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川大学专业排名20XX 四川大学各专业排名

四川大学专业排名20XX 四川大学各专业排名

四川大学专业排名20XX 四川大学各专业排名四川大学各专业全国排名名单2016学校代码及名称本一级学科学科整体水平得分学科在全国排名10610四川大学口腔医学96110610护理学83210610轻工技术与工程78310610中西医结合77410610核科学与技术70510610生物医学工程82510610考古学79510610新闻传播学81510610艺术学理论80510610水利工程81610610临床医学84610610药学79710610纺织科学与工程6781061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77810610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70910610数学79910610中国史81910610美术学74910610化学工程与技术771010610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641010610材料科学与工程821210610公共管理761210610化学791210610法学761310610哲学781310610基础医学761310610光学工程751510610生物学761510610软件工程731610610理论经济学731610610外国语言文学751710610马克思主义理论761710610林学641810610政治学691810610设计学731810610城乡规划学661910610管理科学与工程761910610世界史72191061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742010610农业工程662010610统计学732010610生态学752010610力学702110610物理学732110610仪器科学与技术672310610工商管理762410610信息与通信工程712610610建筑学662610610环境科学与工程722610610电气工程682710610食品科学与工程682710610土木工程703110610风景园林学663310610体育学663510610应用经济学693610610机械工程7143 延伸阅读:学校简介四川大学地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享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市区。

学校设望江校区、华西校区和江安校区,占地面积705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308万平方米。

校园环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景色宜人,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办学基础和以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校风“严谨、勤奋、求是、创新”为核心的川大精神。

张澜、吴玉章曾任校长,傅斯年、朱德、杨尚昆、郭沫若、巴金、童第周、周太玄、刘承钊、冯友兰、朱光潜、李劼人、魏时珍、恽代英、王右木、江竹筠、柯召、张铨等,曾在此求学或传道授业。

2001年评选的古今110位“四川文化名人”的近代50人中,有29人为川大校友;两院院士中50人为川大校友。

四川大学是国家布局在中国西部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

学校设30个学科型学院,建有研究生院、海外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和网络教育学院。

学科覆盖了文、理、工、医、经、管、法、史、哲、农、教等11个门类,有37个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共涵盖46个二级学科。

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17个,位于全国并列第四位。

拥有32个省部级一级重点学科,涵盖198个二级学科,26个省部级二级重点学科,重点学科(国家级,省部级)覆盖的二级学科总数为217个,自有学科重点率为81.8%。

27个一级学科博、硕士学位授权点,228个博士点(含80个自设博士点),346个硕士点(含81个自设硕士点),8个专业学位点,121个本科专业,2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国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及课程教学基地(涵盖了中文、历史、哲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众多学科), 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学校围绕创建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的新奋斗目标,确立了“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现代大学办学新理念,探索建立了“以院系为管理重心,以教师为办学主体,以学生为育人中心”的管理运行新机制,进一步提出了造就“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人才培养新目标,形成了以“本科生教育为基础,研究生培养和科学研究为重点,其他办学形式为补充”的办学新格局。

在校本科以上全日制普通学生达5.63万余人,其中硕、博士生18293人,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835人。

此外,学校还有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和网络教育学生。

四川大学现有教职工11100余人,其中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1人、特聘院士25人,文科杰出教授4人,理科杰出教授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及学科评议组成员17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4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5人和讲座教授7人,教育部创新团队8支, 数量并列全国第五位,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与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31人,教授(级)1176人,副教授(级)2192人。

四川大学是国家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及网上合作中心1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5个,“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8个、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3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7个(数学、生物学、生命科学、物理学、化学、基础医学等)列全国高校并列第三,国家级临床研究基地4个,医疗技术精湛的附属医院4所。

