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仪器原理
地震资料解释
这三大环节中,地震勘探成功的关键很 大程度上取决于地震采集技术。如果地震 采集技术不过关,无论采用多么先进的处 理软件和方法,都不可能无中生有的处理 处理想的地震剖面,得到正确的地质信息 。但是由于仪器设备制造工艺、野外采集 的复杂性等因素的影响,地震采集技术的 研究与发展处于相对缓慢的状态。
激发方式的研究是地震勘探的 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激发的井深、 药量、组合激发、激发条件等方面 的试验研究工作。
接收技术的研究主要包括地震 仪器技术、地震检波器技术和野外 使用检波器组合等方面的技术。
3、质量监控与评价
常规质量监控序列包括2个主要阶段: (1)观测系统和坐标系统的控制及它们与地震数据
炮检距分布取决于炮点分布、最大炮检距、 最小炮检距、覆盖次数及非纵距分布,在 窄排列片中炮检距的分布比较均匀,并且 纵向覆盖次数越大,炮检距分布越均匀。 方位角的分布主要受横向覆盖次数和排列 非纵距的影响。方位角分布和炮检距分布 是一对矛盾,在实际设计时应根据目标有 所侧重。设计观测系统是还要考虑偏移成 像、速度分析、反褶积等对面元属性的要 求。
采集设计需要对基础地球物理采集参数 进行论证,包括纵、横向分辨率,面元和 道距大小,最小和最大炮检距,非纵距, 覆盖次数等,每个参数的应用范围都有一 定的假设条件,各个参数的成立条件及相 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所以,一般情况下 ,设计观测系统是要限制最大非纵距,尤 其是在断层发育、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倾 角变化大的地区,应使最大非纵距尽可能 的小一些。
在此基础上,最大炮检距的变化是决定整 个设计覆盖次数变化的关键,其在有效接 收范围内的减少或增加,即是选择窄方位、 宽方位还是全方位观测系统,改变采集成 本变化的主要因素。在面元大小、覆盖次 数、最大炮检距3个采集因素基本明确,采 集成本基本受控的前提下,就可针对不同 的地质任务要求选择三维观测系统。
主要章节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震源 ➢第三章 地震检波器 ➢第四章 地震数据采集 ➢第五章 地震数据传输 ➢第六章 地震数据记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地震勘探技术
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中最重要、解决油 气勘探问题最有效的一种方法。从地震勘探在第 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应用现在不到一百年,地震勘 探技术已经有了飞速发展。从折射波法到反射波 法、从单次剖面到多次覆盖、从模拟磁带到数字 磁带、从普通叠加到偏移归位、从二维地震勘探 到三维地震勘探,甚至到现在的四维地震勘探、
从单分量地震勘探到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技术得到不断的发展,而且地震 技术的应用也已经从传统的勘探领域进入 到开发领域,一切发展的前提是地震采集 技术的长足发展。
地震勘探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地震 资料的采集、室内处理到地震资料的解释 三个环节紧密相连。
地震勘探与接收
地震波的激发与接收是地震勘探成功的关键。 对陆上地震勘探来讲,近年在地震资料的野外采 集方面有不少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地震波的激发 与接收两个方面。例如,目前野外施工措施可概 括为“四高”:高定位精度、高空间采样、高时 间采样率、高覆盖次数;“两组合”:组合检波、 组合激发; “两埋实”:检波器挖坑埋实、激发 井埋实(闷井); “两均匀”:反射点方位角分 布均匀、炮检距分布均匀;
一个三维地震采集的观测系统的设计 是一个复杂的综合分析论证的工作过程, 一般难以完全做到面面俱到。
就三维设计而言,采集成本主要与满 足信噪比要求的覆盖次数大小和满足分辨 率要求的反射面元大小有关,这两个因素 一旦确定,地震采集成本就会基本上得到 控制,因为三位观测系统使用的道数也就 会随之基本上受控。
地震资料的采集技术涉及众多内容,大 致可分为采集设计、采集方法、装备制造 和项目管理。进一步可细分为采集设计、 采集技术、质量控制、基础资料管理、信 息技术、HSE、测量、装备制造等。但要真
正解决地震勘探的采集问题,还要涉及地震波的 传播理论,主要是近地表非弹性介质的地震响应、 噪声的影响等。
1、采集设计
地震勘探应该说可以分为两大勘探领域 ----陆地和海洋。对陆上勘探来讲,由于地 表条件不同,可分为平原、山地、沙漠、 黄土塬和滩浅海勘探;海洋主要指深海勘 探。不管是哪一领域,尽管要采用不同的 勘探设备、技术和方法,但对地震勘探本 身来说,万变还是不离其中的,仍然分为 采集、处理、解释三大环节。
一、地震采集
的一致性。 (2)通过少量的纵测线、横测线甚至时间切片的初
步叠加对整个地震质量进行控制。 目前对于质量监控,出现了第三个阶段,目
的是要计算一些强健的属性,他们将以不同的模 式,如炮点、检波器、面元、炮检距等,帮助对 地震质量进行全面定量化控制。下面是一个简单 的流程:
第一阶段 SPS
“两优化”:优化采集参数、优化试验方案; “一措施”:干扰严重时不放炮。
在地震震源、激发方式、检波器技术 和地震波接收方式等方面不断出现新的研 究成果,大力推动了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 为地震资料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激发震源的研制,主要围绕如何提高 高频信号的能量,并且充分利用炸药的激 发能量,减弱表层干扰波的能量和对地表 设施的破坏作用。
为了完成地质任务,要求所使用的观 测系统各方位角的炮检距分布,覆盖次数 分布,最小炮检距、最大炮检距分布合理, 有利于地质体的正确成像;要求具有足够 的排列长度,以保证对深层的勘探效果, 确保三维地震勘探资料适应中长期对深层 目标勘探的需要。实际上这就是我们常说 的施工设计,也就是指导野外施工队伍的 标准文件。
地震勘探仪器原理
地院地球物理系 二零一三年九月
参考教材
地震勘探仪器原理 袁子龙、狄帮让、肖忠 祥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6-05出版)
地震勘探仪器原理 孙传友,潘正良编著 石油大学出版社
地震勘探仪器原理 (物探仪器专业用) 吕郊 石油大学出版社 1997年10月第1版
1996-12
地震勘探仪器原理 刘仲一主编 石油工业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