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部分考点
一、美学研究的对象:
在西方美学史和中国美学史上上,美学研究对象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六类:
(1)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美的本质,美的规律);
(2)美学研究的对象是艺术;
(3)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和艺术;
(4)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关系;
(5)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经验;
(6)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
其实,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
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它的核心是以审美意象为对象的人生体验。
二、美学的学科性质:
美学的学科性质可以归纳为四点:
(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
人文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生活世界,是人的意象世界和价值世界;
(2)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哲学学科,那种用心理学美学来取代哲学美学的思潮对美学的学科发展是不利的;
(3)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美学与艺术、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等诸多学科都有密切的关系;
(4)美学是一门正在发展的学科,从国际范围看,至今还找不到一个成熟的、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
三、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
柳宗元提出得命题: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美不能离开人的审美活动。
美是照亮,美是创造,美是生成。
对于柳宗元的命题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上来理解:
(1)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
(2)美并不是对任何人而言都是一样的。
同意外物在不同的人面前显示为不同得气象,生成不同得意蕴。
(3)美带有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阶段,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
四、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纯粹主观的“美”:
马祖道一提出得命题:心不自心,因色故有。
张璪提出的命题:外师造化,中得心愿。
“心”是照亮美的光源。
这个“心”不是实体性的,而是最空灵的,正是在这个空灵的“心”上,宇宙万化如其本然地得到显现和敞亮。
所以,宗白华说:“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
”又说:中国宋元山水画“是世界最心灵化的艺术,而同时是自然的本身”。
五、美感是体验:
(1)美感(审美体验)是与人的生命和人生紧密相联的,而认识则可以脱离人的生命和人生而孤立地把事物作为物质世界(对象)世界来研究。
(2)美感(审美体验)是直接性(感性),是当下、直接的经验,而认识则要尽快脱离直接性(感性),以便进入抽象的概念世界。
(3)美感(审美体验)是瞬间的直觉,在直觉中得到的是一种整体性(世界万物的活生生的整体),而认识则是逻辑思维,在逻辑思维中把事物的整体进行了分割。
(4)美感(审美体验)创造一个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意象世界)。
“华奕照耀,动人无际”,这就是美,而认识则追求一个抽象的概念体系,那是灰色的,乏味的。
六、王夫之借用因明学的一个概念“现量”来说明“美感”的性质,“现量”的“现”有三
层含义:
(1)“现在”,即当下的直接的感兴,在瞬间(“刹那”)显现一个真实的世界。
只有美感(超越主客二分)才有“现在”,只有“现在”才能照亮本真的存在。
(2)“现成”,即通过直觉而生成一个充满意蕴的完整的感性世界。
所以美感带有超逻辑、超理性的性质。
美感的直觉包含想象(原生性的想象),因而审美体验才能有一种意义的丰满。
(3)“显现真实,即照亮一个生活的本真世界。
七、美感的综合描述:
(1)武功利性:在审美活动中,人们超越了对象的实在,因而也超越了利害的考虑。
这意味着美感是人和世界的一种自由的关系。
(2)直觉性:这是美感的超理性(超逻辑)的性质,超理性不是反理性。
美感中包含有理性的成分,或者说,在“诗”(审美直觉)中渗透着“思”(理性)。
(3)创造性:美感的核心是生成一个意象世界,这是不可重复的,一次性的。
(4)超越性:美感在物我同一的体验中超越主客二分,从而超越“自我“的有限性,这种超越,使人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自由感和解放感。
这种超越,使人回到万物
一体的人生家园。
(5)愉悦性:美感的愉悦性从根本上是由于美感的超越性而引起的。
在美感中,人超越自我的牢笼,回到万物一体的人生家园,从而在心灵深处引发一种满足感和
幸福感。
这种满足感和幸福感可以和多种色调的情感反应结合在一起,构成
一种非常微妙的复合的精神愉悦。
这是人的心灵在无我交融的境遇中和整个
宇宙的共鸣和颤动。
八、在美学史上,对自然美的性质的几种看法:
1.自然美在于自然物本身的属性,如形状、色彩、体积以及对称、和谐、典型性等等。
2.自然美是心灵美的反映。
3.自然美在于“自然的人化”。
4.自然美在于人和自然相契合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自然美的本体是审美意象。
自然美不是自然物本身客观存在的美,而是人心目显现的自然物、自然风景的意象世界。
自然美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是人与自然的契合。
九、和自然美的性质有关的几个问题:
(一)是否所有的自然物(自然风景)都是没的?
