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概论》自测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公共政策是(A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政策。
2.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B惩罚性)措施相联系, 若缺乏这种措施就将失去权威性。
3、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D倾斜性),即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
4、"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C.拉斯韦尔)最早提出的。
5、(C政府主体)是公共政策主体中最核心、并发挥独特作用的部分。
6、新型的公共政策理念视政策对象——公众为(D.伙伴)。
7、决策权力角逐的核心问题是(A. 权力),因为政治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8、个人决策模式包括个人专断式和(B. 个人负责制)两种具体形式。
9、决策中的各种智囊组织经常被称为决策者的(D. 外脑)。
10、决策权力的横向分化反映在政治结构中立法司法(C行政)权力的分化,以及行政部门的分化。
11.在拟定公共决策方案时,要求各备选方案之间互相(D排斥)。
12.政策目标的有效性取决于不同的参与者对它的( C共识)。
13.在政策方案执行过程中,偶然失效是指执行过程进入(C.正常状态)的失效。
14、(B.史密斯)提出了著名的政策执行模型。
15、人们把分析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失效现象所描述的曲线称为(C.浴盆模型)。
16、史密斯认为, 政策执行中有(A.四)个基本要素是必须认真考虑的。
17、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服从、认同与(D.内化)。
18、政策效果评价从本质上看是一种(C. 价值)判断。
19、在任何决策过程中,(B. 理性)因素和超理性因素总是混合在一起的。
20、政策评估是对政策(A. 效果)所做的判断。
21、思维就是有意识的头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关系所作的(B.自觉性、概括性与间接性反映),而思维方法则是指人们依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形成的思维规则和手段。
22、对于利益不相关的决策类型,一般来应当说强调“(A、公事公办)”。
这是一种十分恰当的“职业行为”思维类型,无论是在利益相关决策还是利益无关决策中,我们都需要提倡。
23、在某些认识媒介的诱导、启迪下,思维者突然豁然开朗的思维过程指的是(C.灵感思维)24、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是(D.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25、科学家明确地直接把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一般公认以(A.贝塔朗菲)提出“一般系统论”的概念为标志。
26、“系统分析”最早是由(B.兰德公司)提出并使用的。
27、下列关于知识经济时代基本特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社会组织层级化)。
28、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主体应该树立(C.发展型)政策理念。
29、多者博弈的公共决策体制其实质是(B.公共决策体制扁平化)。
30、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是(D公共问题)。
31、(A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
32、公共利益是公众(B.共享)的资源和条件。
33.公共政策的归宿在于(A.及时有效地解决公共问题)。
34.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 C完美主义)类型的决策。
35.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运用(A、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36.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D系统性)。
37.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C组织或个人)。
38.各公共政策主体对政策结果的影响各异。
他们之间(D既非平起平坐的关系,也非从属关系)39.中国国务院制定政策的许多活动实际上是体现在(B国务院各部门)的身上。
40.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层次:(A服从)认同与内化。
41.人们遵守一项政策,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政策(D合法性)的认同。
生活于法制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对政府经过合法程序制定的政策,理所应当要遵守。
42. 多个环境因素对政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共同作用上,而且还突出地表现在(C交叉)作用上。
这种作用常常会引起预料不及的连锁反应,使得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43. 政策执行者根据政策内容和局部利益对政策进行取舍,有利就执行,无利的不执行,这属于执行政策的(D折扣)型44.公共政策评价有利于政策的科学化和(A民主化)水平。
45. 公共政策评价能够在公共部门内部形成浓厚的(D竞争)意识,有助于提高公共部门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46.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A完美主义类型)的决策。
47. 经济合理性思维是对(D完全理性思维)的一种改进或具体化,并且是现实公共决策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
48. 渐进思维指导下的公共决策者主张走一步看一步。
渐进思维是对(A完全理性思维)的又一种修正。
49.(B顺序决策思维)有利于在十分不确定的情况和无所适从的条件下进行公共决策。
50. (C剧烈变革思维)强调决策的迅速和彻底性,要求在较早的时间内和较大规模下改变系统的运行情况。
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积重难返,关系盘根错节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决策。