学校在文学、史学、宗教学、数学、化学,材料、能源、化工、轻纺、计算机,生物学、口腔医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等方面都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2006年,全校科研总经费达到7.5亿元,其中理工医科研经费超过7亿元,社科经费4587万元,2007年全校科研经费达到了8.5亿元;学校是全国高校6家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之一、全国10个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大学之一,学校科技园是国家最早批准的15个国家大学科技园试点之一。

拥有一家上市公司,川大智胜。

四川大学图书馆藏书699.75万册,校博物馆是国内高校仅有的综合性博物馆,珍藏文物4万余件。

自然博物馆收藏动、植物标本60万余件(份)。

建有校史展览馆。

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齐全、设备先进。

学校建有校园网、分析测试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档案馆、国家外语考试、出国留学人员培训机构等,并主办了37种面向国内外发行的学术刊物,与42个国家和地区的130余所著名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

四川大学正抓住创新型国家建设、新一轮高等教育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按照“科学发展,重点跨越,造就英才,引领社会”的指导方针,通过实施“科技跨越行动计划”、“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人才强校计划”、“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和“本科教学‘412’质量工程”等,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中国一流的研究型综合大学。

四川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教育教学中牢固确立"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是岗位"的观念,切实提高质量。

大力加强对高等教育规律的探索与实践,确立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树立现代教育观、人才观,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努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建立和完善研究型本科教育体系和创新型研究生教育体系,已形成以"本科生教育为基础,研究生培养和科学研究为重点,其他办学形式为补充"的办学格局。

,在校本科以上全日制普通学生达5.63万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4万余人(其中2006级10245人),硕、博士生2.1万余人,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侨学生1042人。

此外,学校还有成人高等教育学生2万余人,网络教育学生2万余人。

本科教育方面,四川大学始终坚持和确保本科教育教学的基础和中心地位,按照这一要求,进一步实施和深化学分制改革,推进本科"412"质量工程,从人才培养的理念、目标、方式、内容和手段诸方面深入研究探索、改革创新,逐步建立和完善研究型本科教育体系。

四川大学确立了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人才培养新目标,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推动人才培养,通过学科专业调整、本科专业归并,本科专业结构更趋合理;以研究型大学的科研强势带动人才培养,校内主要科研实验室要向本科生开放,大力实施大学生科研项目训练计划,鼓励学生进入教师科研课题进行助研工作;以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加强人才培养,开发优秀课件,进一步提高多媒体教学的效果,推进探究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改革;以提高国际化教育的程度来提升人才培养,鼓励各个学院与国外著名大学建立实质性的合作关系,探索实施与国外著名大学联合培养学生的多种新模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采取一系列特殊举措促进人才培养,通过实行主辅修制、双学位制、转专业、本科生导师制以及举办创新班深化教学改革;从2001年秋季起,在文理工各学科新生中率先试行了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投入资金9712万元,实施了"523实验室工程"一、二期建设,并将望江、华西校区原有的200多个实验室归并为70个;世行贷款"高等教育发展"项目400万美元用于六大校级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实验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推进了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学校的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学生在全国性的挑战杯、电子设计、数学建模、英语演讲、英语辩论、大学生辩论、文艺表演、高校足球赛等各项竞赛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2名教师获国家教学名师称号,9门课程获国家精品课程,17项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奖,其中2005年获11项,其中四川大学独立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

研究生教育方面,四川大学实施了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大改革研究生招生和培养制度的力度,鼓励导师和学生跨专业招生和报考,鼓励相关学院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允许高水平科研基地根据需要独立招收研究生;优化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压缩课时数,增加学术讨论和交流活动的时间和学分;加强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要求,严格质量标准,制定并实施研究生参与科研的量化标准、质量要求和激励措施,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树立良好的学风,确保学校学位授予的质量;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明确导师的权利和责任,改进导师遴选标准,坚持没有科研项目经费或没有高水平科研产出的教师不能招收研究生的规定;打破资历和职称壁垒,突出研究能力和研究实绩,积极增列在科研教学一线工作的优秀年轻教师上岗招收研究生;这些措施使学校的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培养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主题