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人大法学考研真题解析与2020应对策略

2019人大法学考研真题解析与2020应对策略

2019人大法学考研真题解析与2020应对策略首先我们对今年人大法学考研命题特点作一个分析,今年人大法学考研真题呈现出以下几个命题特点:第一,题型稳定为材料分析题和论述题。

在2015年以前,人大法学考研长时间稳定为名词解释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理论法学有论述题,应用法学是七选五,没有论述题,只有名词解释和简答题,这种题型维持了五六年。

2016年理论法学改成概念比较题、评析题和论述题,应用法学依然是七选五,题型是概念比较和法条分析题。

2017年又发生了变化,理论法学改成了材料分析题和论述题,应用法学改为七选三,题型也是材料分析题和论述题,2018年和2019年都维持了这一出题模式,今年比较特别的是宪法学出的是两道材料分析题,但总体上来看人大法学考研题型已经趋于稳定,2020年应该也会继续沿用。

第二,重者恒重,注重基础。

人大法学考研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重视基础,不搞那些花里胡哨、玄之又玄的东西,虽然这几年题目越来越灵活,但是整体上看大部分考点都来自于人大自己的教材,有少部分超纲的题目只要对教材的分析思路足够熟悉,也能够回答的很好,比如说法理学材料题中的法律解释这个考点,我们回顾历年人大考研真题会发现,2001年的综合课考试出过正式解释和非正式解释的解释比较题,2002年的综合课简答题考了法律解释的必要性,2004年综合课名词解释题又考了法律解释这个名词本身,2006年综合课名词解释题考了学理解释,2007年考了系统解释的名词解释,2008年又考了法律解释的必要性,2009年考了目的解释这个名词,2010年考了扩充解释,2011年又考了目的解释,2015年考了论理解释,2016年又考了法律解释和法律论证的概念比较,直到今年又出了一道法律解释的材料分析题,人大法学考研一直不断换着法儿的在考察这样的基础知识,真题复现率很高,就是因为这些知识是研究生学习的基础和前提,这些知识学不好是谈不上进一步作研究的,类似的基础而且重要的知识点在人大法学考研里面有很多,我们在授课的时候都会跟学生反复强调并讲解,除此之外其他的题目虽然可能在教材找不到直接对应的,但是只要对教材的逻辑思路比较熟悉,也是能够回答得很好的,也就是说准备人大法学考研是基本上不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读专著和论文的,有很多学生觉得考人大很难,就去疯狂看专著和论文,其实是大可不必的,反而事倍功半,专著和论文浩如烟海,考生是不可能看的过来的,但是我们凯程教育的老师会在授课过程中给学员精准捕捉并介绍一些前沿学术论文,帮助学员用最少的时间拓展最多最有用的知识。

第三,紧扣前沿,注重灵活分析思维。

像今年宪法关于宪法和法律委员会那道材料题,就是因为去年修宪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更名为“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经济法那道材料题就是因为去年10月20日,财政部、国税总局起草的《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诉讼法那道论述题来源于去年10月26日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把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写进了法律,像这些题目都跟时下的热门话题有关,要答好这些题目就要对前沿知识有所了解,而且光了解这些新闻还不够,还是不能回答考试提出的问题,考试还要求在平常的复习当中学会如何构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分析路径,对这类话题进行灵活分析和解答应对,这就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四,整体难度较大,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

整体上来看,虽然人大法学考研重视基础,但基础并不等于死记硬背,需要考生对教材上的重点知识熟烂于心,而且人大法学考研还注重对灵活思维的考察,表现在越来越多的题目是无法从教材直接找到答案的,都需要教材上的知识综合提炼然后转化,才能切合题目的要求。

所以人大法学考研对考生学习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符合人大法学院作为国内排名第一的法学院的地位,一流的法学院需要的是一流的学生,人大法学院值得优秀而且又有志向的学生去奋斗去拼搏。

第五,有规律可循,需要高效总结应对。

从接下来对真题的解答我们就可以发现,人大法学考研是有很多规律可以追寻的,人大法学院虽然是法学最高学府,神圣但并不神秘,我们是能够对人大法学考研的规律加以总结并且高效应对的,如果考生闷头复习,不去真正了解人大法学考研,不去接触成功的经验,不去学习更高效的方法,不去仰望星空抬头思考,那么再努力再拼命最后也只是无疾而终,最后能考上我们人大法学院研究生的同学也都是善于思考善于获取各种信息的人,包括现在能看到这个视频的你,也是属于善于搜集信息善于应对考试的人。

凯程教育辅导人大法学考研有许多优秀的人大法学院的师兄师姐授课,教学经验丰富,课程安排优良,能给考生提供非常多的帮助,把成功的经验总结提炼提供给师弟师妹,让有志于人大法学院的师弟师妹少走很多弯路。

凯程教育在2019年人大法学考研辅导过程中,押题成果显著,对学员帮助很大,其中原题命中率大致在40%左右,相似题命中率则达到了90%以上,我们下面会一一举证,这与我们凯程教育专业的师资、用心的辅导、优良的课程安排是分不开的。

下面我们按照考试科目对2019年人大法学考研真题做一个讲解,供广大学员参考和借鉴。

首先是法理学,法理学的材料分析题考察的是法律解释,法律解释整块的知识都在我们系统强化课的讲义中写的很清楚,而且在考前凯程老师就预感到法律解释是重点考察内容,我们出的押题卷一当中也是直接以材料题的形式考察过学员,所以我们的学员对法律解释这个知识点是非常熟悉的。

