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体育锻炼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体育锻炼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体育锻炼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1.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提高学生的锻炼意识
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力首先来源于兴趣,兴趣的培养能够加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掌握体育基础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参加体育锻炼,并在锻炼中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获得身心愉悦感。

我们通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切良好行为习惯都应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而在体育锻炼中学生的运动兴趣不容小觑,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体育课堂气氛沉闷,造成学生对体育锻炼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特长和需要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加以改造和创新,并不断丰富教学内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时代那个的奖励,对表现较差的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与鼓励,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树立体育锻炼兴趣,提高学生的锻炼意识;另外教师应整合学校场地、器材等有利教学资源,做到体育场地、器材不毁坏、不浪费,坚持一物多用的原则,将体育锻炼项目进行娱乐性和游戏性的改造,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他们锻炼习惯的养成。

2.培养学生自我锻炼习惯,激发求知欲望
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对于学生而言,体育锻炼是培养学生自我锻炼习惯,激发学生求职欲望最直接、有效、积极的手段,在体育锻炼中,学生通过参加体育锻炼获得锻炼的愉悦、竞争刺激、合作的欢乐、胜利与失败、拼搏与成功带来的快乐,并逐渐培养学生自我锻炼习惯。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手段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榜样,自觉的参与体育锻炼,根据学生的身体特点和实际需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因材施教。

目前,我国体育教学受应试教育影响,学校、家长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上,学生体育锻炼以升学考试为目的,造成学生偏科问题比较严重,且对体育锻炼缺乏足够的认知。

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实际需要为出发点,重视学生的锻炼意识和习惯的培养,改变学校、家长、教师的思想认知,确立科学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
为中小学学生自我锻炼习惯的养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另外,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调整大脑的学习状态,使学生的身心得到释放,能够保证学生以清醒的头脑,敏捷的思维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中。

课外活动是体育锻炼的重要形式之一,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目标,发挥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组织与协调作用[1],通过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造创新,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并在体育锻炼中不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职欲望,发现自身不足,并不断自我完善,增加其自信心与自尊心,强化自我锻炼意识,养成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好习惯,本着以身心发展和终身体育发展的目标为落脚点,改革体育教学模式,丰富课外活动,引导学生投身体育、培养兴趣、养成良好习惯。

3.提高自身素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改善体育课堂效率,教师是体育课堂的主导者和组织者,是体育课堂管理制度的执行者。

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比较全面的,既能组织学生活跃课堂气氛,又对学生的行为起到约束作用。

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首先应建立基本的信任,信任是师生之间进行良好互动的基础,在课堂中,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受到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师在体育课堂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情感,与学生多交流沟通,正确处理师生矛盾,发挥为人师表的作用。

另外,在体育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热情、准确、熟练的体育动作,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在体育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学校教育中,教师是知识和学生之间联系的重要关系纽带,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其直接的接触对象为教师,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不管是教师的教学态度还是教师的教学能力,都对学生具有直接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是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对教师的个人行为也具有一定的模仿现象,因此也凸显出了为人师表的重要性。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规范性和专业性的技术动作示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基础,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其中的意识。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的素质,对威信的建立意义重大,学生由于对教师的崇拜从而建立与教师之
[1] 白莉.: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特点与培养[J].体育科学,2014,(01):112-113.
间的良好关系,以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

4.从课堂常规入手,培养学生锻炼习惯
所谓课堂常规主要是指体育课堂教学的纪律维护和具体教学活动的开展,体育教学通过在室外场地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体育教学课堂纪律的维护,不仅是教学效果实现的基础,也是维护学生人身安全的重要保障[2]。

具体的课堂教学是体育教学内容实现的载体,对课堂纪录的良好管理,对学生形成一定的课堂约束力,以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基础,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培养。

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中,教师通过对课堂纪律的要求,规范学生的体育行为,使学生可以形成对体育教学更为深入的认知,对体育运动项目兴趣的培养和自我锻炼意识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

对于学生而言,学校教育对其思想和思维习惯的形成,发挥着重要指导作用,在长时间的体育教学积累下,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和体育锻炼行为,从而形成自主体育锻炼行为习惯。

5.营造良好的体育环境,为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
体育环境包括体育氛围和体育场地设施两个方面,硬件设施和体育锻炼背景环境,共同为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养成,奠定了基础,良好的体育环境,对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学校在教学组织开展过程中,不仅要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严格的把控,还要重视对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的营造,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对于学生而言,学校体育教学对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兴趣是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基础,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是学校体育教学需要高度重视的教学问题之一,而对体育教学环境的不断完善,就是对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进行培养的重要途径。

对于体育环境的营造,学校首先应该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以及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对体育教学赋予的重要使命,对体育课课程设置和体育教学所需场地设施进行完善,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场地器材条件,加深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的主观认知。

对于体育教学课程的完善,主要是指对体育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使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形式的体育运动项目,并在课余时间多组织体育比赛和各种体育活
[2] 何家俊.大众体育锻炼习惯淡薄的深层原因探析[J].体育学刊,2013,6(02):96-97.
动,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使学生感受到体育运动的内在魅力,从而对学生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进行培养,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和校园场地设施的建设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不管是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还是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的组织,都需要充足的场地器材作为基础,因此在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培养中,对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进行不断的完善是非常必要的。

不同的学生主观意识不同,因此兴趣爱好,对体育运动的参与需求以及对场地设施的基本需求,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教学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对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并以具有创新性意义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使用,尤其是体育竞赛活动的组织,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融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在主观意识上形成对体育运动项目兴趣程度和参与意识,主动参与其中,是体育锻炼行为习惯养成的基础。

除了学校对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影响之外,家庭教育、社区环境对学生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家长要正确看待学生文化课学习和参与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支持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走出家门,对体育运动项目进行积极的参与,社区公共环境的建设,运动器材和场地的基本情况,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养成,也具有一定的影响[3]。

6.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不管是教师素质水平的提升,还是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手段的创新,还是学校体育教学环境的营造,还是家长对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鼓励和支持,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养成,除了受上述客观因素的影响之外,学生的主体意识对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养成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当代教育观念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多采用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手段,教师指导学生对不同形式的运动项目进行自主学习,探究体育运动的运动特点和内在规律,从而使学生可以在主观上形成对体育运动项目的兴趣,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3] 刘凤勇.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3,6(03):156-15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