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的作品篇一:郭沫若.郭沫若作为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郭沫若以深刻的现代意识和独特的创作视角,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管是其小说还是诗歌,在很大程度上对中国现代文学都起到承先启后的标志性和开创性作用。
同时,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涉及领域最宽、影响最大、争议最多的人物,他具有敏感、热情、崇尚自由、追求自我解放的个性和气质,是对中华民族整整一个时代情绪的表达与象征。
一、引言郭沫若是20世纪中国新文学的巨星,是继鲁迅之后新文学的又一面旗帜,同时,他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在新诗、小说、散文、历史剧、翻译、历史、书法等众多领域具有开拓性成就。
郭沫若生长在峨眉山下大渡河畔,崇高、厚重的自然风貌赋予了郭沫若与大自然一样博大的胸怀。
郭沫若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一直是革命文学的倡导者,作为左翼作家的代表人物,其创作思想与中国20世纪走向现代化的脚步相应和,他的小说和诗歌表现了强烈而鲜明的现代意识和新世纪文化特征,并将广大民众塑造为正义力量的坚强后盾,而且,他不仅直接投入到革命和建设事业,还有意识地将文艺创作与现实革命斗争结合起来,他是中国古史学界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全面系统地研究古代社会的第一人。
邓小平曾对郭沫若有过这样的评价:“他和鲁迅一样,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学识渊博、才华卓具的著名学者。
”郭沫若一生主要文学著作有:诗集、、、等,散文、、、等,戏剧、、、、、、等。
二、郭沫若作品的创作视角1爱国情怀郭沫若是一个忠诚的爱国者,爱国主义是贯穿他一生的主旋律,也是促使他文学创作的内在动力。
郭沫若自幼受儒学熏陶,有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态度与事业追求。
比如,一诗是诗人直抒胸臆的杰作,体现了如火般炽热的不妥协的思想,支撑了诗人如水一样纯洁高尚的爱国情怀。
中的聂政也是一个爱国者,郭沫若满腔热情地颂扬了聂政“愿将一己命,救彼苍生起”的爱国精神。
郭沫若的爱国热情还表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发掘和弘扬上,其创作出、、、和等大型的历史剧便体现了这一点,激励了无数有识之士为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统一去拼搏、去奋斗。
2独特的乡土观热恋乡土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乡土意识是郭沫若思想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郭沫若的故乡是天府之国的巴蜀,巴蜀地域独特的自然风貌与人文环境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巴蜀文化。
一方面,郭沫若对生于兹长于兹的乡土怀有深厚的情谊。
郭沫若出生在川南的“海棠香园”――嘉州,从小就受到故乡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熏陶,其、、、等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狂喜、惊讶和幻想。
另一方面,作者对乡土气息也进行了批判。
比如,他从幼儿教育的角度批判“笋子炒肉”的体罚、“把我苦够了”的“诗的刑罚”,同时也能体谅父亲为了找钱而贩卖烟土,同情水平线下的轿夫以烟当饭的悲惨处境。
作者出身于中等地主家庭,写到自家收租的情况说,农民交租时主人要赏一顿白米饭,为吃一顿饭,往往一家人跑来。
正是地主阶级的压迫,才导致了农民的极端贫困,也造成了农民的麻木与不觉醒。
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乡土情感又在作者心中唤起感情的微波,这时他产生了自责情结(在他的中,把一个孝子在孝悌重负下的负罪感表现得更为强烈,体现出作者强烈的自责),同时产生了浓厚的魂归乡土的归属感。
总之,郭沫若对乡土有赞美,有批评,有留恋,有自责,有归根意识,有难以割断的传统伦理观念,这就构成他独特的乡土观。
3女性形象的塑造作者在作品中,以女性鲜明的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较突出的有中的众女神、中的卓文君和红箫、中的武则天等。
作者在塑造女性形象时,是以崇拜的态度去描写的。
这些女子具备了普通大众心目中所期待的女性理想模型的所有品质,她们为了别人的事情,付出了自己的爱情甚至生命。
比如在中,女主人公为了爱情背叛了家庭,放弃了优裕的生活。
这类爱情作品中的女性,都带有一些“圣灵化”的色彩。
此外,郭沫若笔下的女性形象,在显示出柔美一面的同时,又都透露出刚烈的气质,比如表现了不慕荣华、不畏权势的反抗精神,、、中的女性角色则表现为舍生取义的决断。
这就是郭沫若笔下的女性形象,这和他的女性观和所受的文化影响有关。
4神性的生命意识郭沫若作品的生命学根基乃中国天人不分的神性生命意识,即泛神论,这是郭沫若最典范的边缘文化概念。
在很大程度上,这是郭沫若自创、自释的文化概念,实为中国关于生命的古典意识。
如中包含一个来自异域的故事,却被郭沫若有意识地赋予中国化色彩,包含着客家主动精神和顽强生命力的表现,这是一种生命意识借用的形式。
描述了一种传统文化和客家精神共同锻造的生命意识,它强调生命的本原动力,将生命的世俗追求转化为一种精神再生。
非常强烈地突出着一种生命的呐喊,反映了可以超越个性而成为宇宙生命和人性精神的象征。
这些作品,都向世人展现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生命观和人生观,明显地呈现出一种生命意识的流动,表明郭沫若对中国生命意识的体认。
5作品中的悲剧色彩郭沫若的许多作品也具有悲剧性质,无论是诗歌、散文、小说创作,或是历史剧创作,貌似作者都不喜欢表现喜剧的东西,而是酷爱悲剧艺术。
在中,王昭君选择远嫁匈奴是悲剧事件;以悲剧结局,讲述了一段纯洁但似乎又不被人理解的恋情;中,主人公无法实现其政治雄心,最后投汨罗江自杀。
我们可以把郭沫若创作的悲剧称之为英雄式的悲剧,但应该注意到的是,虽然郭沫若的创作表现出强烈的历史悲剧意识,但是在黑暗的现实中并没有极度地悲观、颓废,而是用充满力度的笔调,刻画出时代的悲剧、英雄的悲剧,在引起人们悲愤情绪或赢得怜悯之心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人民的愤怒和抗争的热情,唤起人们的正义感和进取精神,激起对现实的愤怒、反抗和灌注对于未来执著的理想热情。
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它的问世有如响彻长空的惊雷,震动了当时的文艺界。
