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丙酮

丙酮

丙酮(acetone),也称作二甲基酮,饱和脂肪酮系列中最简单的酮。

熔点-95度,沸点56度,无色液体,有特殊气味,能溶解醋酸纤维和硝酸纤维。

名称中文名称:丙酮中文别名:阿西通,醋酮,二甲酮,2-丙酮英文别名:Acetone化学式C3H6O相对分子质量58.08性状无色液体,具有令人愉快的气味(辛辣甜味)。

易挥发。

能与水、乙醇、N,N-二甲基甲酰胺、氯仿、乙醚及大多数油类混溶。

相对密度 (d25)0.7845。

熔点-94.7℃。

沸点56.05℃。

折光率(n20D)1.3588。

闪点-20℃。

易燃。

半数致死量(大鼠,经口)10.7ml/kG。

有刺激性。

储存密封阴凉保存用途常用有机溶剂,具有选择性地溶解某些有机物。

水溶液中有丙酮存在时,可抑制溶液中物质离解。

可用于带有硫氰根的钴及铁之比色测定。

显色反应检验钡和锶。

显微分析用作固定剂,组织的硬化及脱水。

动植物中各种成分的抽提。

安全措施泄漏: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

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

灭火方法灭火剂:抗溶性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用水灭火无效。

灭火注意事项: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喷水保持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须马上撤离。

紧急处理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新鲜空气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理化参数密度:在25℃时比重0.788熔点:-94℃沸点:56.48℃饱和蒸气压(kPa):53.32(39.5℃)折光率1.3588闪点:-17.78℃(闭杯)是一种无色透明液体,有特殊的辛辣气味易溶于水和甲醇、乙醇、乙醚、氯仿、吡啶等有机溶剂极限参数:自燃点:465℃爆炸极限:2.6%~12.8%最大爆炸压力:87.3牛/平方厘米最易引燃浓度:4.5产生最大爆炸压力浓度:6.3%最小引燃能量:1.15毫焦(当4.97%浓度时)燃烧热值:1792千焦/摩尔(液体,25℃)蒸气压:53.33千帕(39.5℃)易燃、易挥发,化学性质较活泼分子结构丙酮分子中羰基上的C原子以sp2杂化轨道成键,甲基C原子以sp3杂化轨道成键[1]。

分子式:C3H6O结构简式:CH3COCH3,分子量:58.08生产方法主要有异丙醇法、异丙苯法、发酵法、乙炔水合法和丙烯直接氧化法。

目前世界上丙酮的工业生产以异丙苯法为主。

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丙酮是制备苯酚的副产品,是异丙苯氧化后的产物之一。

该技术目前主要的专利生产商有Kellogg Brown & Root公司、三井化学公司和UOP公司。

Solutia公司开发了一种用氮氧化物氧化苯生产苯酚的技术,但是该公司去年取消了采用该工艺建厂的计划,因为采用该项技术毛利水平太低。

日本的研究人员最近还开发了一种采用铕-钛催化剂以苯为原料的一步法生产苯酚和丙酮的生产工艺。

制备方法:丙酮的生产方法较多。

古老的方法是用石灰中和木材干馏所得的木醋液,制成乙酸钙,再经热分解制得丙酮。

工业上研究过的合成丙酮的方法有:(1)从乙酸得到乙酸钙,然后加热至160摄氏度分解生成丙酮和碳酸钙;(2)乙炔在氧化锌催化剂上与水蒸气反应生成丙酮;(3)乙醇蒸气在铬酸锌催化剂存在下,高温反应生成丙酮;(4)液化天然气或石脑油氧化制丙酮(氧化产物还包括甲醛,乙酸,丁醇等);(5)异丙醇氧化或脱氢制丙酮;(6)异丙醇过氧化氢法制丙酮;(7)异丙醇与丙烯醛合成丙酮;(8)异丙苯法制丙酮,联产苯酚以丙烯和苯为原料,经烃化制得异丙苯,再以空气氧化得到氢过氧化异丙苯,然后以硫酸或树脂分解,同时得到丙酮和苯酚;(9)丙烯直接氧化法制丙酮工艺路线与乙烯直接氧化制乙醛法相似;(10)对甲基异丙基苯过氧化氢法生产对甲酚,副产丙酮;(11)二异丙苯法生产氢醌,副产丙酮。

但工业上实际采用的方法并不很多。

目前我国用粮食发酵的生产丙酮仍占较大比重。

在合成法中异丙苯法是主要的。

由含淀粉的农副产品发酵,制得丙酮,丁醇和乙醇的混合物.三者的比例为丙酮:丁醇=32:56:12至25:70:3(重量比).每生产1t丙酮,约耗用11t淀粉或60-66t废糖蜜。

异丙苯法是丙酮生产路线中最经济的方法,同时得到苯酚。

两者之比是,苯酚:丙酮=1:0.6(重量)。

以苯酚计,10万t级装置每吨苯酚消耗丙烯(90%)590kg。

主要用途工业上主要作为溶剂用于炸药、塑料、橡胶、纤维、制革、油脂、喷漆等行业中,也可作为合成烯酮、醋酐、碘仿、聚异戊二烯橡胶、甲基丙烯酸、甲酯、氯仿、环氧树脂等物质的重要原料。

