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何不见我独漂流——话剧《蔡文姬》漫谈

何不见我独漂流——话剧《蔡文姬》漫谈

何不见我独漂流——话剧《蔡文姬》漫谈展开全文西汉时期,汉王朝为了维护汉匈关系,便派宫女王昭君出使匈奴,与其和亲,从而留下了昭君出塞的传奇故事以及“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哀婉嗟叹。

到了东汉末年,一代才女蔡文姬也如王昭君一样,流落匈奴。

然而,蔡文姬却比王昭君幸运,后来被丞相曹操用重金赎回,并将她嫁给了屯田都尉董祀,这便是广为流传的文姬归汉的故事。

“十八拍笳休愤切,须知薄命是佳人”,家喻户晓的才女蔡文姬佳人薄命,满怀悲愤,她渴望落叶归根,又不得不抛弃儿女,在回归故土时那种取舍之间的痛苦抉择令人心生不忍。

“东风应律呵暖气多,知是汉家天子呵布阳和”。

1959年,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根据文姬归汉的故事创作了一出历史话剧《蔡文姬》,讲述了才女蔡文姬受丞相曹操之请,从南匈奴返回汉朝,并继承父亲蔡邕遗志续修《汉书》的故事。

同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四巨头”之一的导演焦菊隐先生搬上舞台,使之成为名噪一时的佳作。

六十多年来,北京人艺曾三次排演这部历史话剧,著名演员朱琳和徐帆更是先后饰演了蔡文姬的经典形象。

薄命才女悲愤赋诗蔡文姬是东汉末年有名的才女,尽管史书对她记载不多,但是文姬归汉的故事却千古流传,被演绎成了小说、戏曲、话剧及影视剧等。

至今,那个满腔悲愤的文姬形象仍然活跃在舞台之上。

蔡文姬原名蔡琰,陈留(今河南杞县)人,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她“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并写得一手好诗,素有才女之名。

起初,她嫁给了河东(今山西)的卫仲道,可嫁过去没多久丈夫就病逝了,也没有生下孩子,于是蔡文姬就只好回到了陈留家里。

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中原先后有董卓、李傕等作乱关中,匈奴趁机劫掠,“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

蔡文姬在匈奴生活了十二年之久,并生下两个孩子。

建安十一年(207年),向来喜爱文学的曹操,常与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有文学上的交流,曹操“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而重嫁于祀”,将她用重金赎回来之后嫁给了屯田都尉董祀。

有一次,董祀犯了死罪,蔡文姬去找曹操给董祀求情。

当时曹操正在宴请公卿名士,对满堂宾客说:“蔡伯喈之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

”这时,蔡文姬“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

可是曹操却说降罪的文书已经发出去了,该当如何?蔡文姬回答说:“明公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不济垂死之命乎?”曹操终于被蔡文姬感动,赦免了董祀。

蔡文姬回家后“感伤乱离,追怀悲愤,作诗二章”,这便是有名的《悲愤诗》。

《隋书·经籍志》著录有《蔡文姬集》一卷,但已失传,现在能看到的蔡文姬作品只有《悲愤诗》和两首《胡笳十八拍》。

范晔在《后汉书》里给了她“端操有踪,幽闲有容。

区明风烈,昭我管彤”的赞美。

蔡文姬的故事深入人心,小说、戏曲、绘画也多有取材。

小说《三国演义》里,曹操兵出潼关,路过蓝田时,“在马上望见一簇林木,极其茂盛”,便问左右这是什么地方,有人回答说“此名蓝田,林木之间,乃蔡邕庄也。

今邕女蔡琰,与其夫董祀居此”。

紧接着,小说以寥寥数笔,回顾了文姬归汉的经过。

如今,蔡文姬墓就位于陕西省蓝田县的蔡王庄村,游人络绎不绝。

京剧以及其他戏曲都有文姬归汉的曲目,历朝历代也有画家作有文姬归汉图等作品。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程砚秋曾首演《文姬归汉》,剧情非常简单,只演绎了曹操遣使者周近用重金赎文姬回归汉朝的故事。

京剧剧目里的蔡文姬属于正旦角,先后有京剧演员李海燕、李佩红饰演过的蔡文姬形象。

后来粤剧和越剧都排演过《文姬归汉》,越剧演员戚雅仙因饰演过蔡文姬为人们所熟知,但影响最深远的当属郭沫若在1959年创作的历史话剧《蔡文姬》。

郭沫若是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尤其精通古文字学。

1914年,22岁的郭沫若前往日本留学。

1916年,郭沫若在日本遇到了恋人佐藤富子,与她生活在了一起。

1921年,他发表了第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新诗集《女神》,成为了中国新诗歌的奠基之作。