51(A头脑风暴法)是一种专家会议法,可用来产生有助于查明问题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标和策略。
.52.(C德尔菲法)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
这种技术最初是为军事策略问题的预测而设计的,后来逐步扩展到其他领域。
53. 公共政策思维方法的特殊性就在于它具有“决策”和“(A公共性)”的双重特征。
54. (D简单矩阵法)实际上是一种将完全不适用的选择方案筛选出来的方法。
55. (C无为思维)指的是政府采取不行动的决策方式,即政府在决策中采取一种搁置或静观其变的做法。
56. (B巴拉姆驴子思维法),其基本过程就是让决策者逐项地对每一个选择方案极尽挑剔之能事,使其失去原有的吸引力。
如果成功了,那么放弃它们就不再成为痛苦的事,于是最好的决定就产生出来了。
57. 决策支持系统是指辅助决策工作的一种(A计算机)系统。
58. 为了实现公共决策的(A科学化),在进行决策之前,必须要有充分的系统分析活动。
59.所谓公共政策体制,不仅指公共政策权力在政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格局,而且指政策主体在政策过程中的(D活动程序)。
60.公共政策案例是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
公共性是公共政策案例的基本特点,( B管理性)是公共政策案例的另一重要特征。
61.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有利于促进公共政策实践的科学化、民主化和(A法制化)。
62..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 C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
63. 公共利益是个人与( D其他社会成员)所共享的资源与条件。
64. 所谓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
社会问题既包括私人问题,也包括( A公共)问题。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ABCD)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选择B.综合C.分配D.落实2.政策的导向是(BD)的导向。
B.观念D.行为3.公共政策的功能包括(ABC)。
A.分配功能B.导向功能C.调控功能4、公共政策核心主体包括(ABCD)。
A.立法机关B.行政机关C.司法机关D.执政党5、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BCD)。
B.准公共政策主体C.社会公众D.核心主体6、公共政策主体能力主要包括(ABCDE)。
A.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B.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C.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D.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E.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7、公共决策体系包含着(ABCD)等子系统。
A. 监控B. 智囊C. 决断D. 信息8、外部监控体系是由(BCD)等组成。
B. 人民群众C. 新闻舆论D. 社会团体9、决断系统在公共政策及其运行中的作用(ABCD)。
A.界定政策问题B.确定政策目标C.设计政策方案D. 选择政策方案10、.确定决策目标的标准是(ABCD)。
A. 目标与手段的统一B.目标有效协调 C.目标具有可操作性 D. 目标具体明确11、拟定公共决策方案的原则有(ABCD)。
A. 多要素原则B. 多方案原则C、可操作性原则D. 排斥性原则12、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形成共识的途径通常有(BCD)。
B.说服C.强制D. 交换13、追踪决策的特征主要是(ABCD)。
A. 双重优化B.非零起点C. 回溯分析D.心理效应14、史密斯认为,(ABCD)是政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大因素。
A.环境因素B.执行机构C.目标群体D.理想化的政策15、从政策执行者对执行政策的态度分析,政策执行问题有如下几种(ABCDE)。
A.折扣型B.结构型C.滞后型D.抵触型E.僵化型16、政策环境因素的基本特征有(ABCD)。
A.交叉性B.动态性C.突发性D.多样性17、公共政策评价的基本组成内容有(ABCD)。
A.建议B.信息C.分析D.规范18、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公共政策评价可以分为(ACD)。
A.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C.事前评价、执行评价和事后评价D.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19、(AC)的评价标准需要在各类人员通过协商、平衡利益关系中产生。
A.客观C.全面20、处于不同地位的人们,对政策效果评价的态度会(BD)。
B.支持D.反对21公共政策效果的类型有(ABCD)。
A、潜在效果B、直接效果C、附带效果D、象征性效果22、立体思维的内在特征表现在六个方面,它们是(BD) 。
B.系统性、整体性、动态性D.层次性、多维性、联系性23、创造性思维的各种基本形式包括(ABCD) 。
A.顿悟B.灵感C.判断D.直觉24、头脑风暴法的优点是(ABCD) 。
A.专家团体所拥有及提供的知识和信息量,比单个专家所有的知识和信息量要大得多;B.它使专家交流信息、相互启发,产生“思维共振”作用,爆发出更多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C.它能够发挥一组专家的共同智慧,产生专家智能互补效应;D.专家会议所考虑的问题的各方面以及所提供的备选方案,比单个成员单独思考及提供的备选方案更多、更全面和更合理。
25、按照人们决策时对自然状态规律的认识和重点掌握程度,通常可将公共决策分为(BCD)。
B.风险型决策C.确定型决策D.非确定型决策26、按照性质的不同,可以将公共决策划分为(AC)A.非程序化决策C.程序化决策27、决策支持系统由(BD)提出。
B.斯科特D.基恩28、下列关于知识经济时代基本特征的说法中,正确的有(BCDE)。
B.社会组织扁平化C.政策信息公开化D.民主参与大众化E.社会主体知识化29、下列关于知识经济与公共政策的关系的论述中,正确的有(CDE)。
C.知识经济的兴起要求实现政策创新D.知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公共政策的扶植E.知识经济的发展影响到了公共政策的执行30、发展型公共政策理念的主要内容包括(BC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