件及竞争对手的状况,认清优势与差距,进行合理客源市场定位、旅游产品定位、旅游产业定位,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对策。
(一)客源市场定位根据河源旅游资源的现状,我们认为河源市旅游客源市场定位是:为以珠三角市场为基础,立足广东省、面向国内外旅游客源市场。
河源市应注重吸引华南地区游客,同时有重点地发展海外旅游市场,尤其是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市场,以形成重点突出、渠道多元、增长稳定的客源市场格局。
1.启动市场(区域市场):以珠三角为基础的客源市场。
珠三角经济实力雄厚,居民生活水平高、旅游需求量大,有较强的旅游休闲动机和可自由支配收入,市场潜力巨大,是河源市旅游业需要重点培育的核心市场。
应面向这一消费群体,举办“休闲度假好去处”、“假日观光新亮点”等展示会,开发“一日游”、“两日游”等类型的假日旅游市场,使珠三角成为河源地区稳定的客源市场。
2.发展市场(区内市场):以广东省为基础,面向国内的旅游客源市场。
近年来,“广东人游广东”的活动推动了广东省内短线旅游的发展,也拓展了省内旅游市场。
河源旅游业可借此东风,以省内的热点热线带动本地旅游业发展。
在此基础上,河源市还可以地域相近、资源相异、线路畅通等原则,将江西、湖南、福建作为中程市场,将国内其它地区作为远程市场进行开发。
开拓与接待的重点为节假日旅游人群、会议群体、疗养群体。
3.拓展市场(海外市场):以日本、韩国和东南亚为重点的国外旅游市场。
目前河源市海外旅游客源廖若晨星,海外市场尚未形成。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前来广东考察和工作的外国人将不断增多。
河源市必须重视这一市场的开发。
诗词文化对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的影响较大。
苏家围景区,可以以其深厚文化积淀的吸引此部分客源市场。
河源市可坚持地域相近,主要客源国、文化历史联系、友好关系的原则,开展入境旅游宣传促销,使海外旅游者认识与了解河源的旅游文化内涵。
开拓与接待的重点为:海外青年修学旅游者、海外商务旅游者。
(二)旅游产品定位根据河源市的生态环境与历史文化积淀,可以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产品、文化旅游产品、度假旅游产品,形成以万绿湖生态旅游,苏家围文化旅游为品为品牌的多元化产品体系。
1.生态旅游产品。
生态旅游倡导可持续发展原则,它是在全球环境保护运动盛行、消费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增强和绿色消费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的背景下,从传统的自然旅游的基础上萌发并发展成一种消费潮流的旅游形式。
河源市旅游业开始就打起了生态旅游的旗帜。
经过八年的精心培育和打造,其生态环保旅游已成为广东省旅游业的一个亮点,“绿色河源”的旅游形象已得到广大游客的认可,以万绿湖为主要品牌的生态旅游也有了较高的知名度。
河源市以这一思想指导桂山、霍山等景区的开发,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今后应坚持开发受大众欢迎的生态旅游产品、推行绿色经营和管理,继续打造生态旅游品牌,坚持走生态之路。
2.文化旅游产品。
河源市拥有许多珍贵的人文旅游资源,如广东文化名城——佗城,孙中山入粤第一代祖居紫金孙屋排、苏家围等,具有开发文化旅游产品的资源优势。
在开发文化旅游产品的过程中,要突出历史内涵,注重营造文化氛围,使旅游者可以在旅游中吸取历史文化中的精华,同时也能对传统的历史文化进行现代意识的思考,做到寓学于游。
在开发文化产品时,还要针对旅游者历史文化需求,强调精神文化享受,引发旅游者的兴趣与共鸣,注重个性文化特色,突出历史文化形象,避免现代的改造倾向。
现代旅游产品给予消费者的不仅仅是旅游服务,而且是突破传统形态上的更丰富的精神享受。
苏家围开展历史文化旅游就富有特色,它在苏东城后裔居地,通过挖掘村庄浓郁的客家文化和客家风情,开辟了全国首创的客家乡村性别文化展、历史标语文化展和客家风俗趣味表演等项目,被誉为“南中国画里的客家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