法理学的论述题考察的是法治在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作用,我们在前期的基础讲义课程中就以练习题的形式考过一道十分类似的题目,“论法律监督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法律监督其实就是法治里面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国家治理体系这个词则是一模一样,所以我们当时那道练习题的答题思路是基本上可以用来回答这道论述题的。

所以法理学这两道题目对我们的学员来讲是比较容易的。

回过头我们来看材料分析题,材料中给了几条关于化妆品的法律规定,第一问是要求写出四种常见的法律解释及其内容,并运用这四种常见的法律解释方法说明牙膏是不是法律上的化妆品,第二问是写出四种解释方法之间的关系。

这个题目一看就很开放,并没有限定哪些法律解释方法,法律解释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和层次有十几种类型,只要选取四种较为常见的就可以,至于牙膏是不是化妆品首先要作出一个基本判断是还是不是,我们从这条规定看,牙膏是完全符合化妆品的定义的,在回答材料题的时候一定要从材料本身出发,不要想当然的按以往的成见认为牙膏算不上化妆品。

我们可以选择文理解释中的当然解释,论理解释中的目的解释、历史解释、体系解释,这些都是比较常见的解释方法,从当然解释的角度来看,材料中关于化妆品的法律规定当然准确的描述了牙膏的性质和作用,牙膏属于化妆品是不言自明的。

从目的解释来看,法律之所以要对化妆品作出特别规定,就是因为化妆品直接作用于人体本身,对人体影响很大,如果不进行特别规制对人体会造成巨大潜在危害,牙膏显然也属于会对人体造成巨大影响的一类常见生活用品,从这个目的出发,牙膏必须像化妆品一样适用特殊规定。

从历史解释来看,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制定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时牙膏和所谓的口红、眼影等化妆品一样并不常见,不像今天那样普及,立法者在描述化妆品这一概念时,牙膏也应该是他们的假想规制对象。

从体系解释来看,根据学员的回忆,其实材料中应该是有好几条关于化妆品的法律规定,但目前能确认的只有这一条,因为有好几条规定,我们可以说从体系解释的角度看,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只有认定牙膏属于化妆品才能保证这些法条之间相互契合不矛盾,才能得出合理的结论。

至于第二问我们可以说作为文理解释的当然解释因为直接从法律条文本身得出解释结论,所以应该优先于需要斟酌立法理由的论理解释,而这些法律解释方法之间并不是互相冲突的,反而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必须综合使用,才能保证最后的解释结论准确合理,最大限度的符合法律条文的含义。

法理学的论述题是法治在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作用,考生一看可能会很懵,书上也并没有提到什么叫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但这个说法我们又好像很熟悉,我们在基础课的练习题中就准确捕捉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这个热点,其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你不要管什么叫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官方也没有特别明确的定义,其实这道题目就可以转化为依法治国和深化改革的关系,也就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两个主题之间的关系,这么一转化就清晰多了,但是还不够,书上对法治和改革的关系也没有明确阐述,但是书本第九章到第十五章法社会学的内容都是法与什么的关系,法对其他事物的作用无非就是什么推动、促进、保障、提升之类的,这里我们引用一篇我们在前期给学生授课时用到的文章,就是中国法学会会长王乐泉的论文《论改革与法治的关系》,里面提到法治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时就说到,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以法治引领改革进程,以法治规范改革行为,以法治确认、巩固和扩大改革成果。

这样就一目了然了,限于时间关系我不再展开。

我们继续看下一科法制史,材料分析题是关于唐代的法律形式和以刑为主的说法,论述题是清末的礼法之争,法制史的这些题目都很简单。

唐代的法律形式和清末的礼法之争都是我们凯程发给学员的讲义中写的很清楚很详细的,至于以刑为主就是我们强调的中华法系的特征,要评析这个说法只要稍微动一下脑筋就好。

首先来看材料题第一问,律是国家的基本法典,作用是“正刑定罪”。

令是经过系统整理公布的关于国家各种制度的法规,其作用是“设范立制”。

格是皇帝针对某一国家机关或某一具体事项临时发布的、经过分类整理汇编确定为“永格”后重新颁行天下的各种单行敕令,又称敕格。

式是国家机关的办事规则和公文程式,在唐朝也称为“永式”。

在唐朝的法律体系中,以律为主,以令格式为补充;凡违背令格式的行为及其他犯罪行为,一律依律予以刑罚处罚。

材料题的第二问是评析中国古代法律以刑为主的说法,这种评析题首先要准确把握是与非的基本判断,这个基本判断不要轻易颠覆通常观点,因为颠覆通常观点意味着需要更多更充分的论证,这在考场上是很难实现的,以刑为主是我们反复强调的中华法系的典型特征,“诸法合体,以刑为主”,很明显我们应该认为这个说法是正确的,学理上怎么质疑这一观点我们不要管,也管不了。

即便是认为它正确我们要给出理由也并不容易,我们可以这么想,之所以说以刑为主一方面是和刑事法律过于发达有关系,另一方面封建统治者特别喜欢用刑罚治理国家,凡事都可以归结到刑事责任,这都能轻易想得到的,但是在考场上要用法言法语准确表述就看个人的积累和功底了,这里提供瞿同祖先生在《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的说法,第一,从内容上看, 在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中, 刑法所占比重非常之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