在精密铜管制造行业中,丙酮经常被用于擦拭铜管上面的黑色墨水。

丙酮是一个良好的有机溶剂,在工业或是实验一些有机物的萃取方面有广泛应用,如在果蔬、食品、饲料、茶叶等农药残留检测方面用来提取里面的有机农药成分,同时出常与其他一些有机溶剂配合使用,如正己烷类的配合,提高其萃取效果。

丙酮能溶解502胶水,所以衣服上沾上502胶水,可以用丙酮除去。

安全防护毒性丙酮主要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麻醉作用,高浓度接触对个别人可能出现肝、肾和胰腺的损害。

由于其毒性低,代谢解毒快,生产条件下急性中毒较为少见。

急性中毒时可发生呕吐、气急、痉挛甚至昏迷。

口服后,口唇、咽喉烧灼感,经数小时的潜伏期后可发生口干、呕吐、昏睡、酸中度和酮症,甚至暂时性意识障碍。

丙酮对人体的长期损害,表现为对眼的刺激症状如流泪、畏光和角膜上皮浸润等,还可表现为眩晕、灼热感,咽喉刺激、咳嗽等。

1、吸入:浓度在500ppm以下无影响,500~1000ppm之间会刺激鼻、喉,1000ppm时可致头痛并有头晕出现。

2000~10000 ppm 时可产生头晕、醉感、倦睡、恶心和呕吐,高浓度导致失去知觉、昏迷和死亡。

2、眼睛接触;浓度在500ppm会产生刺激,1000ppm会有轻度、暂时性刺激。

液体会产生中毒刺激。

3、皮肤刺激:液体会有轻度刺激,通过完好的皮肤吸收造成的危险很小。

口服;对喉和胃有刺激作用,服进大量会产生和吸入相同的症状。

4、皮肤接触会导致干燥、红肿和皲裂,每天3小时吸入浓度为1000ppm的蒸气,在7~15年会刺激工人鼻腔,使之眩晕、乏力。

高浓度蒸气会影响肾和肝的功能。

人身防护1、吸入:如蒸气浓度不明或超过暴露极限时,应佩戴合适的呼吸器。

2、皮肤:如果需要,应使用手套、工作服和工作鞋,合适的材料是丁基橡胶。

在直接工作的场所应备有可用的安全淋浴和眼睛冲洗器具。

3、眼睛:戴化学防溅眼镜,必要时可佩带面罩。

消防适用灭火剂:化学干粉,酒精泡沫,二氧化碳灭火时可能遭遇之特殊危害:用水稀释过的丙酮溶液,也有可能燃烧。

特殊灭火程序:1.用水灭火是无效的,但可使用喷水以冷却容器。

2.若未泄漏物质尚未着火,使用喷水以分散蒸气。

3.喷水可冲洗外泄区并将外泄物稀释成非可燃性混合物。

4.蒸气可能传播至远处,若与引火源接触会延烧回来。

消防人员之特殊防护设备:灭火时需穿戴经NIOSH认证的自携式呼吸防护具及穿著全身包覆式防护衣。

急救1、吸入:脱离丙酮产生源或将患者移到新鲜空气处,如呼吸停止应进行人工呼吸。

2、眼睛接触:眼睑张开,用微温的缓慢的流水冲洗患眼约10分钟。

3、皮肤接触:用微温的缓慢的流水冲洗患处至少10分钟。

4、口服:用水充分漱口,不可催吐,给患者饮水约250ml。

5、一切患者都应请医生治疗。

储藏与运输将丙酮储藏于密封的容器内,置于阴凉干燥优良好通风的地方,远离热源、火源和有禁忌的物质。

所有容器都应放在地面上。

包装160公斤/桶或槽车安全与处理提供良好的通风设备、防护服装和呼吸器。

移去热源和火源。

应停止或减少泄露。

用黄沙或其他吸收物吸收液体。

废料可在被批准的溶剂焚炉中烧掉或在被指定的地方作深埋处理,遵守环境保护法规。

泄漏应急处理应急行动:消除所有点火源。

根据液体流动和蒸气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穿防静电服。

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

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物。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闭性空间。

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收。

使用洁净的无火花工具收集吸收材料。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

用飞尘或石灰粉吸收大量液体。

用抗溶性泡沫覆盖,减少蒸发。

喷水雾能减少蒸发,但不能降低泄漏物在受限制空间内的易燃性。

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

喷雾状水驱散蒸气、稀释液体泄漏物。

操作处置与储存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全面通风。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橡胶耐油手套。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

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

避免与氧化剂、还原剂、碱类接触。

灌装时应控制流速,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

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良好的专用库房内,远离火种、热源。

库温不宜超过29℃,保持容器密封。

应与氧化剂、还原剂、碱类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

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接触控制/个体防护接触限值:MAC(mg/m3): - PC-TWA(mg/m3): 300PC-STEL(mg/m3): 450 TLV-C(mg/m3): -TLV-TWA(mg/m3): 500ppm TLV-STEL(mg/m3): 750ppm监测方法: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热解吸-气相色谱法。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橡胶耐油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严禁吸烟。

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避免长期反复接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