1926年,郭沫若投笔从戎,随国民革命军北伐。

一年后,参加了南昌起义,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8年,他被迫流亡日本。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正在日本的郭沫若忍痛离开妻儿,偷偷化装上船,回国参加抗战。

他在海上漂泊了三天,在这个过程中作了一首感人至深的七律:“又当投笔请缨时,别妇抛雏断藕丝。

去国十年余泪血,登舟三宿见旌旗。

欣将残骨埋诸夏,哭吐精诚赋此诗。

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

” 郭沫若在日本生活了十余年,投笔请缨,别妇抛子,在回国的海上,他觉得自己就是归汉的蔡文姬。

别妇抛雏成就经典1957年,由郭沫若编剧、焦菊隐导演的历史话剧《虎符》公演,焦菊隐关于话剧民族化的试验引起戏剧界的大讨论。

这次试验虽然获得了广泛的肯定和支持,但焦菊隐觉得《虎符》在借鉴中国戏曲元素方面取得的成绩并不理想,尤其在民族音乐的引入上遇到极大的困难,有些问题一直到演出还未能得到解决。

于是,焦菊隐又选择郭沫若的另一个剧本《高渐离》,可剧院最终认为此时排演该剧意义不大,决定停止排演。

就在宣布这一决定的同时,曹禺院长打来电话告知,郭沫若专为剧院创作的历史剧《蔡文姬》,只用七天时间就完成了初稿。

几天之后,剧本交到焦菊隐手上,焦先生兴奋地对郭沫若说:“您写的剧本正是我想要的剧本。

”1959年,已经67岁的郭沫若将自己在抗战时舍去了日本的妻子和孩子,只身一人跑回祖国参加抗战的经历,和蔡文姬回到汉朝续写《汉书》这两件事情合二为一,为北京人艺写下了著名的历史话剧《蔡文姬》,这也是郭沫若创作的最后一出历史话剧。

郭沫若在写这个剧本时投入了极大的感情,那种“别妇抛雏断藕丝”的痛楚令他老泪纵横,因此他说自己就是蔡文姬,蔡文姬就是照着他自己写的。

著名导演苏民也说“郭老写蔡文姬也是写他自己”。

郭沫若在蔡文姬这个人物身上倾注了自己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把自己的体验融化在剧作中,曾说蔡文姬“抛儿别女,一心以国事为重”,与他1937年回国时的感情是相通的。

正是他的感同身受,造就了这部经典作品。

在这出话剧中,蔡文姬流离失所,在乱军之中遇到南匈奴左贤王,将她救了出来,带到了匈奴,并且与她结成夫妇。

后来虽然生了一儿一女,但是文姬一直在怀念着故土。

过了十二年,丞相曹操平定了中原。

曹操以前和蔡邕是旧友,也知道他有续修《汉书》的志向,但是蔡邕已经去世,曹操感叹之余,想起了颇有才名的蔡文姬,于是派董祀、周近为使者,往南匈奴迎她回来,让她继承蔡邕的遗志。

他们到了南匈奴之后,周近言辞轻慢,激怒了左贤王,使她误解了汉朝的态度,蔡文姬也踌躇起来。

所幸,蔡文姬的表弟董祀说明了来意,化解了误会,左贤王才不计前嫌,和董祀结成生死之交,并以刀剑互赠。

终于,蔡文姬随着使者返回中原。

但是,她一直怀念着儿女,离中原越近,就越想念他们。

在思念和伤感中,蔡文姬写出了著名的诗篇《胡笳十八拍》。

有一天夜里,她还在返复吟咏这些感人的诗篇,董祀前来劝慰,要她以大义为重,这才使文姬得以解脱。

南返中途,董祀落马摔伤,蔡文姬和周近先回中原。

周近在曹操面前,说董祀与蔡文姬有私情,曹操大怒,下令董祀自裁。

文姬听说,连忙赶来,说明了情况,曹操这才收回成命,处分了周近。

八年以后,蔡文姬整理出了蔡邕的遗文四百多篇,但是由于左贤王已于三年前战死,她非常怀念留在南匈奴的子女。

恰在此时,南匈奴单于带着这两个孩子到汉朝来了,蔡文姬兴奋地写出了新的诗章《重睹芳华》。

在胡汉和好、母子团圆的情况下,曹操作媒,让文姬和董祀结成了夫妇,使这个故事有了一个大团圆的美好结局。

1959年5月21日,北京人艺将《蔡文姬》搬上舞台,这出话剧将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情和焦菊隐话剧民族化的构思融于一炉,创造出了一台具有中国气派的舞台艺术精品。