自然美的本体是审美意象。
自然美不是自然物本身可观存在的美,而是人心目中显现的自然物、自然风景的意象世界。
自然美实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是人与自然风景的契合。
自然美的生成(人与自然风景的契合)要依赖于社会文化环境的诸多因素,依赖于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以及审美活动的具体的情景。
因而自然物不能“全美”(所谓“全美”即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能生成意象世界)。
“肯定美学”提出得“自然全美”的观点是站不住的。
“肯定美学”在理论上错误得根源在于把自然物的美看成是自然物本身超历史的属性,从而否定审美活动(美与美感)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文化
活动。
他们主张一种完全脱离文化世界、完全排除价值内涵的所谓“纯然的必然性”
和“解人化得自然”,其实那是不可能存在的。
(二)自然物(自然风景)的审美价值是否有等级的分别?
自然物的审美价值是有高度之分,这种审美价值的高低的区分,不仅与自然物本身的特性有关,而且和人的审美意识以及审美活动的具体情景有关,所以即使同一个自然物也会产生不同得美感。
所以,不同得自然物(自然风景)在审美价值上有高低之分,不同得艺术作品在审美价值上也有高低之分。
(三)自然美高于艺术美,还是艺术美高于自然美?
自然美和艺术美一样都是意象世界,都是人的创造,都真实得显现人的生活世界,就这一点来说自然美和艺术美是没有谁高谁低之分的。
十、人物美的内涵:
人物美属于社会美。
人物美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观照:
1、人体美:人体美是由形体、比例、曲线、色彩等因素构成的一个充满生命力的
意象世界,人体美的形式因素不能脱离人的感性生命的整体,也不能脱离人的
社会文化生活的环境和人的精神生活。
人的形体美、线条美、色彩美等等,最
终显示为感性生命之美。
2、人的风姿和风神: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声音笑貌表现出这个人的内在的灵魂美、
精神美时,这形成一种风姿之美、风神之美。
3、处于特点历史情景中人的美。
这三个层面的人物美都显现为感性生命的意象世界,都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带有历史的文化内涵。
十一、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
艺术作品的结构可以分为三个不同得层次:
1、材料层:艺术作品的材料层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它影响整个意象世界的生
成;另一方面它给观赏者一种质料感,这种质料感会融入美感成为美感的一部
分
2、形式层:艺术作品的形式层也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它显示作品(整个意象
世界)的意蕴、意味;另一方面它本身可以有某种意味,这种意味即一般所说
的形式美或形式感,这种形式感也可以融入美感而成为美感的一部分。
3、意蕴层:艺术作品的意蕴带有某种程度的宽泛性、不确定性和无限性。
这就是
王夫之所说的诗无达志,这绝对了艺术欣赏中美感的差异性和丰富性。
十二、关于丑:
1、丑的审美价值: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丑可以显现生活的本来面目,因为实际生
活不仅有美的、健康的、光明的东西,也有丑得、病态的、阴暗的东西;另一方
面丑常常最能显现一个人的个性特征,例如奇特、怪异、缺陷、任性以及生理上
的畸形、道德上的败坏、精神上的怪癖等等。
2、在中国美学中丑成为审美意象,大致有四种情况:
(1)显示宇宙一气运化的生命力,这实际上是对日常生活中美、丑对你的一种超越
(2)显示内在精神的崇高和力量,从而在人物美的画廊中增添了整整一个系列的清丑奇特的意象
(3)融进艺术家悲愤的体力
(4)挖掘人性得丑恶而显现实际生活的真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