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考点1: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A)(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以前购买现在正在使用的不是商品)(2)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考点2:货币的概念、本质(A)(1)货币的概念: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金银)(2)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考点3: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B)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1)价值尺度:(标价)含义: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原因: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
要求:只需观念上的货币。
价格的含义: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
(2)流通手段: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
要求:必须用现实的货币。
考点4:纸币的含义及发行规律(A)(1)纸币的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注:纸币没有价值,有使用价值。
(2)纸币发行规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考点5:信用卡的功能(A)(1)含义: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2)功能及优点;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考点6:外汇和汇率的含义(A)(1)外汇:含义: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含义: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外汇汇率↑→外币↑→人民币↓考点7:树立正确的金钱观(C)(1) 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从起源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职能上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
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
(2)正确的金钱观:①对金钱,要取之有道。
用正当手段赚钱,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
②对于金钱,要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要把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用于做最有意义的事。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我们的灵魂更纯洁,道德更高尚,人生更有意义。
考点8:供求关系对商品价格的影响(B)(1)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供求关系是直接因素)(2)供求如何影响价格: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考点9:价格与价值的关系(B)(1)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
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考点10: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B)(1)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商品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越大,反之越小。
考点11: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B)(1)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长期平均,而不是每一次)。
(2)唯一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考点12: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影响(B)(1)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①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他它的购买;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他它的购买。
②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不仅受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而且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A、如果两种商品的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这两种商品就互为替代品。
在可以相互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会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一种商品价格下降会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小。
B、如果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这两种商品就是互补商品。
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会引起另一种商品需求量随之增加(2)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①调节生产;②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使竞争更具优势);③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产品。
考点13:收入水平、物价水平等因素对消费水平的影响(A)消费受很多因素影响,其中两个主要因素是: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物价总体水平。
(1)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当前可支配收入越多,消费水平越高。
消费。
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
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关系,收入差距过大,社会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
(2)物价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
物价上涨,购买力降低考点14:消费类型(A)(1)按产品类型分: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2)按交易方式不同: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
①劳动者享受权利,是以履行劳动者义务为前提的。
因此,自觉地履行劳动者的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
②我国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③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
当权益受到侵害时,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进行维权,是每个劳动者的正确选择。
(具体途径:投宿、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考点10:储蓄存款的种类(A)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考点11:我国的商业银行及主要业务(A)(1)商业银行含义: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2)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有三类:其一,存款业务。
这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
其二,贷款业务。
它是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也是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
其三,结算业务。
考点12:比较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几种投资理财方式的异同(C)(1)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是目前我国居民的主要投资方式。
(2)活期储蓄灵活方便,定期储蓄存期长、比较固定、积累性强,但收益率比股票、债券低,与商业保险比,存款储蓄对意外事故等风险不具有赔偿责任。
(3)购买债券可分为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债券。
与储蓄比,政府债券由国家承担还本付息的责任,风险小、安全性好,可以转让、抵押,利率也比储蓄要高;金融债券与公司债券比储蓄收益高,但有一定风险;与股票相比,受益权、偿还方法各不相同,风险也没有股票大;与购买保险比,债务方对债权方不具有意外事故赔偿义务。
(4)购买股票风险最大,但收益也往往最高。
(5)购买商业保险与其他投资方式相比,在风险发生时可以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补偿。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考点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A)按劳分配是在社会主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农民种地也是)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考点2: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A)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了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其他多种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收入渠道可以多样)考点3: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B)(1)直接原因: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此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够,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根本原因: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发展决定的。
(3)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考点4:收入分配公平的主要表现和意义(B)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意义: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考点5:我国财政的作用(B)(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考点6:财政收入的来源(A)财政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税、利、债、费)。
其中,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税收收入:他是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
利润收入:国有企业税后利润中按照规定上缴国家的部分债务收入:借贷、债券、贷款其他收入:收费、罚没和公用事业收入考点7:财政收支关系的三种情况(A)(1)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人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2)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2)财政盈余,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小于财政收入的部分,考点8:税收的含义(A)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考点9:税收的基本特征(B)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
这些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税收具有强制性(双向性:纳税人、税务机关)。
国家凭借政治权利(强制性的原因)税收具有无偿性(相对的不绝对)税收体有固定性(相对的,以法律形式)三者的关系:三个特征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①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②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考点10: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B)(1)公民自觉纳税的必要性(即为什么要依法纳税)①由于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决定我国税收的性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②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
③公民享受了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为什么说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①在我国,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②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
③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税收作为物质基础。
(2)四种违反税法的表现偷税:欺骗、隐瞒、不缴或少缴欠税:没有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骗税:骗得国家税收优惠,虚列、虚报抗税:暴力、拒绝(3)公民必须增强纳税人意识①自己要依法纳税,监督别人依法纳税。
②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