焦菊隐是中国话剧民族化探索的集大成者,以执导《龙须沟》《茶馆》《智取威虎山》等一系列富有中国民族气派和风格的剧目而蜚声全国。

当时,话剧界有“北焦南黄”之称,即指北京的焦菊隐和上海的黄佐临。

焦菊隐在排练《蔡文姬》时,创造性地吸收了中国戏曲的表演方法,增强并丰富了话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此外,还吸取了我国富有民族特色的诗歌、美术、音乐等手段,使这出戏的演出绚丽多彩、完整和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郭沫若看后盛赞焦菊隐说:”你在我这些盖茅草房的材料的基础上,盖起了一座艺术殿堂。

”声咽胡笳重睹芳华自从话剧《蔡文姬》首次搬上首都的舞台后,还相继在上海、苏州、长春等城市巡演了二百多场,深受观众喜爱。

从那时起,一直是北京人艺名列榜首的优秀保留剧目。

郭沫若以磅礴的气势和浪漫的情怀在剧中成功地塑造了蔡文姬的形象,同时也重新对曹操给予全新的解释。

该剧第一次把话剧这个舶来品与中国民族演剧风格相结合,开创了中国民族风格化话剧的先河。

《蔡文姬》舞台艺术魅力的完美呈现,不仅有赖于焦菊隐在导演过程中的二次创作,还包含了主要演职人员在修改《蔡文姬》剧本过程中的努力和付出。

《蔡文姬》不论从舞台演出的流畅、和谐、完整所体现出来的诗意化和人物的鲜明个性,还是从舞台美术设计的恢弘场面以及精致漂亮的服装制作中,都可以看到焦菊隐的创新精神。

焦菊隐在进行话剧民族化的探索中,主张“一戏一格”,每出戏各具特色。

在《蔡文姬》中,他将戏曲的程式用来塑造话剧人物,避免了生搬硬套。

在《蔡文姬》的排练过程中,郭沫若时常到首都剧场的排练厅观看排戏,在一旁推敲剧情、斟酌台词,回到家中整理成文后即将修改意见寄给剧院,与导演、演员保持及时的沟通,使这出剧在千锤百炼和精雕细琢中诞生。

1959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的《蔡文姬》,由朱琳饰蔡文姬,刁光覃饰曹操,蓝天野饰董祀,朱旭饰左贤王。

一经亮相,就成为话剧界最耀眼的一颗明珠。

“东风应律呵暖气多,知是汉家天子呵布阳和”。

伴随着哀切的音乐,大幕开启,泪眼婆娑的蔡文姬出现在场中。

当大幕拉开,蔡文姬在台前朗诵着《胡茄十八拍》,饰演蔡文姬的朱琳一边在台前慢慢踱步,一边用她那极其淳厚亮丽的嗓音朗诵着诗篇。

朱琳的朗诵完全抓住了底下观众的心,而安排在帐幕前的四个侍女,排着队形,以极优雅的舞步,配合朗诵,左右移步,使朗诵显得有种动感。

话剧的第二幕是刁光覃饰演的曹操坐在案前,一边读《胡茄十八拍》一边连声叫好。

后来的情节是曹操派出一使团去接蔡文姬归来,当使团到达后,一个庞大齐整的仪仗队排满整个舞台后,从台后仪仗队中间走出使团的头领董祀,饰演董祀的蓝天野以非常高雅严肃的步子慢慢走到蔡文姬面前,双手抱拳,对蔡文姬深深一揖,说了一句台词“文姬大姐,您好”,台下便响起了一片赞叹声……“愁为子呵日无光辉,焉得羽翼呵将汝归?”离开匈奴,将回故土时,蔡文姬肝肠寸断,那种撕心裂肺的感情被朱琳表现得淋漓尽致。

回到中原后,蔡文姬依然思念儿女,感怀不幸的身世。

终于,八年后,匈奴左贤王战死,南匈奴单于来到汉朝朝贺已是魏王的曹操,并带来了蔡文姬的一双儿女。

“巍巍宰辅呵吐哺握发,金璧赎我呵重睹芳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