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行反思

山行反思

《山行》教学反思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

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

再则,《山行》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

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
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学生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

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

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

4.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
旨在再现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

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由读而想到的
——《海上日出》教学反思
开学了,走进课堂之前觉得不会上课了。

《海上日出》是老文章,但我教学这个篇目却只是第二次。

《海上日出》最后一句话说“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我在反复琢磨怎样才能把学生带到情境中去,真正感受到这奇异壮观的景象呢?
“这么美的文章一定要读,要用各种方式的读代替讲解,让学生在读中领悟。

”这是我们集体备课时达成的共识。

思路是正确的,那么到底要怎样读呢,仅仅读就够了吗?
读的设计要有层次,第一遍读要读正确,读后验收过程中要有指导。

本课教学时我把要认的字“霞和范”拿出来,由字形、字音到字义,认识这两个字,会读、会写,然后结合句意进一步理解真正明白“红霞、云霞”的意思,并借助这个生字的识记,指导读熟文章的二三自然段,也就是晴天日出的情景。

第二遍读是指名按自然段读,这次读就是要读流利。

第三遍读是默读,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边读边思考文章从哪儿自然段到哪儿自然段写海上日出过程的。

这次读目的就是要孩子们逐渐学会理清文章层次。

如果说前三读是基础的话,那么以后的读就应该是深化和升华了。

精读的设计我重在抓住文章内容教学生去体会感悟。

晴天日出部分学生自由读,默读,我又进行了范读,这样读过之后,我请孩子们自己谈谈日出的过程给自己留下怎样的印象,孩子们抓住“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地,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

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的可爱。

”这两句话来理解。

戴红翊说从“使劲儿向上升”体会到太阳在不断的努力。

王冰玉说从“终于”看出太阳升起的艰难过程,不付出努力是不会有成功的。

夏慧桐说:“太阳升起好像在催我们进步”。

孩子们各抒己见,这时候我及时补充巴金写这篇文章的背景,告诉孩子们,巴金老先生不仅仅在写太阳升起,一切景语皆情语,它是在告诉我们什么呢?读过有云时日出的部分,你会有更多的感悟。

于是孩子们立刻进入读书状态,陶醉在有云时海上日出的奇异景象之中。

张思达说:“连我自己也成光亮的了”,是被日出的美景陶醉了。

夏慧桐说:“太阳慢慢透出重围那一刻,是在告诉我们乌云遮不住太阳,沙子掩不住金子,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天生我才必有用。

”我说:“孩子们你们体会的真好,你们真会读书。

是的,海上日出这伟大的奇观,确实是催人奋进,它似乎在告诫我们每一个人,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怕艰难困苦,不懈努力。

此时我出示两个成语“旭日东升、如日中天”孩子们这两个带日字的成语一个是说太阳刚刚升起,就是形容我们孩子们个个如初升的太阳,充满了希望;一个是形容成年人的事业正在蒸蒸日上。

孩子们让我们在走进美景领略奇观齐读晴天日出过程的部分。

读是语文课的血肉,而思考才是语文课的灵魂。

读重要,想更重要,一定要触动孩子们的心灵,让我们和文本更要和孩子们的心灵产生共鸣!
权利与责任
——《西风胡杨》教学反思
《西风胡杨》是一篇写景抒情文章。

备课时,我曾读得心潮澎湃。

说实话,学这课之前,我居然不知道沙漠中生长着这样一种坚韧、倔强而无私的树,真是孤陋寡闻啊!我被胡杨不屈不挠的品格深深震撼,体会作者波澜起伏的情感,理解作者那深奥磅礴的文字,这成了我备课的关键。

教学的基调定为读。

作者借胡杨的天然素质和品格,表达自己对人类崇高理想和可贵品格的追怀,从而引发读者对环境保护事业的关注。

对小学生来说,深入理解课文,感悟作者的深刻思想是不太容易做到的。

所以我首先定为让教师少讲,学生多读,让他们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出准确,读出感情,读出感动。

让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

关注胡杨的命运,大自然的命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景让我们陶醉,大自然的事物让我们震撼,我们有热爱他的权利,更有保护他的责任。

课后,我觉得这篇课文的教学总体还是满意的,只是完成了任务,但预设和生成还是有一定差距,没有完全达到“教学微笑,学生激动”的效果。

摒弃平时上课的随意性,精心设计过渡语,让每个环节都能环环相扣,教学效果会更好些,可能我还不够严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