连在内,共收诗54首和诗剧3篇。
当时,正值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高涨的年代,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内容1、渴望和歌颂祖国的新生。
是中的代表作,它借凤凰采集香木自焚而后在烈火中再生的神话传说来象征旧中国、旧我及旧的一切的毁灭,和新中国、新我及新的一切的再生,表现出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歌颂自我和一切叛逆者。
诗人渴望和赞美祖国的新生,也渴望和歌颂自我的新生与解放。
正因为诗人和祖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所以在他的诗篇里经常跳动着的“自我”就爆发出一股气吞山河、震撼宇宙的力量。
比如就极度夸张地展示了“我”这样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叛逆者的种种表现。
3、歌颂不断地毁坏和不断地创造。
诗人既然是热烈渴望祖国新生,追求个性解放,就必然痛恨并希望摧毁一切阻碍新生与解放的黑暗腐朽势力。
因此,他既歌颂“毁坏”,又歌颂“创造”和创造的“力”。
在一诗中,诗人吹响了雄壮的号角:“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Rhythm(律吕)哟!”在中,诗人对“太阳”“山岳”和“海洋”“狮子”“飞雁”和“泰古的森林”,“水”“火”“火山”和“伟大的江河”,“豪放的诗”“雄浑的音乐”和“崇宏的艺术”,“苏彝士”“巴拿马”“万里长城”和“金字塔”等充满创造活力的东西表示崇拜。
4、歌颂大自然。
在歌颂自然的诗中,歌颂太阳的诗篇最多,也最能体现诗人憎恶黑暗、追求光明的精神。
在中,诗人用自己全部的热情去迎接那“光芒万丈”的新生的太阳。
在中,诗人愿意做太阳的“运转手”,把一切的“暗云”驱除干净。
在歌颂自然的诗中,还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在诗人眼里,大自然到处都是生命的“光波”,“到处都是新鲜的情调”,“到处都是笑”()。
这些写在“五四”高潮期的自然诗,立意新颖,风格雄丽,富有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这也是诗人热爱祖国,追求光明、自由和新生的思想的反映。
综合评价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它的浓郁的积极浪漫主义气息。
在中,诗人不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绘现实,而是依照自己的主观想象、理想和热情去状写生活;对理想和未来的狂热追求与赞颂多于对黑暗腐败现实的冷静细致的刻画。
但是,的浪漫主义并不是脱离现实的,而是植根于现实土壤之中的。
它那种毁坏一切、创造一切的狂飙突进的精神,完全表达了“五四”时期人民群众,特别是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愿望和要求。
如果说鲁迅以他战斗的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基础,那么,郭沫若则以他反叛、创造的开辟了中国现代诗歌的新天地。
人物评价郭沫若是二十世纪的文化巨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巨人。
五四运动以后,像郭沫若这样在许多的方面都取得成就的人是不多的,可以用奇才这个词来形容。
郭沫若在学术的若干领域,特别是在中国诗歌史上,在中国古史研究、古文字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都是辉煌的、巨大的。
这些年,特别是近几年来对郭沫若的批评,有的符合事实,有的是歪曲事实的。
出现批评和新的看法,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从总体上说,它会推动学术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一个正常的学术环境应当是有批评有反批评的,但是,在对郭沫若的反思中,有些文章、有些学者采取了轻薄的态度,这是不正确的,应该注意以科学的态度来对他进行研究。
(中国科学网评)郭沫若是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上任何人都无法回避、无法抹煞的人物。
他的崇高学术地位是由他的突出贡献决定的。
像他这样在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古器物学、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的学者,二十世纪中国史上没有几人,二十世纪以前亦不多见。
对郭沫若的“反思”,实际上涉及到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发展道路如何认识的问题,即二十世纪的优秀文化遗产是什么,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发展方向何在这个根本问题。
对郭沫若的评价要像对任何历史人物的评价一样,坚持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坚持“知人论世”的原则,不能脱离一定的历史条件,要着重揭示本质和主流。
如果颠倒了主流和支流的位置,把支流夸大到无限的程度,甚至不惜污蔑和谩骂,那就背离了评价历史人物应有的原则和方法;这同无限拔高一个历史人物的做法一样,都是不可取的。
(瞿林东评)郭沫若的优孟人生中云:“优孟,故楚之乐人也。
”“优孟”即“戏子”。
周恩来曾代表全中国人民对郭沫若予以高度评价:“郭老是革命文化的班头”。
周恩来的“班头”一词用得非常贴切,因为“班头”就是是戏子的头儿。
的确,郭沫若在1949年某党执政以后,官拜政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学术职务为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文联主席,身居科学、文艺两个领域的首席人物,政、学两栖,“又红又专”。
尤其是被推举为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成为当时中国的“第一文人”,其治学态度、创作手法和为人方式对中国的知识、文化界都起着示范和表率作用。
郭沫若的示范和表率作用在某党缔造出的庞大表演帝国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自某党执政以来,中国的知识份子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革命运动”,某党的残暴与邪恶将表演和说谎驯化为多数中国人最基本的一种生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