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面面观(一)——尊师重教尊师重教,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
教师在古代社会里的地位是很高的。
人们把尊师视为人人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
孔子说过许多如何为师尊师的话。
孔子之后的荀子也是老师中的大家,他认为“君师者,治之本也”,把尊师看做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根本手段。
后来,老师被列为“天地君亲师”五大权威之一,尊师敬师成为了一种社会公德。
在以前,无论公学还是私塾,都供奉孔子像或牌位。
学子们入学读书,先拜孔子,再拜老师,是必行的仪式。
拜师的时候,做学生的要听老师一番训教,并发誓听从师教,不辱师门。
平时见到老师,要鞠躬行礼问安,让老师先行。
在学习的时候,要精神集中听老师讲,记在心上,并按老师的话行事。
古人之所以如此尊师,最主要的原因,是出于对文化知识的重视。
人在一生中,吃穿住行是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而学习文化知识和各种技能则是创造这些条件的根本手段。
老师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赐予者,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引路人。
古人尊师,也是同孝敬父母长辈的观念想通的。
孝敬父母,尊重长辈,也就应尊敬同为长辈的老师。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师生之间,师徒之间,如图父子关系。
因为身为学生,也就把老师的妻子称为“师母”,这是中国人几千年的传统。
古人主张尊师,也有“尊”得过分的地方。
本来,在孔子时期,师生之间是既尊师又爱生的。
孔子和弟子之间的关系很融洽,师生之间无话不谈。
可到后来,在封建社会里,“师道尊严”成了不可触犯的戒律。
学生不但要绝对服从先生的意志,即使是先生的过错也不能指出。
先生手里的板子不断打在学生手心上,久而久之,反而使师生关系越来越疏远。
这些做法,是不能被继承的。
但在今天来看,老师体罚、责打、侮辱学生的现象常常发生,这都是不能容许的违背道德的事情。
这些老师,即失去了为人师表的资格,也触犯了法律,应当受到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